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域文化資源與高校教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將地域文化資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挖掘出來運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對于地方高校達到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域文化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地域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地域文化資源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地域,由于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群體生產勞動力的提高,長久居住在該地域的人類群體在社會生活生產活動中所積淀下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指在高校特有的育人環(huán)境下,學校及其教員用一定的政治理念、思想道德、行為規(guī)范,對學生施加事先計劃組織好的教育影響,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思想觀念,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活動。
對兩者概念進行深度剖析,我們能夠了解到地域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存在著多重內在聯系。首先,兩者都是依托一定的地域形成的。地域文化資源是依托著一定的地理空間,通過長期的文化浸潤以及歷史積淀中形成的重要的育人資源,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開展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高校必須扎根地域而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離不開對地域各類資源特別是文化資源的汲取。其次,兩者擁有著共同的價值目標即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文化資源的浸潤,使得人們形成符合社會主流要求的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圍繞著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展開。最后,兩者有著互助互補的關系。地域文化資源因其豐富的德育元素,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素材源泉之一,對于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也大有裨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也有助于對地域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有助于傳承發(fā)展該地區(qū)的地域文化。
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金華文化資源類型
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分門別類的篩選甄別,能更充分地應用地域文化資源達到育人的效果,筆者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金華文化資源類型分為以下三類。
(一)金華傳統文化資源。金華建城千年,婺文化文脈綿長,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古城。金華的傳統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有文旅勝地如金華雙龍洞、浦江江南第一家、蘭溪諸葛八卦村、永康小長城等;有歷史名人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五代名僧貫休、南宋婺學大家呂祖謙、明朝開國文臣第一人宋濂、抗倭名將宗澤、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清朝戲劇家李漁、著名現代愛國詩人艾青等;有豐富的傳統習俗、非遺文化如金華道情、婺劇、東陽木雕等;有以黃大仙傳說為著、融合本土的傳統文化綿延至今的道教文化;有以萬佛塔為標志,以因緣、修身、為善為核心教義的佛教文化——金華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金華的歷史文化中進行深度挖掘,可以得豐富且深刻的內涵,高??梢猿浞诌\用地方傳統文化資源來豐富思政課的內涵。
(二)浙中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一般意義上指的是中國革命先輩為實現中華民族解放、國家獨立過程中形成的物質精神財富。金華地處浙江之心,歷來是戰(zhàn)略要地,也是浙江的老革命區(qū),近代,無數的革命烈士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時常提到的“真理的味道有點甜”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金華義烏市分水塘村的一間柴房里。除了陳望道的故事,還有諸如劉英、張貴卿等一大批英烈人物,為后人留下了“愛國愛民”、“不畏強暴”、“不懼犧牲”等豐富的紅色精神財富。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內涵,運用當地如五星烈士陵園、劉英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地,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去,能夠將高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更進一步地守住,切實做到為國育材、為黨育人。
(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文化資源。在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道路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今年疫情以來,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更為人們所看重,而要促進科技和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勢在必行。金華是聞名全國的“百工之鄉(xiāng)”,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金華這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熱土從無到有,建立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小商品批發(fā)市場——義烏小商品商貿城,建立了舉世聞名的影視基地——橫店影視城,建立了世界第三大五金產品集散中心——永康五金城。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整個金華的市場主體總數超過了一百萬戶,也就是說,平均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在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老板,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金華七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中呈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將金華地區(qū)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文化素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進一步推進培養(yǎng)符合時代需求、能夠卓越創(chuàng)新的復合型人才。
三、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現狀及對策分析
經過前期的問卷調查以及對學校部分師生的訪談,筆者發(fā)現地方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會不同程度上地運用到地方文化資源,但同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有待思考和解決,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增強地域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要充分運用地域文化資源,首先要善于利用本地區(qū)的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金華地區(qū)的最高學府,浙江師范大學對于金華地區(qū)的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整理理應走在前列,浙江師范大學也確實在某些領域做到了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比如學校的非遺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貢獻。然而,從整體來看,學校還是缺少一支專門從事地方文化資源研究的隊伍,沒有相應的研究團隊和研究基地,對金華地方文化資源的思政教育價值挖掘程度不夠深。以隊伍建設為抓手,以研究基地為平臺,以研究成果為支撐,以教學互動為載體,是地方高校增強對地域文化資源挖掘力度的重要途徑。
(二)豐富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形式。要增強地方高校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同時也是要求地方高校在組織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進一步開發(fā)地方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形式,這種應用形式的豐富體現在校園文化的提升上,體現在教學內容的擴充上,體現在教學形式的拓展上。比如在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環(huán)境層面,可以在校園內增加有一些地域文化特色與內涵的事物,諸如金華歷史名人雕像、東陽木雕、典故墻等;在教學內容上,有機融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創(chuàng)業(yè)文化等優(yōu)質的金華地域文化資源內容;在教學形式上,不要僅限于第一課堂,也可以采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講、金華故事我來講、重走紅軍路、參觀歷史博物館和城市館等第二課堂的形式。
(三)構建“個體-高校-地方”長期有效的互哺機制。師生個體、高校和地方三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個體與高校不能脫離地方資源的支持,無論是政治資源、經濟資源亦或是文化資源的支持,其中文化資源支持顯得極為特別,文化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的育人活動本身也是文化活動,兩者有共同的價值目標追求;其次,由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是師生個體,同時地方高校承擔著服務地方發(fā)展的社會功能,地方的發(fā)展離不開地方高校,高校為地方文化傳承發(fā)揚、為地方經濟的發(fā)展、為地方城市文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因此,要積極構建各級各類“個體-高校-地方”長期有效的互哺機制,此機制對于滿足師生的長遠發(fā)展,提高本地區(qū)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推動地方社會的久遠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課題項目:浙江省金華市社科聯“2020 年度金華市社科聯立項課題一般項目”研究成果(項目號:金社課〔2020〕YB2020059 號)
作者簡介: 陳銳(1994—),男,漢族,浙江蘭溪人,浙江師范大學教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