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燕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撐,班主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著學校的整體管理工作。作為班主任老師的管理能力與管理藝術關乎到幾十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正所謂,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管理?藝術?語言溝通?情感溝通?矛盾化解?聚結能量
一、班主任要擅長語言溝通藝術
一個班集體相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一個大家,相對于一所學校來說又是一個小家。人們不是常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嗎?作為班主任老師就是這個幾十口之家的主事之人吧。作為主事者,和團隊成員之間離不開語言的溝通與交流?!罢Z言是開啟心靈之門的一把萬能鑰匙?!卑嘀魅卫蠋熑糁O班級管理之藝術,就要利用好語言溝通這把鑰匙,與班級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并要學會勤于溝通、善于溝通、賴于溝通,使班主任工作起來事半功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溝通都應該是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原則基礎之上的。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在與學生進行語言溝通時必須做到彼此人格上的平等,切忌端起教師架子高高在上,大搞師道尊嚴那一套。在人格上首先要尊重學生,在精神上信任學生。態(tài)度要誠懇、平易近人,溝通語言一定要做到真誠,而不要呵責,包容而不虛浮,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教師一顆真心的溫度。語言表達力求委婉而不圓滑,切忌使用過激性語言刺激學生。孩子傷不起,脆弱的師生關系更傷不起。
二、班主任教師必須懂得情感溝通藝術
人與人之間任何形式的溝通,歸根結底都應該是情感的溝通。不融入絲毫情感的溝通,便是毫無價值可言的溝通,實則根本就算不上是溝通的“溝通”。班級管理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情感上是有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的。尤其是中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應該在13~16歲之間,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對于一些是是非非已經有了自己的初步認知標準。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言行情緒化較為明顯,積極情緒顯現(xiàn)為主體情感因素時,表現(xiàn)為乖巧、順從;相反,倘若消極因素顯現(xiàn)為主導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出叛逆、焦躁。對于這一點,班主任老師在工作中必須清醒的認識道,處理相關事務中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班主任老師必須重視平日里的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有了溝通才能增進了解,有了了解才會有互信。互信則是維系師生間情感的重要紐帶。平日里總會聽到一些老師時不時的就抱怨:現(xiàn)在孩子的自私、冷漠、不知感恩。其實,我們搞教育的是否曾幾何時靜下心來想過,我們真的曾經努力過試圖走進孩子的心靈嗎?既然我們未曾付諸于斯,有何以要求孩子回之于斯呢?我們平時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往往又都局限于學習,而忽略了生活中的情感溝通。這樣一來,忽略了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的最佳機會,我們就很難再有恰當?shù)臋C會走進學生的心靈了。
三、班主任教師應該精于矛盾化解藝術
作為班主任老師希冀班級同學之間都能夠和睦相處,一點兒矛盾摩擦都沒有也不現(xiàn)實。關鍵是有了矛盾要知道如何恰當處理,才可以成功避免產生不良影響。首先,班主任老師要擁有及時掌握班級所有學生思想行為動向的穩(wěn)妥渠道,確保班級學生之間有任何事情你都能夠第一時間獲悉。這樣才能保障掌握化解矛盾與摩擦的最佳時機,從而促使矛盾更容易解決。千萬不要出現(xiàn)班級事情除了班主任,“全球人都知道”,這樣是必然會造成班主任工作處處被動,時時處處被學生牽著走,事事都會被學生落下半拍。其次、班主任老師在處理學生之間矛盾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原則,一視同仁;切忌偏聽偏信,厚此薄彼。孩子都是心靈如水的,尤其是平時表現(xiàn)相對較差的學生,本來就想借這種機會檢驗一下老師,發(fā)現(xiàn)端倪好司機炒作呢!而多數(shù)的班主任老師偏偏就在這種學生考驗面前被“俘虜”,以至于使自己的威信掃地。另外,班主任老師在處理班級同學之間的矛盾與摩擦時應該堅定“息事寧人”的主導思想。孩子之間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仇怨,偶然間發(fā)生點口角,解釋開了,片刻間便會煙消云散,下節(jié)課,可能就會如影隨形地在一起瘋鬧了。這便是令成人羨慕不已的童真世界。班主任老師應該做通學生家長的工作,不要孩子握手言和了,彼此家長卻依舊揪扯著是是非非,沒完沒了,搞得孩子和老師反倒尷尬不已。
四、班主任老師要深諳聚結能量藝術
班主任老師應該在學生心靈深處播下熱愛班集體的種子。首先應該明確,班集體是大家的,不是某個人的,更不單單是班主任老師的。大家都學習生活在這個集體里,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丟了我,也撿不到你。這樣一來,全班幾十顆心擰成一股勁——師生同心,其利斷金。還何愁班級各項事務不順暢呢。這樣學生心目中就會有班集體榮譽感,每一個人都會形成班級管理中的一份滿滿的正能量。盡管細微,確實是彰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tài)勢。正能量蓄積滿滿,時時待發(fā),班級管工作就必然會步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喜人境地。
參考文獻:
[1]邢玉芬.淺談班主任管理工作[J].教育科研與實踐,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