胡建平 韓佩軒 桑笑樂 胡精超 毋雪梅 莫磊
(1河南理工大學太極拳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2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心胸外科;3河南理工大學醫(yī)學院;4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漸進性氣流受限疾病,患者往往因伴有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導致呼吸肌無力影響呼吸功能,進而影響運動能力,促使身體素質惡性循環(huán)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1〕。COPD穩(wěn)定期治療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常規(guī)治療方法多采用藥物輔以運動和呼吸鍛煉,以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呼吸衰竭發(fā)生頻率,但對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生存質量效果不佳〔2〕。太極拳是一種以意念為導引、動靜結合、松靜自然、鍛煉強度適中,同時配以吐納調息式的有氧健身活動,其對多數(shù)老年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明顯作用。目前國內外關于太極拳對老年人心肺功能康復訓練方面的報道較多,但針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療效機制方面的報道較為鮮見。本研究探討太極拳訓練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的康復治療機制。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0月鄭州大學附屬中心醫(yī)院和河南理工大學附屬醫(yī)院COPD穩(wěn)定期患者84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55~70〔平均(62.20±3.51)〕歲,單純肺氣腫19例、慢性支氣管炎17例、慢性支氣管炎合并支氣管哮喘者6例,有吸煙史者30例;觀察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55~68〔平均(62.09±3.80)〕歲,單純肺氣腫16例、慢性支氣管炎15例、慢性支氣管炎合并支氣管哮喘者11例,有吸煙史者2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方法 納入標準:以COPD臨床診斷標準〔3〕,確診為COPD穩(wěn)定期且病情為輕中度;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語言溝通障礙;無自主活動能力者;合并其他嚴重呼吸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者;各種限制運動的肌肉及骨骼疾病者;不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祛痰劑、膽堿能受體抑制劑、β2受體激動劑,并結合呼吸訓練進行常規(guī)治療。呼吸訓練方法主要采用腹式呼吸和縮唇呼氣。腹式呼吸:吸氣時保持腹部隆起,呼氣時收縮腹部;縮唇呼氣:經鼻腔吸氣,呼氣時雙唇微閉呈吹口哨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形徐徐將肺內氣體輕輕吹出,每次呼氣持續(xù)4~6 s。如上呼吸訓練每天上、下午各訓練1次,每次20 min左右,共計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輔以太極拳進行康復訓練。由專業(yè)教練指導練習24式簡化太極拳,同時結合視頻文件習練動作,并讓患者掌握太極拳鍛煉方法;然后在背景音樂及習練提示音的引導下,患者完成日常習練。每天上下、午各習練1次,每次35 min左右,共計輔助習練3個月。
1.4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檢測: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分別檢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預計值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所測指標水平越大,提示呼吸肌力量及肺通氣功能越好。②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白細胞介素(IL)-6、IL-8、腫瘤壞死因子(TNF)-α。于上午7:30空腹狀態(tài)下,取肘前靜脈血5 ml,按照1 000 r/min速度離心處理5 min,取上清液,保留于-80℃環(huán)境下。③生活質量評估:根據(jù)圣喬治呼吸疾病問卷(SGRQ)評價生活質量。SGRQ共包括50個項目,涉及3個維度:疾病影響、呼吸癥狀、活動受限,各項維度評分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差。④心理狀態(tài)評價:根據(jù)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90個條目進行評價,共劃分為6個因子:焦慮、抑郁、恐懼、敵對、偏執(zhí)、人際關系,每個條目按照5級計分法(0~4分),量表評分越高,則表明心理癥狀越差。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兩組治療3個月后肺功能、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等相關檢測指標較治療前總體均有明顯改善(P<0.05);兩組除肺功能部分指標(FEV1/FVC)改善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P>0.05),觀察組其他檢測指標改善效果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4。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指標水平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
COPD是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若病情未得到及時有效控制,會進一步發(fā)展為呼吸衰竭和肺源性心臟病等常見慢性病〔4〕。該疾病發(fā)生主要與有害顆粒、有害氣體導致的異常炎癥反應相關,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全球超過40歲患者發(fā)病率為9%~10%,成為備受關注的疾病〔5,6〕。當前臨床對COPD的治療缺乏根治性方法,盡管藥物治療獲得長遠發(fā)展,但單純藥物不能有效抑制肺功能水平下降,而呼吸功能訓練對于維持、改善肺功能效果顯著〔7,8〕。有報道指出〔9,10〕,對COPD患者采用綜合治療措施可促進康復,改善患者的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穩(wěn)定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呼吸功能鍛煉對COPD患者的康復作用得到了臨床認可。呼吸康復主要包括呼吸訓練、運動訓練、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等內容,其中核心內容為運動訓練。
太極拳作為一種老少皆宜的傳統(tǒng)運動項目,其潛在的改善健康效果正日益受到臨床關注。相關報道認為〔11,12〕,太極拳康復訓練過程中,強調調息、調心與調形,調息是指通過自身調節(jié),利用意識引導呼吸,保持均勻、沉穩(wěn)的呼吸,為機體儲備所需的能量,降低機體不良應激反應,促進機體功能的全面修復與調整,預防身心疾病發(fā)生;調心可降低機體消耗,增加貯能,有利于身體早日康復,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且具有維持機體平衡、改善肢體靈活性及心肺功能的效果。其對肺功能的干預效果,應與習練過程中的呼吸方式及調息和調形方面的作用有關〔13〕。習練中要求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鍛煉腹肌與膈肌,提高收縮力,同時著重強調肢體在運動過程中以意念做引導,保持均勻、沉穩(wěn)的呼吸配合;調形可保持身體放松,減少隨意肌參與繁忙工作收縮纖維數(shù)量、非隨意肌興奮程度,保持呼吸肌得到充足的休息。因此,本研究觀察組肺功能部分觀測指標表現(xiàn)較優(yōu)的原因應與呼吸肌力量加強關。治療后觀察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等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如下:太極拳習練后患者體質增強,免疫力改善,呼吸肌功能加強,利于降低系統(tǒng)性炎癥,而人體體質和肢體運動功能的改善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益;太極拳為一種調神、調息及調身的松弛運動,可保持身體放松、氣血順暢、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且太極拳活動可有利于機體神經遞質類化學物質的分泌調節(jié),并達到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效果〔14〕;太極拳訓練方式多屬于集體活動,可使患者得到充分與他人進行積極交流的機會,促使患者情緒釋放,利于身心狀態(tài)調節(jié)〔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