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選華,蔡寧靜
(1.安徽工業(yè)大學 發(fā)展規(guī)劃處;2.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始就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在“敬民”的話語坐標下,強調親民有真感情、愛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1]1。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與文化淵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深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之中,批判地吸收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
“本”原義為根據,引申為事物在空間上的基礎或時間上的開端,是其他事物賴以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民本”就是以民為本,其思想內涵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民心向背關系著國家的盛衰存亡。管仲強調政權的成敗在于民心的順逆,政權要穩(wěn)定長久,就必須推行順乎民心的政策。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認識到民眾的重要性,在《荀子·哀公》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大略》中有“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晏子認為最高尚的意愿,莫過于愛民,即《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中提到的“德莫高于愛民”。
只有人民富裕而安居樂業(yè),國家才會繁榮而富強。歷史上有建樹的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富民利民,據余繼登《典故紀聞》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對大臣們說:“保國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之存亡系焉”。關于利民,清代經學家萬斯大在《周官辨非》中指出,“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強調對民有利的事再小也要推行,對民有害的事再小也要廢除。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也指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群其害”。
只有體察人民疾苦,為人民排憂解難,才能保證邦固國寧,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睹献印ち夯萃跸隆分刑岢觥皹访裰畼氛撸褚鄻菲錁?;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強調執(zhí)政者如果以順應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就會為執(zhí)政者的快樂而快樂;如果把民眾的憂苦當作自己的憂苦,民眾也會為執(zhí)政者的憂苦而憂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些小吾曹州縣令,一枝一葉總關情”,都體現(xiàn)他們 “心憂天下、心憂百姓”的恤民之情。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從民本思想的角度強調人民至高無上的地位,展現(xiàn)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就是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重民愛民、富民利民、安民恤民的繼承。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史記·殷本紀》中的“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強調要重民[1]3?!皥?zhí)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3]。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是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中成長壯大起來的。群眾路線一直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人民是黨的根基、黨的血脈、黨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將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斗爭作為重要任務常抓不懈,始終自覺接受人民監(jiān)督、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勇于接受人民批評,通過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lián)系群眾制度、輿論監(jiān)督制度等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的監(jiān)督權,堅持權為民所用,生動詮釋了民本思想中的“重民”。
在《2015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說苑·政理》中的“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4]5,強調要愛民。無論何時何地,在習近平清新質樸的話語中,我們總能深切感受到他對人民群眾的摯愛與關懷。心里牽掛人民,奮斗為了人民,為民情懷可見一斑,他說:“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3]。與陜北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七年知青歲月使他與人民群眾結下深厚的情誼,從不滿16歲到陜北梁家河插隊時的迷茫到22歲“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目標,“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的心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從梁家河到中南海,從大隊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雖然職位有變動,但他一如既往保持著親民愛民的樸實作風,特別是對困難群眾的關切,不畏山高路遠,訪貧問苦,始終強調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生動詮釋了民本思想中的“愛民”。
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一文中,習總書記引用《管子·治國》中的“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4]7,提出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強調要富民。“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5]。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十八洞村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與村民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方面,對脫貧攻堅做了新部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進人民福祉,讓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群眾實現(xiàn)物質上的富裕;另一方面,強調堅持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并指出,文藝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熱愛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推動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使人民群眾實現(xiàn)精神文化上的富足。生動詮釋了民本思想中的“富民”。
在《擺脫貧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一文中,習總書記引用張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11。強調要安民、恤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基層,去民患、解民憂,為群眾辦實事。從“讓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到“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不斷促進教育公平、不斷利用多種渠道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不斷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不斷改善老年服務產業(yè)發(fā)展、不斷加大醫(yī)療保障和醫(yī)療救助,努力讓人民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6]。體察人民疾苦,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生動地詮釋了民本思想中的“恤民”。
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的精髓為當代治國理政提供了啟示,“但是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傳統(tǒng)民本思想無法擺脫君主專制主義時代的束縛,存在著深刻的自身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7],因此,傳統(tǒng)民本思想本身也存在著局限,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實現(xiàn)了超越。
在對“民”的概念界定上,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的“民”是指被排除在君主、大臣之外的“庶民”,被看作是與“君”相對立的社會群體,主要包括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作為被統(tǒng)治的對象,其社會地位低下,再加上統(tǒng)治者采取的一些順應民意的政策蒙蔽了民眾的雙眼,民眾安于現(xiàn)狀、逆來順受,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突破了民本思想中“民”的狹隘界限,拓展其內涵與外延?!霸谥袊F(xiàn)階段,人民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8],人民平等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自身對政治參與意識不斷高漲,具有積極向上的主動性。
傳統(tǒng)民本思想雖然提出“民貴君輕”,但仍擺脫不了其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以民為本”只是“以君為本”的糖衣,為了籠絡人心、維護君權形象的一種手段,最終仍是站在君主的立場上。君權至高無上,不可侵犯,統(tǒng)治者才是國家的主人。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打破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突破了“民”與“君”相對立的局限,繼承了馬克思的人民主體思想,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尊重和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人民可以有效行使自己的權力,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強調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
傳統(tǒng)民本思想中所提到的“愛民、重民、利民、恤民”等思想,是為了讓統(tǒng)治者認識到人民對穩(wěn)固統(tǒng)治的重要性,然而這僅僅停留在道德說教層面,缺乏一套規(guī)范的法律制度對君主權力進行約束,統(tǒng)治者重民、愛民、利民、恤民的程度取決于其自身的態(tài)度和道德素質,具有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因而只是一種理想層面的“人治”。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用明確的制度規(guī)范權力。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通過法治約束權力,治理國家,更具有強制性和針對性。
傳統(tǒng)民本思想雖然不斷強調重民、愛民、安民、恤民,但其民本思想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看似是以人民為中心,但實際上最關心的是人民為國家提供哪些服務,人民雖然得到皇室分配的土地,卻要承受繁重的勞役。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打破了專制統(tǒng)治,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既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也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現(xiàn)實規(guī)制[9],其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這一價值訴求,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強調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政府人員的角色是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