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宏鵬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腹膜外腹腔鏡修復手術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共計88例,根據(jù)實施腹膜外腹腔鏡修復手術前后劃分對照組、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在手術治療期間各項情況,包括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出血量等,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的痛感評分差異。結果 通過研究對比顯示,觀察組患者痛感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各項情況方面,觀察組占據(jù)優(yōu)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采取腹膜外腹腔鏡修復技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表現(xiàn),降低痛感,同時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出血量,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
【關鍵詞】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老年腹股溝疝患者
【中圖分類號】R6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了院內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共計88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22例,女22例,對照組患者男21例,女23例,分別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研究中對兩組患者進行術前禁食禁飲,達到6小時以上,隨后進行插管麻醉,留置尿管,頭高足低仰臥位。針對對照組患者選擇硬膜外麻醉處理,隨后采取常規(guī)開腹膜處置,解剖膜前間隙,高位結扎處理,隨后進行腹股溝管管壁處置。觀察組患者切開2 cm切口,牽拉肌肉進行分離,隨后手指進入,臍下2cm處行穿刺,隨后切口處植入腹腔鏡,建立氣腹后進行觀察,對疝囊區(qū)域進行結扎處理,并做好結扎切斷處理。準備補片,將其卷曲后套入其中,根據(jù)覆蓋的情況做好管套拔出處理,解除后等待腹膜自然恢復即可。
1.3 檢測標準
在完成區(qū)分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進行統(tǒng)計,包括內容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患者的痛感進行統(tǒng)計評價,包括手術前,手術后6小時、12小時以及24小時,采取痛感測量表進行評價,得分越高,患者的痛感越強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工作,過程中計量材料采取t進行檢驗,以P<0.05視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對比患者各項手術參數(shù),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中出血情況方面存在明顯優(yōu)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
對比兩組患兒疼痛評分,對照組與觀察組在術前差異不大,在術后的6小時,12小時以及24小時均存在明顯差距,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腹股溝疝主要多發(fā)群體是老年人,這是由于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體的腹壁肌肉會出現(xiàn)猥瑣,此時容易引發(fā)血管穿過腹股溝管等情況,導致疝氣發(fā)生。除此之外,一些老年患者本身具有其他基礎類病癥,長期的前列腺增生、便秘導致排尿困難,進而出現(xiàn)腹壓上升等問題,最終導致疝氣的形成。由于該病癥自愈難度較高,所以普遍需要選擇手術治療的模式予以處理。傳統(tǒng)的疝修補手術采取高位結扎的治療方法,該手術實施過程中容易存在出血量高、手術創(chuàng)傷大的特征,由于創(chuàng)口大,患者的恢復難度也相對比較高,恢復過程中痛感強烈。隨著近些年來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目前腹腔外腹腔鏡修補手術在臨床治療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中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相比于傳統(tǒng)手術技術,該技術不需要進入腹腔內部,同時對于固定要求也較低,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腹膜外間隙的建立來提升手術識別的效果,更可以將補片設置在合理恰當?shù)膮^(qū)域。
腹股溝疝的常見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包括多種手術模式與方法,傳統(tǒng)的組織張力縫合手術雖然能夠滿足基本的手術要求,但是普遍存在有手術風險大、復發(fā)率高的特征,所以已經逐漸被淘汰。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腹腔外腹腔鏡修補手術,作為新興起的手術模式,該技術不直接進入到腹腔的內部,恢復速度快,復發(fā)率較低,同時不需要建立氣腹,簡單的手術模式就可以滿足手術需求,有效降低的麻醉帶來的風險。除此之外,該手術模式在應用中具有其他明顯的優(yōu)勢,特別針對老年人而言,具有效果明顯、適應范圍廣泛以及針對性強的特征,就診該病癥的患者多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情況,所以如果采取全麻的手術模式,勢必會導致成本較高,而這部分的患者對醫(yī)療費用十分敏感,較高的醫(yī)療費用不但會影響患者的心理負擔與壓力,同樣也會給家庭帶來負擔,這部分患者本身就具有心血管等類型的基礎病癥,如果引發(fā)多種疾病出現(xiàn),會進一步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
作為外科常見病癥,腹股溝疝主要發(fā)病原因是由于腹腔內臟通過缺損向體外突出形成包塊而出現(xiàn)的。該病癥具有前期隱蔽性較強,后期治愈難度較高的特征。該病癥在老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一旦發(fā)病,自愈難度較大,往往需要借助于手術外科治療的方式予以處理。本院針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采取腹膜外腹腔鏡修補手術后,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顯著改善了患者的預后表現(xiàn),減輕了痛感確保的整體適應性。根據(jù)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與觀察組不存在明顯的痛感差異,但是手術后的6小時,12小時,差異逐漸顯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痛感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對比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在手術過程各項情況的差異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同樣占據(jù)明顯的優(yōu)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但可以減輕患者的住院成本壓力。綜上所說,針對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采取新型手術模式,相比于傳統(tǒng)手術模式更具有優(yōu)勢,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痛感,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冉福林,陳 笑.腹股溝疝成年患者的腹腔鏡手術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34):28-30.
[2] 梁運球.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8,28(0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