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恬怡
作者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敘述了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后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綠化家園的堅定決心。
學生能認識到“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但對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了解甚少。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并積累“肆虐、盤踞、如臂入股”等詞語。
(2)默讀課文,聯系課文內容說說文中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3)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精神。
抓住關鍵句,說說文中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
(1)不同層次,感悟奇跡。
先從數字理解奇跡,“15年”體會歲月的漫長及老人的執(zhí)著,“3700畝”感知植樹造林面積之大,老人的不易;再從改造后青山美麗的景象,領略奇跡;最后從大環(huán)境的惡劣和小環(huán)境的艱辛,感悟奇跡。
(2)情境體驗,品味情懷。
學生所處的家鄉(xiāng)環(huán)境較好,無法感知晉西北的環(huán)境究竟如何惡劣,可以通過視頻和圖片等形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從而深入理解“肆虐”“盤踞”等詞的含義,感悟老人與惡劣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再通過環(huán)境的惡劣和美景對比朗讀,深化老人的形象。
(3)寫法滲透,書寫真情。
文章語言清新脫俗,第一自然段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青山的綠意盎然和勃勃生機描繪得淋漓盡致,第五自然段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晉西北的樹賦予了老人般堅毅頑強的品格。青山的美景與下文晉西北大環(huán)境的惡劣,作者用對比的手法襯托出老人植樹造林15年偉大的奇跡。而縱觀全文,大環(huán)境的惡劣與小環(huán)境的艱辛都只為襯托老人的偉大。
搜集植樹英雄的故事、PPT、寫話紙
(1)導入——發(fā)現一道風景
談話導入:在祖國的晉西北,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走訪他的記者梁衡這樣描述道:
出示句子:我對他懷有無盡的敬仰。這個平凡的人讓我領悟了一個偉大的哲理:青山是不會老的。(齊讀)
師: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走近這位山野老農,體會青山是否真的會不老。(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初讀——知曉一段人生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大聲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師:15年內竟把一片沙漠變?yōu)榫G洲,這真是一個“奇跡”。(相機板書:奇跡)
(3)細讀——體悟一個奇跡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出示句子:十五年啊······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讀著這句話,你有什么發(fā)現嗎?
師:做道算術題,15年——5400多個日日夜夜,多么漫長的堅持!三千七百畝——一畝相當于667平方米,一間教室50平方米,相當于44萬個教室那么大。
指導朗讀:老人用15年的枯燥歲月創(chuàng)造了這滿山遍野的綠。這就是—— “奇跡”,一個了不起的奇跡?。ò鍟捌孥E”后加“!”)
指名讀,齊讀。
過渡:正是老人的這份堅持與執(zhí)著,才讓寸草不生的晉西北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你領我們美美地欣賞晉西北的變化?其他同學閉上眼睛靜靜想象,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窗外是參天的楊柳······夜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師:想不想去看看建立在黃土高原上的這片青山?(圖片欣賞)
師:多美的景色啊,讓我們一起走進青山!讀!
追問:走進青山,是滿目的翠色,我們江南水鄉(xiāng)不乏垂柳依依,翠楊挺拔,然而晉西北的樹有什么特征?
出示句子:楊樹、柳樹,如臂如股······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
生:勇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生:勁挺,堅韌挺拔。
生:如臂如股。
追問:如臂如股的樹長什么樣?
師:瞧,晉西北的樹粗壯得就像壯漢的臂膀和大腿。(出示圖片)
小結:在老人的精心培植下,樹在貧瘠的晉西北土地上竟長得如此粗壯頑強,回到板書:這真是一個“奇跡”?。ò鍟捌孥E”后加第二個“!”)
過渡:在發(fā)出贊嘆的同時,又有誰想到這背后的艱辛。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到3小節(jié),緊扣關鍵詞句,找一找老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奇跡?用波浪線劃出相關句子,說一說。
1)讀懂大環(huán)境的惡劣
生:老人在環(huán)境十分惡劣的晉西北創(chuàng)造的奇跡。(板書:大環(huán)境 惡劣)
出示句子:關注歷史記載,如,“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指名讀,談談對這句記載的理解。
師:晉西北的風給你帶來什么感受?
生:瘋狂,可怕。(理解“肆虐”)
出示視頻感受大風肆虐,指名讀。
師:除了大風,晉西北還有哪些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出示詞串: ?干旱 ?霜凍 ?大風肆虐
師:這些被作者稱之為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是一年僅僅來幾次嗎?引出詞語“盤踞”。
環(huán)境的惡劣和美景對比朗讀。
師: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板書“奇跡”后加第三個“!”))
2)讀懂小環(huán)境的苦
過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huán)境的惡劣,而他生活又有怎樣辛酸故事呢?
生:條件艱苦;生活孤單。
追問:81歲時,女兒接他,他不走。你還感受到什么?
生:寧愿放棄天倫之樂,甘愿獨守這片青山。
引讀:老人深愛著這片青山,始終不愿離開,是因為——(引讀)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師:此刻,你們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堅強勇敢、不怕苦難。
小結:惡劣艱辛的環(huán)境將老人襯托地越發(fā)偉大。(板書:襯托)
(4)品讀——感悟一片情懷
師:我們在村口和老人告別,看著老人的背影,作者想——出示句子: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齊讀。
師:另一種東西是什么?
生:永遠綠意盎然的青山。
生:流淌的潺潺小溪。
生: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現在你知道青山為什么不會老了嗎?
小結:是啊,不僅這片青山會永遠綠意盎然,老人無私奉獻,造福后代的精神也會代代相傳。老人的精神永存,青山是(引讀,板書“不老”紅筆加粗)
師: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作者的感受。齊讀。
小練筆:采訪中,作者給老人留了張影(出示老人面朝青山的照片)。這是老人的背影,望著眼前的這座青山,老人當時會是怎樣的姿態(tài)和神情呢?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5)拓展——不同人同一種情懷
過渡: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護的人。課前讓同學們了解了許多植樹英雄故事,誰來分享?
學生分享交流植樹英雄故事。
小結:是啊,多少無名英雄在為我們的青山綠水默默奉獻,我相信他們無私奉獻,造福后代的精神將會由我們延續(xù),讓我們同做護林人,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本課教學過程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來學習課文。教學中我設計了“品讀奇跡——感受環(huán)境——品析老人”三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挖掘。圍繞本課教學目標,課堂呈現了以下效果:
(1)緊扣目標,層層深入。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2)情境朗讀,品析人物。
在感受晉西北的變化環(huán)節(jié),請一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閉上眼睛,靜靜想象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將書上的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接著,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通過精美的圖片感受青山的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最后,學生帶著感受,懷著感動,朗讀感悟,品味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與無私。
在領略晉西北大環(huán)境的惡劣時,通過視頻直觀感受大風肆虐的情景,通過圖片感受“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可怕,從而深入理解“肆虐”“盤踞”等詞語的含義,感悟老人與惡劣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
(3)向讀學寫,情感延伸。
望著眼前的青山,老人會是怎樣的神情和姿態(tài)?借助圖片,在有了一定的情感積淀后,學生能將對人物品質的理解滲透進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書寫動人的話語。
學生通過課前搜集植樹英雄故事,課堂分享交流,知道像老人一樣無私奉獻,造福后代的無名英雄還有許許多多。領悟到他們身上這種品質需由我們延續(xù)下去,同做護林人,共營綠色家園!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龍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