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新聞采寫帶來了極大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部分重要的數據不再像傳統(tǒng)模式一般只將信息存檔于公共系統(tǒng)中,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被曝光于互聯(lián)網上,直觀呈現(xiàn)在大眾眼前。信息、數據等變得越來越數字化,數據充滿了流動性,公眾的隱私不再受到保護。不論公眾領域還是私人領域,數據泄露屢發(fā)不止。數據新聞應用十分廣泛,但大數據自身存在先天性的劣勢。對此,有關機構、政府組織更應協(xié)調好數據使用與新聞最終呈現(xiàn)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數據新聞 倫理失范 大數據
數據新聞的特點
以服務公眾為主要目的。數據新聞從采集數據到最終的信息呈現(xiàn),最終目的及宗旨是為了服務公眾,即通過對數據的采集及深入挖掘分析,將新聞事件背后用眼睛看不到的潛藏消息播報出來。不論宏觀數據還是微觀數據,數據新聞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數據新聞的呈現(xiàn)大到對一個國家政策、國民經濟的解讀,小到出門的路線規(guī)劃、天氣動態(tài),人們時時刻刻被數據影響著。
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方式呈現(xiàn)新聞。國內外數據新聞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三種,即數據可視化、圖解新聞和數據地圖。數據可視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主要指借助于圖形化手段, 清晰有效地傳達與溝通信息。數據新聞最大的特點就是生動形象。在以往傳統(tǒng)新聞大行其道的時代,人們獲取新聞,解讀新聞的渠道方式較為單一,基本上是自己看新聞或者是由播報員播報。但單純的數字始終是枯燥的,無法將新聞事件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尤其當一則新聞中出現(xiàn)許多數字,公眾可能無法了解到這些數字的具體含義。比如春運過節(jié)回家,出行人數較多甚至一票難求,但究竟實際狀況如何,許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而將這些信息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則將普通新聞從復雜、生澀難懂轉變?yōu)榫唧w而生動的數據新聞。
新聞生產流程再造。在信息匱乏的年代,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記者不僅需要自己去找選題,然后進行新聞采訪、篩選信息、新聞寫作等,最終才能將一篇完整的新聞稿件呈現(xiàn)在公眾眼前。而大數據時代,基于海量的數據資源,新聞的生產流程被再造,記者的工作重心轉換到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再創(chuàng)造并深挖數據背后的故事。
數據新聞的倫理問題
數據新聞在新聞生產制作過程中雖具有絕對優(yōu)勢,但與此同時,用戶隱私權、數據殘缺導致新聞失實等問題也屢見不鮮。
原始數據采集過程。一、數據來源較為單一。數據新聞的來源大多是從第三方處獲取,比如政府公布的數據、互聯(lián)網公司提供的數據等,這些數據到達新聞部門時,采編人員無法精準判斷這些信息的真?zhèn)涡?,且國家有關部門在權威信息發(fā)布時并不能將所有信息公之于眾,數據具有片面性,企事業(yè)單位或者互聯(lián)網公司,尤其是互聯(lián)網公司可抓取海量數據,但這些數據并不能保證其真實性。在獲取數據時,新聞部門較為被動,獲得的大多也是二手數據,容易導致新聞的獨家性缺失。
二、數據隱私泄露帶來數據倫理侵犯。隱私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由于處于大數據時代,公眾信息不再具有隱蔽性,信息不再被保護,通過用戶的瀏覽痕跡、瀏覽喜好等很容易對某個個體進行分析。為了獲得更充分的數據,新聞從業(yè)者不顧公眾的隱私問題,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將部分信息數據公之于眾,侵犯了公眾的隱私權。
三、數據竊取。數據具有流動性且可被二次利用?;ヂ?lián)網通過技術手段抓取的數據信息可能被部分網站直接使用,這樣獲取的數據無法保證其真實性且容易造成虛假新聞,非常難以辨別其真?zhèn)?。今日頭條APP曾被曝光竊取其他機構的數據為自己所用,使得其他機構的作品版權受到侵害。
數據分析和過濾過程中的倫理失范。一、數據堆砌,難辨真假。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使得新聞從業(yè)者眼花繚亂,如何從中找到真實且有用的數據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信息越來越多,而真相越來越少,許多從業(yè)者在處理數據時往往是將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學會分析挖掘數據背后的故事,缺乏思考。
二、主觀色彩過于濃烈。新聞從業(yè)者在處理數據時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及情感偏見,選擇自己認為必要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對新聞最終的呈現(xiàn)造成一定的影響,容易造成新聞失實。
數據可視化過程中的倫理失范。一、人文關懷容易缺失。數據自身帶有冰冷的色彩,本身并不會說話,通過新聞從業(yè)者的一系列加工最終得以呈現(xiàn)。數據新聞在報道時往往著重于對數據進行呈現(xiàn),新聞內容較為生硬冰冷,用客觀的數據說話是新聞從業(yè)者的道德規(guī)范,但太過冰冷的數據則會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優(yōu)質的數據新聞不僅需要發(fā)掘更多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也需要將新聞中注入溫度。
二、缺乏專業(yè)性。當前,我國有較強數據處理能力的新聞從業(yè)者比較短缺。在數據呈現(xiàn)方面,相關工作者缺乏專業(yè)水準,最終呈現(xiàn)出的新聞可能使受眾摸不著頭腦且不易理解。一些數據新聞尚停留在單純地數據搬運層面,比如財新網的《數字說》欄目曾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全球男性自殺率遠高于女性 中國是例外》的文章,這篇文章只是單純地對數據進行了搬運,呈現(xiàn)了自殺率數據,其中沒有通過數據挖掘背后的故事,更未說明為何會造成這一現(xiàn)象,讓觀看這篇報道的讀者不知所云。
數據新聞倫理失范的應對策略
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F(xiàn)階段,數據新聞在實施過程中最缺乏的是對數據具有分析能力的人才。因此,新聞從業(yè)者更應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數據分析挖掘時善于找到數據背后的相關聯(lián)系,以生動、溫暖、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給讀者,減少機械的數據搬運工作。同時,新聞從業(yè)者應堅持新聞職業(yè)道德,尊重受眾的隱私權,謹防數據殘缺帶來的新聞失實。
媒體應有自己的數據庫或者數據供應商。大數據時代意味著關系皆能量化與可視化,數據新聞意味著數據來源應無所不包。數據新聞只引用傳統(tǒng)媒體報道, 雖能保證數據新聞的準確性或者“安全性”, 但信源渠道的局限使得數據新聞的廣度、深度和原創(chuàng)性大打折扣。第三方的數據多少帶有不確定性,媒體如果能夠建立屬于自己的數據庫或者與某一數據供應商保持固定合作,工作人員在采集分析數據時不僅快速便捷,而且也能最大程度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及數據新聞的真實性。
政府開放相應數據獲取途徑。眾所周知,在所有數據中,政府的數據最難以獲得,如何獲取政府信息及評判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對新聞從業(yè)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zhàn),但政府數據很多都與民生民情密切相關,對于社會問題具有很強的幫助性。對此,政府應將相關數據及時公布,消解社會疑慮,使數據新聞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結語
人類始終更傾向于觀感帶來的滿足,枯燥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圖表直觀。相比而言,我國的數據新聞起步較晚,相關數據處理能力還有待提高,數據新聞的可視化效果和今時今日的科技水平相比還較為落后。數據新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數據新聞并不是一張張花花綠綠的圖表堆砌,數據背后的聯(lián)系是新聞從業(yè)者更應思考的問題,應盡可能地講好故事。很多時候,新聞記者扮演的是一個紐帶的作用,將晦澀難懂的數據與渴望了解真相的讀者更好地連接在一起。規(guī)范數據新聞的制作流程,是當今相關單位及從業(yè)人員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避免數據新聞的倫理失范,則需要多方攜手、共同努力。(作者單位:湖北大學)
參考文獻:
[1]鄭蔚雯,姜青青.大數據時代,外媒大報如何構建可視化數據新聞團隊?——《衛(wèi)報》《泰晤士報》《紐約時報》實踐操作分析[J].中國記者,2013(11):132-133.
[2]劉義昆.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生產:現(xiàn)狀、影響與反思[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11):103-106.
[3]伍健輝.數據新聞實踐中的專業(yè)規(guī)范及發(fā)展困境[D].合肥:安徽大學,2019.
[4]申琦.數據新聞報道的倫理困境與出路[J].青年記者,2018(28):16-17.
[5]朱鴻軍.警惕數據新聞中的新聞倫理問題[J].傳媒,2017(03):34-36.
[6]丁柏銓.數據新聞:價值與局限[J].編輯之友,2014(07):6-10.
[7]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chuàng)新路徑[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3):32-36.
[8]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35(06):73-83.
[9]喻國明,王斌,李彪,楊雅.傳播學研究:大數據時代的新范式[J].新聞記者,2013(0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