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佛塔在中國的建筑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佛教的象征性建筑。元代歷史雖短暫,但佛塔在這一時期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法華禪庵塔作為明確紀年的元代佛塔,無論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還是佛教文化,都能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元代;樓閣式;法華禪庵塔;斗拱
1 佛塔的起源與東傳
佛塔產(chǎn)生于古印度,在梵文中稱為stupa,佛家經(jīng)典著作《大唐西域記》稱佛塔為“窣堵坡”,意思為“聚”“圓?!薄胺綁灐?。佛塔是用來埋藏佛祖舍利或者高僧骨骸的墳冢,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佛塔是印度桑奇佛塔,它整體造型為覆缽狀,由欄楯、基壇、塔身、覆缽、平頭、輪竿、相輪、寶瓶等部分組成,其主要是為埋藏佛祖舍利的佛塔。
隨著中國與古印度文化的交流,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在漢明帝時期興建了第一座寺廟—洛陽白馬寺,并在寺廟中心的位置興建了“浮屠”,此為佛塔在中國的源頭。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佛塔雖然在雕刻、繪畫、形制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隨著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不斷交融,作為佛教代表的建筑塔也不斷受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和建筑的影響,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
2 明光市法華禪庵塔修建的年代及名稱由來
法華禪庵塔又名興慈寶塔,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明光市明南街道大橫山半山腰,居江淮分水嶺北側。法華禪庵塔作為安徽省唯一一座已發(fā)現(xiàn)的元代紀年塔,其建造時代、建造背景、建筑風格、營造工藝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0世紀80年代在對法華禪庵塔進行文物調查時,發(fā)現(xiàn)塔內壁上鑲嵌有建塔時所題的兩塊碑石,從嵌固手法、磚漿材料等方面看,均為建塔時所立。《滁志補遺》載:“大橫山跨滁定兩邑,周二十里,東半屬滁,上有半山寺。”根據(jù)地理及歷史判斷,該文獻中所提的半山寺當為法華禪庵寺。兩塊石碑分別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元至正十一年(1351),據(jù)建塔石碑記載:“建塔記(之一):法華禪庵伏承持戒信士楊智杰母親智善室李□因洎家眷等慶遷勝緣謹捐財恭入本庵建造興慈寶塔第一級集斯勝利上先考不求人天福報愿結凈土正因更祈業(yè)消冤解身心以獲輕妄(安)夢覺云收位品徑登極樂存亡俱益恩有均資見聞隨喜同圓種智者大元至正十年七月十五日住庵釋法珪題。建塔記(之二):法華禪庵伏承持戒信士王智成同母徐智□弟王法昱智□智慈智仁智衷妹夫李智旺妹王智茂王智俊勸緣合家眷等謹捐凈財恭入本庵營甃靈牙舍利興慈寶塔第二級積斯善利永為凈土之資糧藉此勝因必獲金剛之種智存亡俱益老稚咸安法界有情均沽利樂者至正十一年中呂月上旬日勸緣釋法珪謹題?!笔ㄋ浿忻鞔_指出此塔是由“法華禪庵”寺廟的主持修建的,塔的名稱為興慈寶塔,第一層修建時代為元至正十年(1350)七月十五日,第二層修建時代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中呂月上旬。根據(jù)兩塊建塔石碑可以明確:一是塔的名稱為興慈寶塔,因是“法華禪庵”寺廟主持所建,固又稱法華禪庵塔;二是根據(jù)建塔記的落款,此塔始修建年代應不晚于元至正十年(1350);三是石碑分別記載捐資興建興慈寶塔一、二層人員的姓名、年代等珍貴建塔史料。
3 法華禪庵塔的修建歷史背景
法華禪庵塔修建于動蕩的元朝后期。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蒙古族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1368年明朝建立,歷時98年。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則采用相對寬松的多元化政策,尊重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尤其重視佛教的發(fā)展。《元史·釋老傳》載:“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也為江淮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奠定了政治與文化基礎。在元朝統(tǒng)治時期,其內部矛盾始終無法消除,元順帝統(tǒng)治后期,實行的變更鈔法導致物價迅速上漲,派賈魯治理黃河,又征派大量民夫,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致使人民流離失所,大量死亡,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隨后劉福通、郭子興、朱元璋等人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河、淮、襄、陜之民,翕然從之”,以紅巾為標志,一時“貧者從亂如歸”,加速了元朝的滅亡。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民生疾苦的時期,佛教的思想為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位于大橫山上的寺廟及佛塔也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逐級興建的。
4 法華禪庵塔建筑結構與營造風格
法華禪庵塔是一座仿木結構建筑的樓閣式磚塔,塔由大塔(圖1)和小塔(圖2)組成,兩塔相距百米。佛塔整體結構嚴整,比例勻稱,構造穩(wěn)固,塔身采用青磚,塔基使用青條石。佛塔平面六角,底層單面四米,四周原有木制梯階,今已毀壞。在塔體上有梁、拱等洞穴,呈現(xiàn)出它始建時的狀況。通過多次實地詳細地勘測,初步推斷該塔為三層。一層為塔心室,塔心室下方為長方形地宮,塔心室內有壁柱、斗拱和藻井,塔內設有登塔樓梯,方式變換,層層不同,有別于宋、明磚塔的特征。一層到二層為繞壁式樓梯,塔外壁北側有一拱門,門外有可以上人的平座,平座下方為仿木的磚雕斗拱。各層均有磚砌腰檐、平座、斗拱,補間鋪作底層五朵,余為三朵,磚拱制作精細,帶有顯見的宋代建筑遺風。底層南側有方形佛龕,上有重杪斗拱和圓形藻井。樓梯底層為穿心折上式,二層為方形壁內折上式,樓梯道壁上鑲嵌有兩塊建塔捐資碑刻,從嵌固手法、磚漿材料等方面看,均為建塔時所立,第一塊鑲嵌于南壁,長37厘米,寬30厘米,碑題“建塔記”,第二塊鑲于北壁,長44厘米,寬30厘米,碑題“法華禪庵伏承持戒”。拱下置欄額及普柏枋,只底層有圓形倚柱,但無柱基和臺基。塔上盲窗較多,紋飾計有菱形、方形、回紋形及直欞形。二層到三層為穿中直上式梯級,該塔立面,目前只剩二層殘塔,高11.2米,與《滁州志補遺》中記載的相似。根據(jù)建塔石碑記載,興慈寶塔主要是為供奉“靈牙舍利”而建。原有佛像一尊,首部殘,高約1米,原置于塔的正面。
在法華禪庵塔南側約100米存一小寶塔,此塔為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實心塔,平面呈六角形,通高16.9米。塔基使用自然青石建成,一層塔身上方有磚雕、斗拱和平座,其余塔身僅有平座,塔頂為葫蘆頂,青石材質,已塌落。塔的立面為七層,此塔無碑記和建筑年代,觀其建筑風格,具有元末明初的建筑特點。
明光市元代法華禪庵塔與同時期的佛塔無論是營造工藝還是雕刻都有顯著的不同,其中與元代代表佛塔北京妙應寺白塔相比較最能說明。妙應寺白塔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塔高約51米,由臺基、塔身、相輪、華蓋和塔剎組成,覆缽狀塔身,典型的喇嘛塔,該塔是元代皇家為迎奉釋迦佛舍利而建造,當時稱為“釋迦舍利靈通寶塔”。主持修建的是尼迫爾工匠阿尼哥,該塔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最早的一座藏式佛塔。法華禪庵塔雖也是元代佛塔,但有其獨特的地方。首先,妙應寺白塔為典型的喇嘛塔,法華禪庵塔則屬樓閣式磚塔,帶有明顯的本土化特征,是佛塔傳入中國后不斷與傳統(tǒng)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其次,妙應寺塔是元代皇室主持建造的,而法華禪庵塔則為民間集資修建;最后,深受元末社會動蕩影響和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是造成兩座元代佛塔顯著不同的原因。
5 結語
元代佛塔十分稀有,安徽省也僅此一處,198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屹立于皖東近670年的佛塔,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在江淮的傳播,體現(xiàn)了古代建筑技藝水平的發(fā)展,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價值,同時也是古代江淮地區(qū)人民智慧的結晶,為我們研究當時歷史、文化、建筑發(fā)展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是安徽省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