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OPPPS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強調學生深度的參與式互動和反饋的閉環(huán)教學活動模型。沒有了實體課堂,線上教學重心已不再是教學內容設計,而是學習全過程的組織和設計。經過近2個月的線上BOPPPS模式結合qq群課堂的教學實踐證明,該模式能合理且有效地發(fā)揮教師全過程的組織和引領作用,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關鍵詞】BOPPPS模型;教學模式;課程設計
【作者簡介】張亞娟(1979 ),女,漢族,湖北黃石人,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基金項目】三峽大學2020年教學研究一般項目——《大學英語綜合課程》BOPPPS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與研究 編號46。
一、BOPPPS教學模式
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產出不打折扣,如何保證在線教學與實體課堂實質等效?沒有線下課堂配合的線上課堂教學如何組織?筆者嘗試在所教授的素質拓展課程——《六級實訓》中進行了BOPPPS線上課堂有效教學模式的新探索。
1. BOPPPS模型簡介。BOPPPS模型以有效教學著稱,是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強調學生參與式互動和反饋的閉環(huán)教學活動模型。它遵循主動性與目標導向原則,綜合采用翻轉課堂等多種互動教學組織策略,注重學生深度參與,被看作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典范。BOPPPS模型主要由課堂導入(Bridge-in)、課堂目標(Objective)、課堂前測(Pre-assessment)、課堂參與(Participatory-learning)、課堂后測(Post-assessment)和課堂總結(Summary)六個元素組成,簡稱為BOPPPS。
互聯網時代移動信息技術與教學資源的結合成為當前國內教育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在學習方式碎片化和泛在化的今天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如何把豐富的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才是適應國情、校情和疫情的有益探索。對BOPPPS教學模型的進一步研究和思考有助于使其更加符合本校的實際教學需要,服務于課堂教育教學改革。以有效課堂著稱的BOPPPS教學模式既是課堂教學的理論指導,又是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現在已成為很多高校的標準教學模式。
2.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實證研究中,選取2018級非英語專業(yè)的兩個班級,同時進行《六級實訓》線上課程教學。一個標準班進行傳統方式教學,另一個實驗班進行BOPPPS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單元測試、期末統測等分項測試,確定BOPPPS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另外,在兩個班級分別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學生對傳統教學與BOPPPS教學模式的不同反應,了解兩種學習方式帶給學生的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效果等方面的影響。通過教學實踐,歸納出適合本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水平的《六級實訓》課程的BOPPPS教學形式和評價體系,形成特定的教學方案,開展教學實踐,進行教學反思,并推廣到其他專業(yè)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去。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BOPPPS教學模型更加突出參與式學習,強調學習者在課堂中的主動角色,這是BOPPPS模型與傳統課堂教學設計的根本區(qū)別。
3.實施策略。具體來說,把《六級實訓》的章節(jié)學習按照BOPPPS“六大元素”的要求細化并設計出學習任務和實施途徑。首先,教學任務采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Bloom)目標分類法則,把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記憶、領會、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六個層次。在后三個模塊即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中以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為中心的高級認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達到培養(yǎng)思維能力、觀念和自我評價能力?!读墝嵱枴?的重點會放在BOPPPS模塊的4-6部分,即參與、后側與總結。其次,充分使用微課、慕課、網絡學堂等資源,通過翻轉課堂的模式,鼓勵互動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開放式討論、集中演示、情景模擬等參與課堂,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
二、基于BOPPPS模型的《六級實訓》教學設計
在影響有效教學的各種因素中,教師的影響因素是最為關鍵的。在本文中,筆者以大學英語素質拓展課《六級實訓》第三章節(jié)——如何提高作文水平為例,闡述基于BOPPPS教學模型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其教學設計過程如下所示:
隔離期間,課前自學應該納入在線教學的全過程組織和管理。筆者在本章課程伊始引入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的短片視頻,指出屠呦呦在讀東晉葛洪的藥典書記《肘后備急方》時,從“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句中的三個字“握、漬、絞”,突然意識到青蒿素的提取秘密,由此激發(fā)學生對詞句的探索(B);
引出本次課重點內容——六級三段式議論文的寫作技巧,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親身體會,并意識到詞匯的選擇和運用對于實現作文水平從4級到6級轉變的重要性(O);
通過網絡課程前測(P),了解學生對六級詞匯的掌握程度;這部分測試主要是通過批改網來完成學生詞匯使用情況的難度與廣度的統計。
在參與(P)階段中,從結構,內容和語言三個方面講授議論文寫作技巧,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舉具體的四級和六級的作文范例,從用詞和句型上引導學生一句句修改,提高作文檔次。例如,對作文中最常見的話語“了解最近的情況”的翻譯,學生最傾向于翻譯成 to get the latest news,于是,提醒學生可試著采用課前聽寫中用到的六級高頻考詞“keep abreast of the latest news”來替換。再如“區(qū)別仍然很大”,建議學生將最受青睞的“they are still very different”改為“ there are still some deep-rooted differences”等。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連麥發(fā)言,或是屏幕打字的形式參與課堂活動;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新產生的問題,還通過騰訊會議進行了生生交流,制造一對一的感覺,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參與度。
通過課后在批改網上布置作文,U校園平臺測試等后測形式,筆者有效地檢測了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檢驗學生是否實現了詞匯選擇和運用的目標,并為教學反思提供依據。另外,布置學生課后進行小組討論,談心得體會,并形成最后的總結匯報,于下次課,在網絡課堂上與全班同學分享。同時借助QQ群和釘釘課堂,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即時答疑、資源推送、作業(yè)完成和批閱(P);
總結(S)環(huán)節(jié),教師勾畫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回顧上一講所學主要內容,同時,針對歷年6級真題中涉及的部分作文題目,引導學生思考寫作方向和論證方法,提高學生思辨能力。例如,在講解有關“尊重”主題的作文時,向同學們展示疫情下的中國速度和中國企業(yè)的使命擔當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同時配以相關視頻和新聞,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上課注意力,又激發(fā)了學生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數據分析
1. 調查問卷。在疫情隔離的特殊時期,筆者基于BOPPPS教學模型進行大學英語素質拓展課程六級實訓線上教學實踐,并針對BOPPPS教學模型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出320份問卷,回收290份問卷。統計數據結果表明:80%的學生認為BOPPPS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集中精力,提高網絡學習效率;78%的學生認為導入環(huán)節(jié)和課堂參與環(huán)節(jié)最有趣,學生參與度最高;80%的學生認為目前情況下BOPPPS教學模式最大優(yōu)勢在于教學重點突出,每次課強調一個重要知識點和不同類型試題的做題技巧;95%的學生喜歡教師在lead-in環(huán)節(jié)中播放TED演講或播放英文電影片段的方式來引出本次課目標題型;85%的學生認為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設置搶答環(huán)節(jié)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83%的學生在后測中認為,教師應采取課后6級模擬試題線上測試和寫簡短的個人心得體會報告兩種模式。
2. 考試結果。從最后的課程結業(yè)考試結果來看,傳統的課堂模式和采用BOPPPS模型線上網課的結果相差還是很明顯的:
四、結論
由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是線上學習,但只要在各個階段因材施教,因需施展,基于BOPPPS教學模型的《六級實訓》教學設計是有效的,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利于克服傳統課堂的弊端,打破“滿堂灌”的課堂形式。將BOPPPS教學模式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在理論上符合注意假設、輸出假設以及建構主義的要求,在實踐中可操作性強,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語用意識。教師通過構建六大模塊的學習任務和實施途徑,合理規(guī)劃教學資源的應用,把有限的教學時間集中在課上重點、難點的討論與講解上,通過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形式實現知識的傳送與疏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應用以及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但玉.基于BOPPPS模型的高校英語翻譯課堂[J].英語廣場,2018 (12):95-96.
[2]金美辰.BOPPPS模型在大學英語生態(tài)化課堂上的應用——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為例[J].海外英語,2019(13):89-90.
[3]劉玲,彭祺.加拿大BOPPPS模型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J].海外英語,2018(21):103-104.
[4]宋歡.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大學英語語用教學設計[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33(03):84-87.
[5]魏曉冰.基于BOPPPS教學模型的大學英語“金課”探索[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01):149-152.
[6]閆曉霞.基于BOPPPS模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運城學院學報,2019,37(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