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們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多樣的交通工具給我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在沒有汽車、游輪,也沒有高鐵、飛機的年代,古人又是如何出行的呢?
中國文字中很早就產(chǎn)生了用以表達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詞匯了。如《周易·觀卦》中就有“觀國之光”的詞語,也就是后來“觀光”一詞的由來,即旅游的意思。有關(guān)“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梁朝詩人沈約在題為《悲哉行》的詩中寫的“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詩句,用以專指個人意志支配的,以游覽、游樂為主的旅行。到了唐代,隨社會旅游活動的蓬勃發(fā)展,“旅游”一詞開始被大量運用。如韋應(yīng)物的“上國旅游罷,故園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勸散窮愁”等,它們充分反映了中國旅游文化的悠久歷史。
古人可不能像現(xiàn)代人一樣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是中國古代社會由于戶籍制度和稅收制度的存在,加上重農(nóng)抑商的文化體制,人們是不可以隨便出遠門的。外出旅行必須要有一個正當理由,古話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二是古代的道路不通或者道路崎嶇。三是人身安全沒有保障。古人出行一般是為了行商做買賣、游學布道、趕考等。
欲行千里,需備“百日糧”
無論是像孔子、徐霞客一樣出門游學,還是像謝靈運等文人騷客那樣醉情山水,或是像張騫、鄭和一樣為了完成政治任務(wù),臨行前的準備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行憑證
古代的人口流動雖然不及現(xiàn)代社會,沒那么講究,但隨著人口增加,古代也開始設(shè)置一些類似通行證的證件。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guī)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shù)卣块T發(fā)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法治罪的?!奥芬睂嶋H上就是離鄉(xiāng)證明。通關(guān)文牒為中國古代護照,它是古代通過關(guān)戍時拿的通行證,曾被稱為符、節(jié)、傳、過所、路證等,每到一國需加蓋該國印璽方可。我們現(xiàn)在稱為出國護照。
卜行
古人出游前,要先行占卜擇日,以示吉兇:吉則行,兇則避?!对娊?jīng)·衛(wèi)風·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边@首詩是為女子離家出嫁前的卜行?!对娊?jīng)·小雅·扶杜》:“期逝不至,而多為恤。卜筮偕止, 會言近止,征夫邇止?!边@首詩是為在外的游子卜歸期。
其次要祖道。所謂祖道,就是行旅之人上路前需要進行祭祀。許多人還專門寫了祖道詩,如晉孫楚的《祖道詩》、張華的《祖道征西應(yīng)詔詩》等。
離筵
親人外出,家人和好友為之設(shè)宴餞飲,是送行即將結(jié)束時親朋好友在路邊為行人舉行的敬酒道別儀式。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本褪菫樗蛣e友人而作。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也是送別親友的寫照。
隨身行李
古人出門的行頭,堪比搬家。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夜壺馬桶是旅行必備之物。有時住不了客棧的難免風餐露宿,所以從生活用品、床上用品,到蠟燭燈油、筆墨紙硯通通都會置辦。
古代常見的出行工具
現(xiàn)代有許多先進的交通工具供人出行,那么在相對落后的古代,人們出行會選擇什么樣的交通工具呢?
畜力車
畜力車是古人除了步行之外的第一種交通工具。最早的一種畜力車就是牛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王亥就發(fā)明了牛車。牛車不僅可以載人,也是一種運輸工具。牛車在不同朝代被用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商代時候牛車主要用于拉貨物。到了秦代,牛車被分為大車和小車。大車指用牛拉著的車,車廂大,主要是拉物品用,普通百姓也偶爾坐坐。小車并非真是小,而是指由馬拉著的車,和用牛拉著的大車相比車廂較小,由兩匹馬或者四匹馬拉動著快速行進。同時,馬脖子上的鈴鐺還不住地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很是氣派。這種車除貴族們乘坐,還用于戰(zhàn)爭,所以也稱“戎車”。
隨著時代的演變,牛漸漸被人們視為低級的動物,所以官員們也不再乘坐牛車,而改乘坐馬車。可到了東漢末年人們一改以前對牛車的輕視,牛車逐漸成為官員、貴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當時最好的路也不過是較平整的土路,更多的路難免坑坑洼洼,車輪子都是木頭做的,車輪子和地面就是硬碰硬。雖然馬車跑得快,但顛簸得很厲害,而且飛起的塵土很多,乘車的人不怎么好受。那時,車身大多是敞開的,對乘車人的儀容有很嚴格的要求,要在車上保持端正的姿態(tài),不能東倒西歪,在顛簸中還要保持端正的乘坐姿態(tài)。所以,出于追求舒適的本能,有人把目光投向牛車。牛車走得比較慢,顛簸的程度較馬車自然要減輕許多,揚起的塵土也少得多。牛車車廂較大,坐牛車既有車篷,又對車廂加以圍擋。人坐在里面,別人看不見,可以自由坐臥。
中國是較早使用馬車的國家之一,安陽殷墟的考古發(fā)掘表明,中國在商代晚期已使用雙輪馬車。但是馬車是否誕生在中國就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結(jié)論。另外,騎馬也是古人最常用的出行方式。古人騎馬出游的歷史遠不及乘車悠久。中原人騎馬,大約是戰(zhàn)國后期從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學來的。到了唐代,隨著胡服的流行和社會觀念的變化,騎馬出行的風氣才興盛起來。于是,騎馬變成了當時流行的出行方式。古代詩文繪畫中處處見“馬”字。由此可見,古人的行走,幾乎是與馬分不開的。另外,宋代以后,騎驢出行作為一種專門的交通方式,在民間非常普遍。
知識拓展
中國最早的“計程車”——記里鼓車
現(xiàn)代,汽車有里程表記錄公里數(shù)。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聰慧的先民就發(fā)明了計算里程的計量工具,叫做“記里鼓車”,也稱作記道車、大章車、記里車、司里車。記里鼓車是古代天子出巡時,儀仗車駕必備的一種典禮車,用四匹馬拉。這種車最大特點就是能計算行走距離。據(jù)《古今注》記載:“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意思是這種車分上下兩層,上一層設(shè)有一口鐘,下一層設(shè)有一面鼓,車上有個頭戴峨冠、身穿袍服的木頭人。車子行走十里,木人就會擊鼓一次,擊鼓十次,就會敲鐘一次,以此計算行走的路程。
轎子
古人對于轎子的運用可謂十分廣泛,上至天子,下至鄉(xiāng)間財佬,但凡有點家世財力的,是無轎不行。轎子的雛形產(chǎn)于夏朝初期,它是由古代的車(輦: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輿: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后泛指車)演化而來,所以轎子又稱“輿轎”“肩輿”。唐代一般稱“輦”或“步輿”。步輿,在唐朝是極尊貴的,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乘坐,但是皇帝也不能濫用步輿,否則有勞民傷財之嫌。轎子是宋代才出現(xiàn)的叫法。北宋經(jīng)濟繁榮,享樂之風盛行,朝廷對于乘轎的禁令也漸漸放松。北宋后期,首都開封城里還有專門出租轎子的店鋪,按照路途遠近,價格從幾十到幾百文不等。南宋遷都杭州之后,由于都城地面濕滑,不便騎馬,于是朝廷正式將乘轎合法化,允許官員乘轎上朝,民間也流行起新娘出嫁乘花轎的習俗。
最初,轎子只是能走山路的車。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轎子成為了一種人抬著走的“車”。它沒有輪子,人就是用來充當輪子的。相對其他出行工具,轎子是一種身份和財力的象征。轎子分為官轎和民轎。
古代官轎大致分為三種顏色:金黃轎頂、明黃轎幃的是皇帝坐轎;棗紅色的是高官坐轎;低級官員以及取得功名的舉人、秀才則乘坐綠色轎子。清代的宗親、朝臣、命婦等達官顯貴乘坐轎子有嚴格規(guī)定,不準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員,轎頂用銀,在京時轎夫四人,出京時轎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職官員轎夫二人,轎頂用錫。直省總督、巡撫轎夫有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官員轎夫四人。欽差大臣三品以上轎夫八人。這些坐轎官員主要指文官,至于武官,雖官至一品也不準坐轎,只能騎馬。將軍、提督、總兵等年過七旬不能騎馬者,要想坐轎子也必須先奏請皇帝,得到恩準后才能乘坐。
一般官員外出長途跋涉則另乘眠轎。這種轎子要比普通轎子大一些,可以將各種日用品放置在轎中,也可以當臥床使用,民轎一般分為自備轎與營業(yè)轎兩種。營業(yè)轎由2人抬行。自備轎一般是富貴人家,隨時伺候老爺、太太、小姐出行的,有涼轎和暖轎之分,供不同季節(jié)使用。涼轎用于夏季,轎身較小,紗作幃幕,輕便快捷,通風涼爽。暖轎用于冬季,轎身較大,厚呢作幃,前掛門簾,轎內(nèi)放置火盆。還有一種專用于婦女乘坐的女轎,裝飾精巧講究,紅緞作幃,輔以垂纓,顯得小巧華貴,漂亮典雅,具有濃厚的閨閣氣息。
知識拓展
天下第一轎——寧波萬工轎
萬工轎制作于清末民初,因制造時耗費了一萬多個工時,故稱“萬工轎”。此轎長150厘米,寬90厘米,高275厘米,重約200公斤,需八個人抬,又稱“八抬大轎”。轎身所有圖案體現(xiàn)“逢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主題,呈現(xiàn)318個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386個飛禽走獸及多種吉祥圖案,再現(xiàn)“三英戰(zhàn)呂布”“八仙過?!钡鹊涔省I鲜兰o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一家“聚成號”彩結(jié)貰(shì)器店(相當于現(xiàn)在的婚慶公司),當時年輕的掌柜朱全來從老家寧波找來了十幾位工匠,耗時10年才完工。光雕刻就花了三年,貼金箔花了十兩黃金。寧波的萬工轎之所以獨一無二,耀眼閃亮,其根本原因就是采用了“朱金木雕”的傳統(tǒng)工藝。
這種制作工藝“三分雕刻,七分漆匠”主要在于漆而不在于雕。依靠貼金箔和漆朱紅來進行裝飾,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細,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貼金、描花卻十分講究。正是這種工藝使“萬工轎”產(chǎn)生了富麗堂皇、金光燦爛的效果。
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獨木舟,并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的國家之一。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shù)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唐代,李皋發(fā)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是乘船沿長江水路游三峽,過當涂縣,下?lián)P州的。到了宋代,造船工藝愈發(fā)精湛,不僅能建造長達百米,載有百余名水手的“神舟”,遠渡東海出使朝鮮,而且還能建造奢華的游船畫舫,供達官貴人泛舟西湖,游覽觀光。南宋臨安(今杭州)的西湖游船成為當時的流行風尚。
知識拓展
中國古代四大名船
沙船是中國古代用于航海的一種防沙平底木船。出現(xiàn)于唐代,最先在今江蘇崇明一帶使用。宋代稱“防沙平底船”,元代稱“平底船”,明代通稱為“沙船”。
鳥船是浙江沿海一帶的海船,其特點是船首形似鳥嘴,故稱鳥船。由于鳥船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故它又得名“綠眉毛”。
福船,又稱福建船、白艚,是中國古帆船的一種。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于南洋和遠海著稱。
廣船,又稱廣東船、烏艚,是中式帆船的一類,大小相當于福船。廣船以鐵力木所造,其堅固程度高于用松杉所造的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