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琴 葉澤強
飯圈是如今追星群體中的一個新名詞,隨著粉絲群體擴大,偶像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追星行為從以往最多就是買專輯、看演唱會、都是散粉,到現(xiàn)在出為偶像買周、租廣告位做宣傳、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動等多種方式。他們,懷著“老母親養(yǎng)兒子”心理追星的龐大粉絲群體。偶像的成長之路同時也是粉絲的自我實現(xiàn)過程,他們是粉絲主體性的代言人,滿足觀看者的自我想象,同時偶像也是他們欲望中的客體,填補著理想伴侶的缺位。
本次話題的訪談一共進行了兩次,每次時間大概40分鐘,第一次進行深入訪談的實踐感觸良多。本次體會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
1.對受訪者來說,一些“常識性”的提問會使他們的思維與傳統(tǒng)普適的認知相聯(lián)系,而使其回答過于理想化。
比如:
訪問者:您追星是為了什么呢?
受訪者:就是覺得他們很好看,喜歡他們的歌曲和舞蹈,而且還有有一些積極的影響的,比如說權志龍曾練習生十幾年年,他一直在堅持他努力,、易烊千璽就是在默默的努力埋頭做大事,不同的人身上能得到很多,之前認識一位同城的粉絲,她很胖200多斤,但非常喜歡權志龍,大學選擇了去韓國留學,并且為了更好的接到接觸到愛豆,她開始瘋狂的減肥,變得很漂亮,并且學習一些攝影等一些技能.
追問(1)這個女生可能是一個非常理想的一個個別案例,對于你來說,或者對于更大多數(shù)平凡的一些普通的最新人群,你們的行為有沒有得到了什么滿足嗎?
答(1)就是簡單的快樂、滿足、喜悅,感到滿足,對我來說我不是一個積極肯吃苦的人,我可能表現(xiàn)的不太明顯。
受訪者用及其理想化的個別案例來“同化”對自己的影響,將大眾認為的粉愛豆所產(chǎn)生的積極效應作為自己粉愛豆的原因,更像是一個“欺騙自我”來滿足自我合理和大眾認同的合理性,不是自身真實的需求和原因。所以訪問者要幫助把理想的回答拉回現(xiàn)實,將粉愛豆的原因和影響從理想化的個案重新聚集到自己、大眾普通群體身上。
把理想的回答拉回現(xiàn)實之后,案主就不知道該如何繼續(xù)在現(xiàn)實中找出關鍵點和真相,第一次訪談時也一時想不到該如何深化。飯圈女孩的一個概念就是把自己無法實現(xiàn)的需要寄托到偶像的身上。這時就可以將過于廣泛空洞的“為什么喜歡”結合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從滿足感,精神寄托,自我實現(xiàn)發(fā)展需要的寄托,歸屬感的影響等多方面細化喜歡的原因,幫助受訪者進行歸納。
(第二次訪談)您說粉愛豆會覺得心理滿足,能具體說下有哪些表現(xiàn)(對方沉默不知道怎么說,我就舉例了幾個方面)
問題(1)比如在追男愛豆的時候,他所吸引你的一些特質是否是現(xiàn)實中對另一半對象特質的期待?
回答(1)對我來說的話,所追的男愛豆的特質,并不是我對另一半的期待,比如我喜歡的權志龍,他是很叛逆的類型,但是我并不想要我的另一半,也是像他一樣的叛逆。
追問(1-2)能說下為什么會喜歡叛逆的類型呢?
回答(1-2)喜歡比較叛逆的類型,是因為我自己并不能像他們那樣做,比如說我想去學習街舞,但是家里人不允許,他們認為那是不正經(jīng)的活動,還有比如我想染一個紅色的頭發(fā),我很想染那種奇怪顏色的頭發(fā),但是家里人還不允許,但是愛豆染了一個紅色頭發(fā),我看著就很喜歡很高興,感到很滿足。
問題(2)在追女愛豆的時候,她所吸引你的一些特質是不是現(xiàn)實中你對自己的期待?是否激勵自己向她學習?或者只是默默期待,將她的成功作為一種自己精神的寄托?
回答(2)對于女愛豆的話,我覺得他們的特質對于我的現(xiàn)實是有很大激勵作用的,像女孩子會希望自己變得更漂亮,比如我很喜歡炫(一個韓國女愛豆吧)我就會模仿他的一些穿搭、化妝,穿衣風格,可能我現(xiàn)在沒有學的很成功,但我還在學習。
問題(3)他們對你來說是否是一種精神的依靠,在自己脆弱的時候將其作為一種支持性的力量?
回答(3)這個是肯定有的,最近這個時期可能表現(xiàn)不太明顯,主要是在我初中的時候,每當自己受挫或者說壓力很大的時候,就會想想他們他們每天那么辛苦,他還在堅持,自己就會感覺就是有了安慰也會有動力,像他們在激勵著我一樣。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不是說把他們當做一種寄托,只是我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別的地方,就是上了大學之后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再拒絕的,我但現(xiàn)在就沒有很多的精力,只能說是先追逐于眼前,把眼前的事做好吧。
為了幫助受訪者聚焦“為什么喜歡”第二次的訪談,將“喜歡原因”替換成解釋為“心理感受到哪些滿足”,可能是訪問者的提問語言存在問題,“心理感受、滿足”太過名詞,沒有讓受訪者直接明了直中命題。為了幫助受訪者更完整的理解問題,按照提前做出的假設像案主求證。比如將心理的滿足按照性別的特質與結合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滿足感、精神寄托、自我實現(xiàn)發(fā)展需要的寄托、歸屬感相聯(lián)系來提問(1)追男愛豆的時候,他所吸引你的一些特質是否是現(xiàn)實中對另一半對象特質的期待?喜歡這種類型的原因?(2)追女愛豆的時候,她所吸引你的一些特質是不是現(xiàn)實中你對自己的期待?是否激勵自己向她學習?或者只是默默期待,將她的成功作為一種自己精神的寄托?(3)他們對你來說是否是一種精神的依靠,在自己脆弱的時候將其作為一種支持性的力量?
雖然單純的以性別為特質來提問還是具有局限性和引導性的,將受訪者的回答和思維模式引導到自己預先做出的假設中,不一定全面,但在當時的訪問環(huán)境中我已經(jīng)找不到更合適的解決途徑了。
2.另一個方面就是注意提問的有效性,如果受訪者的回答與提出的問題不對稱,要及時糾正重新發(fā)問。
比如:
訪談者:你認為,和你一起追星的粉絲群體,你們的性格特征怎樣的?(是否明顯相同或者有什么顯著差別)
受訪者:無明顯相同,畢竟生活環(huán)境生活條件都各不相同,個人經(jīng)歷也有所不同
其實這個問題想要真正詢問的是,在受訪者看來“飯圈”中的粉絲群體大概分為幾種類型,他們有沒有什么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具體行為特質,你屬于其中的哪類群體。但可能語言表述不恰當,受訪者的理解也局限于提問語言的表面意思。語言的凝練性、精準性,是溝通雙方,信息搜集真實、有效、快速的重要方面,但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不能絕對依靠訪談提綱,要注意受訪者關鍵信息的披露,要有隨時有效提問的能力。但語言的表述能力是要在日積月累的積累、訓練中提升的,要在平時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