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紅
長期以來,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的“問答式”教學成為課堂的通用形式。教師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將學生從依賴的惰性學習改變成獨立的主動學習,成為獨立、主動的學習者呢?筆者認為教師不妨把課堂的提問權下放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敢提問、會提問、善提問的能力和習慣。
一、敢于提問
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敢于提問,首先要清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營造寬松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從而主動地學習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不必拘泥于“要發(fā)言先舉手”的形式,如果學生要發(fā)言,就可以直接站起來發(fā)言。同時,要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是啟發(fā)學生思考,自己提出問題的動力。如表演、辯論、競賽;有個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學習的適時優(yōu)化組合,讓學生處在多樣化的學習氣氛中發(fā)現問題,尋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實現英語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當然,要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和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會問、善問。如果學生一時提不出問題,教師不要急躁,要保證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要耐心等待。也可以嘗試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用集體的智慧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學會提問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有利時機,指導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與途徑,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由“敢問”向“善問”發(fā)展。針對閱讀材料的特點和學生層次的不同,可以讓學生從以下幾種問題著手提問。
(1)提文本型問題。學生快速地閱讀全篇,掌握所讀課文的主旨和大意,然后由學生自己設計一些淺層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對于自己設計的問題,他們可以請其他的同學來回答。這樣一來,學生們感到自己也能做“老師”,他們渴望成功,而成功將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在設計問題時候,告訴學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問句類型。
(2)提擴展型問題。在學生細讀課文后,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廣開思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想法和認識通過問題形式表達出來。如在學牛津英語7B Unit5 《A brave young man》時,有同學問,“If you were Zhanghua ,what would you do ?”回答很精彩,“I would call the police on 119 or shout for help.” “I would not rush into the house to save him because I am not strong enough .”
(3)提推理分析型問題。讓學生根據文章中的信息進行合理分析,來推測出文中沒有表明的意思。這一類問題還可以要求學生對文章的結尾或者事情的發(fā)展進行想象或者改編。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在閱讀中所產生的好奇、好問、困惑、矛盾等心理特點,采用小組討論爭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4)提聯系生活型問題。牛津英語閱讀課文的話題很多可以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這類問題的提出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聯想,幫助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三、善于提問
學生在課上提出的問題有淺有深,對此,教師應允許學生提問題時“失誤”,尊重學生提問題的權利,并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應采用語言激勵、手勢肯定、眼神默許等手段,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才能養(yǎng)成學生思考的習慣,變課堂上的被動者為學習的主動者。在長期的提問能力培養(yǎng)中,可以借助于評價,如把每次的提問分為幾種等級,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評價和引導揣度出什么是有價值的問題,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學生基本能駕馭閱讀材料,提問也從表層走向深入,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問題了。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學生在自我的課堂提問中,體驗到提問的價值和榮譽感,感受到課堂提問的快樂、滿足,從而發(fā)展自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激勵機制,充分讓學生多說、多問、多思考,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變不問而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勤于提問、善于提問,同時,盡量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摒棄課堂老師提問專利,把提問的權利拋給學生,培養(yǎng)他們提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