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皮”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口頭禪之一,就是比喻那些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的人。但要知道,牛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一直是溫厚勤奮的形象,為什么會和“吹?!边@個貶義詞聯(lián)系在一起呢?
“吹?!币辉~最早起源于黃河上游一帶。在當(dāng)時,“吹?!辈⒉皇钦f大話的意思。
古代的交通不太發(fā)達(dá),當(dāng)黃河流經(jīng)青海、甘肅、寧夏、陜西等省境內(nèi)時,因沿途水流湍(tuān)急,流沙又多,很難行舟(木制船難操縱還常被撞壞)。因此黃河上游沿岸的居民為解決渡河運輸上的困難,就想出了“皮筏(fá)代舟”的辦法。皮筏子相比木船更加輕巧,水流湍急時,皮筏更容易操控,可以減少前進的阻力。
皮筏子古代又稱“革船”,形狀像袋,以牛皮制成的居多。當(dāng)人們宰殺牛時,先剝下牛的整張毛皮,然后用鹽水將整張毛皮脫毛,再把植物油涂抹在牛的四肢及頸部,最后將其浸水、曝(pù)曬,讓整張皮變得松軟后用細(xì)繩將其縫制成袋狀,只留一個小孔。對著小孔吹足氣后,將小孔封緊,然后把多個皮袋固定在木排下,這樣就制成一個皮筏了。
當(dāng)然,在古代是沒有打氣筒和泵(bèng)可用的,要想將牛皮袋灌足氣,就只能靠嘴吹了。而由于牛皮袋體積太大,一個人想用嘴直接吹起來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滿氣,通常需要好幾個肺活量大的青年男子輪流往牛皮袋里吹氣。 因此,在黃河上游一帶,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沒人會相信,都會認(rèn)為他是在說大話。而對喜歡夸口炫耀自己的人,當(dāng)?shù)鼐用裢鶗f:“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
從此,“吹?!本统闪恕翱淇谡f大話”的代名詞,逐漸流傳開來了。
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地方方言中,吹牛還有其他的意思。比如在云南一些地方的方言里,“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和說大話無關(guān)。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地域文化差異吧!
這下你知道“吹?!笔窃趺磥淼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