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劉慧 (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淄博 255000)
宮頸癌是我國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生殖道惡性腫瘤,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目前臨床上標準的根治術是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加上盆腔淋巴結切除術,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雙附件切除術〔1〕。近年來,腹腔鏡手術技術得到較好的發(fā)展,臨床上逐漸開始應用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以治療宮頸癌〔2〕。但由于宮頸癌根治術手術持續(xù)時間長,創(chuàng)傷面較大,所以患者出現的術后并發(fā)癥相對較多,宮頸癌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盆腔淋巴囊腫〔3〕。盆腔淋巴囊腫并不致命,但一旦發(fā)生患者會出現發(fā)熱、慢性盆腔痛、免疫力低下、下肢水腫等臨床癥狀〔4〕,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生存質量,因此采取措施減少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十分重要。本文擬回顧性分析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病相關因素及臨床療效。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淄博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宮頸癌根治術患者258例,均經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均在術前經過1名主治醫(yī)師、1名副主任醫(yī)師聯合1名主任醫(yī)師進行檢查,并明確其臨床分期。所有病例進行廣泛全子宮切除術加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或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雙側附件切除術。病理組織分型:鱗癌221例(85.66%),腺癌32例(12.40%),腺鱗癌5例(1.94%);采用2003年國際婦產科協會(FIGO)分期標準進行臨床分期;手術實施方式包括實施腹腔鏡下廣泛性全子宮切除加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或加雙附件切除術和開腹廣泛性全子宮切除加上盆腔淋巴結清掃或加雙附件切除術;患有內科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21例(8.14%)。全部患者在手術中安置盆腔引流管并自陰道引出,手術結束后根據每個患者的引流量拔除引流管,平均拔除時間為手術后第5天。且所有患者在術后常規(guī)留置尿管。258例子宮頸癌根除術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盆腔淋巴囊腫35例(13.57%),其中18例(觀察組)采取超聲引導硬化治療法,年齡31~64歲,平均45.3歲;17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穿刺引流方式。年齡29~62歲,平均43.8歲,兩組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分析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病相關因素。所有患者在手術前需首先保證膀胱處于充盈的狀態(tài),以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穿刺引流。觀察組實施超聲引導穿刺硬化治療的方案,首先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然后使超聲設備準確刺入患者盆腔淋巴囊腫的中心位置,利用相應的注射器械抽取淋巴囊腫內容物。為減少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疼痛,可以向淋巴囊腫注射適量的麻醉藥物以進行麻醉。需要注意的是在向淋巴囊腫內注入無水乙醇時,乙醇的量應根據淋巴囊腫的囊液量進行選擇。硬化治療過程中單次注入乙醇量<20 ml,并在1 min后抽出,治療完成后乙醇保留量應小于抽出1/4的囊液量。超聲引導硬化治療后,定期進行超聲隨訪。
1.3療效評價與觀察指標 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為痊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淋巴囊腫明顯縮小為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沒有顯著緩解,淋巴囊腫大小變化不明顯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數×100%。統(tǒng)計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病相關因素分析 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與患者年齡、臨床分期、有無內科疾病、手術方式無相關性(P>0.05),與病理組織分型、清掃淋巴結數目、有無術前治療有相關性(P<0.05),見表1。
表1 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病相關因素分析〔n(%)〕
2.2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療效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低于觀察組(χ2=4.137,P=0.042),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宮頸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在中國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一,且近年來其發(fā)展有年輕化的趨勢〔5〕。針對宮頸癌早期治療,其方式包括手術、放療、化療或多種方式聯合治療,雖然經過眾多科學家及臨床醫(yī)生研究,早期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使用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效果相當,但很多婦科腫瘤專家仍然堅持手術是治療早期宮頸癌的首選方式〔6〕。因為早期進行手術治療有一定概率能夠保留較年輕患者的卵巢功能或生育功能,另外手術后還能對切除的標本實施全面、精確的病理學檢查,以評價腫瘤的擴散程度,為良好指導患者的預后提供依據〔7〕。早期宮頸癌治療的標準手術模式為廣泛性全子宮切除加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經過專家的不懈努力,設備技術的更新換代,手術方式及其他注意事項等目前已比較完善〔8〕。但在手術前還需要通過詳細的病例情況討論,以確定最終的手術實施方案。研究表明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率為1%~58%〔9〕。盆腔淋巴囊腫可能引起患者疼痛、下肢淋巴水腫、發(fā)熱,甚至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盆腔含有大量淋巴,淋巴囊腫并不是真性的囊腫〔10〕,目前盆腔淋巴囊腫形成的確切機制仍不明確,一般認為導致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發(fā)病的機制是實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時,盆腔的淋巴管被離斷,淋巴原來的回流途徑被截斷,淋巴管殘端沒有經過結扎或已經結扎但是結扎不穩(wěn)出現松脫,造成淋巴管開放,導致盆腔積液,淋巴回流受阻,如果清掃術實施時盆腹膜被縫合,會導致在盆腔后腹膜形成死腔,或盆腔腹膜形成比較大的缺損,大量淋巴液會積滯在盆腔腹膜后,造成盆腔淋巴囊腫,尤其是盆腔淋巴結被徹底清除后〔11〕。
本研究結果表明,腫瘤病理分型與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有相關性,其中腺癌較鱗癌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率高。另外本研究結果還證明清掃淋巴結的個數與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可能原因是淋巴結清掃的數目較多時,對應手術范圍大,且涉及淋巴管比較多。除此之外,由于淋巴系統(tǒng)具有豐富的淋巴網絡和比較強的再生能力,在發(fā)生損傷后能夠再通或形成側支循環(huán),這也能夠促進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所以改善手術操作或許能夠降低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率〔12〕。本研究還證明有無術前治療與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具有相關性??赡茉蚴菍m頸癌術前進行化學治療的患者,通常由于腫瘤負荷相對較大,盆腔局部的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量會增加,另外化學治療后會導致粘連,造成局部血流循環(huán)障礙,且化療還會對血管及淋巴管的脆性及滲透性造成影響〔13〕,從而增加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發(fā)生率。所以對宮頸癌術前進行輔助治療者,在手術過程中需注意操作方法,另外留置盆腔引流管并保持其通暢也十分重要。
目前,針對盆腔淋巴囊腫的治療必須結合患者當時的臨床癥狀及淋巴囊腫的大小,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以制定合適的治療方式,具體選擇哪種方法目前沒有定論。一般沒有癥狀、比較小的淋巴囊腫不需要特別處理,可以自行吸收。而直徑較大的盆腔淋巴囊腫的治療一般有兩種方式,即穿刺引流及硬化治療〔14〕。超聲引導硬化治療需要進行局部浸潤麻醉,手術過程中的創(chuàng)傷面積小,患者所受痛苦較小,目前醫(yī)學界針對宮頸癌術后盆腔淋巴囊腫的治療大部分采用超聲介入硬化治療的方法〔15〕。本文也驗證了超聲引導硬化療法針對盆腔淋巴囊腫的治療效果,結果發(fā)現超聲介入不但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穿刺引流組,且超聲介入操作簡單,經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