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成霞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永恒的話題,也是令很多教師頭疼的不朽的難題。有時有了下鍋的“米”,也不一定能熬出色味雙全的“好粥”,因為一篇習作不僅需要素材,還要有生動的語言,合理的布局,一篇文章做到內容充實,布局合理,語言生動不是一日、一時之功。而“仿寫”就是解決這一習作難題的捷徑。
茅盾曾說:“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睂τ趯懽鲃偲鸩降膶W生來說,仿寫就像一根拐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怎么寫”的問題;而對于已經有一定習作水平的學生來說,則如助推器,可以幫助他們克服“怎樣寫好”的難題。通過多年的研究、實踐,我讓“仿”字在習作中處處開花,學生受益匪淺。
仿用詞語,使學生的習作更加豐富。閱讀中,我們注重學生詞語的積累,如果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引用詞語,有時會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比如,“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一個“融”,兩個“流進”用得極為傳神,在描寫景物的語句中如果引入文中,可以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
再如,在《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像“零七八碎兒”“雜拌兒”“玩意兒”等兒化詞語,不僅是老舍先生京味語言的體現,也充滿了童稚的氣息,習作中運用這類詞語,生活的氣息就濃厚了。
仿摹句子,使學生的習作成為有源之水。《燕子》一文中“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绷攘葞坠P,一只活潑可愛的燕子躍然紙上,我在指導學生寫小動物時就仿寫一把:
紅寶石樣的眼睛,雪白的絨毛,再加上短短的尾巴,就湊成了一只可愛的小白兔。
紅紅的額頭,又彎又長的脖子,強有力的翅膀,就湊成了可愛的大白鵝。
小小的眼睛,伸縮自如的脖子,大大的外殼,湊成了可愛的小烏龜。
這樣的文字,想必比娓娓道來鮮活一些。
仿借表達,使學生的習作語句有血有肉。對修辭手法的仿寫。如《桂林山水》中對漓江“靜、清、綠”的描寫,就是典型的排比與比喻的連用。有位同學巧仿修辭,寫了濟南大明湖:大明湖的水真靜啊,讓感覺不到水的流動;大明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清水中游動的紅鯉魚;大明湖的水真美啊,水中倒映著紅荷、綠柳,真似一幅畫。
對其它表達的方法的仿寫。比如,《橋》一課“設置懸念”手法的運用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如果在記人的如《我的自畫像》《幽默老爸》等題材的習作運用,相信肯定吸引讀者眼球。
仿寫結構,讓學生的習作條理清晰?!端飨摹耙啊薄肥且黄馁|優(yōu)美的文章,“總分”的片段布局,“總分”的語句排列,使得文章層次清楚,便于學生對整體的理解。
比如,《頤和園》一中,除了“總—分—總”的結構,中間部分每一自然段開頭的句子: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p>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p>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p>
這些總起句兼過渡句使得段落環(huán)環(huán)相扣,水到渠成。在指導寫游記時,可以適時地運用這種結構,那樣文章的段落布局就合理多,層次也清楚多了。
創(chuàng)意仿寫,給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對于高段的學生,可以引導學生源于仿寫,而又高于仿寫。比如《草蟲的村落》一文,一位同學將自己當成了一株草,進行了創(chuàng)意仿寫:我是一株野草,白天,我沐浴陽光;黑夜,我感受月光的撫摸。有一天,一只黑甲蟲闖入了我的領地。我靈機一動,揮揮手,和伙伴們手拉手,搭成草墻,小甲蟲在我們的“伏擊圈”里左沖右撞,看到它狼狽的樣子,我們開懷大笑,肆意舞蹈。咦,怎么不見甲蟲的身影?原來它已經突破了我們的保衛(wèi),雄赳赳,氣昂昂地前進了!我們不由得向它投去敬佩的目光……
這樣的創(chuàng)意仿寫,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角色的反轉使得內容新穎,有趣味,不失為好的佳作。
融通語言,給學生的語言潤色、著色、生色。發(fā)現“童趣”的語言(夏天熱極了!小狗趴在地上,吐出那鮮紅的舌頭;小豬在泥窩里滾來滾去;就連杭州西湖也成了“泡腳盆”了……《“三多”夏天》
發(fā)現“怪力”的語言(董望):一入校園!呵!松樹跳起了華爾茲,大叔樹在走太空步,小花在唱:讓我們蕩起雙槳,植物們全在高歌,校園成了派對,教室成了觀眾席,師生扔了書,坐在桌上聽的很入迷。忘了一切,忘了時間。
發(fā)現“真”語言(我的閻羅王老師):當習作觸到學生的興奮點、痛點時孩子,當發(fā)自心靈的語言才真的具有魅力。我認真地給媽媽搓著腳趾與腳趾之間的縫隙:媽媽為我做出了許許多多:每天上學,她都會讓我吃個雞蛋,補充蛋白質;每天放學,她都會讓我喝她自制的檸檬水,增加一份營養(yǎng)……而我又為她做了什么呢?——《我為媽媽洗腳》。
正所謂:“照葫蘆畫瓢。”這雖然是個“小把戲”,但在小學生的寫作過程中卻是非常重要的,在模仿中摸索,在模仿中領悟,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成熟,這是小學生“在無法中求有法,然后再走向無法”的寫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