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閱讀時,應達到閱讀的最高境界:言意共生。言意共生境界不僅包含了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更加注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進行閱讀時,其主要目的是盡可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詞匯應用能力,而這些能力最直觀的體現(xiàn)則是學生文學作品的閱讀水平。文學作品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時積極體驗作品,作者為讀者構(gòu)建的生命世界,并非是在應試教育的局限下,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探尋。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夠簡簡單單將對課文的分析作為簡單的理解來代替學生對文章的體驗,這樣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深入文學的文本世界,只能在文章內(nèi)容的邊緣上、表層上徘徊,這樣不能真正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達不到素質(zhì)教育的最終目的。
一、以言尋意,吸納文章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
語文閱讀教學中,達成言意共生是閱讀的理想境界,這在古詩詞閱讀中能得到全面的體現(xiàn)。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句出自于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在詩句中蘇軾將西湖比喻為西施,而將晴朗的西湖比作濃妝下的西施,而將雨天的西湖比作淡妝的西施。由于越女西施天生麗質(zhì),在淡妝襯托下清秀淡雅,而濃妝襯托下則嬌艷嫵媚;西施自然無人能見,僅僅能夠活在史書的記載和歷史的記憶中,但西湖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景點,無論是天晴還是下雨均有不同的美感,而西湖就如同西施一樣,在晴天水光烈焰,而在雨天云霧繚繞,其美麗和諧,仿佛像西施一樣美麗。西湖與西施在人的視線與腦海中,讓人心馳神往。詩句之中,將抽象不可見的西施作為比喻,象征了西湖的美景,詩句之中是人喻山水的美麗,現(xiàn)實中則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接。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閱讀能力標準,對于學生閱讀時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能力,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培養(yǎng)內(nèi)容,例如在進行《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教學時,教師指點學生,在詩詞的最后一句中將整個廬山瀑布比作是從天上落下的銀河,學生在理解詩詞想要表達的意思,實際是沒有見過廬山瀑布,也能夠感受到銀河的浩瀚。通過從文章中的語言來尋找其中的意義,能夠幫助學生吸納文章想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雖然山水僅僅是一種景象的展現(xiàn),而將抽象的景象應用于山水的比喻中,能夠強調(diào)山水所展現(xiàn)的內(nèi)涵,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在閱讀時的了解程度,使學生豁然開朗。
二、明言得意,感知文本的表達形式
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義,而且還要讓學生理解文章是怎樣進行表達的,想要達到這樣的要求,這就需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表達形式。筆者認為言義共生中含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文本中字詞句段材料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則是文本中字詞句段的架構(gòu)方式,只有明確了言語的表達才能獲得言語的意義。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僅僅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文本的基礎含義,也不能局限于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含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揣摩作者融入文本的各種語言技巧,并且了解作者遣詞造句背后的含義,這樣能夠使學生理解文章的修辭表達等形式內(nèi)容。而在進行文本感知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喚醒自身抽象層面的觸覺進入到文本中,通過立體感知的方式來觸及作品的內(nèi)核,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而在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時,雖然大部分學生由于知識和興趣等多層面的差異,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有所不同,但由于在感知過程中,對于某一位偉人或者某一位歷史人物的認知基本是相似的,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與感動,這樣才能使學生看到文字的顏色,聽到文字的聲響。例如在進行統(tǒng)編版教材語文小學五年級下冊的《田忌賽馬》一課的教學時,學生不僅需要感受田忌在不利狀況下的那份冷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用這一故事時來襯托田忌大智慧的深層含義,這種故事型的寫法并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寫作形式,其中也寄予了作者深厚的寫作意圖。所以學生在描寫一段故事時,不僅應當停留在簡單的故事講述層面,而是需要通過對故事中人物進行分析來領(lǐng)悟文本的意義,使學生對文字的深層含義進行理解。
三、賞言會意,領(lǐng)悟文本的表達意蘊
在文本的解讀過程中,較為常見的閱讀狀態(tài)與境界是:言已盡意、言未盡意、言意共生三種。而其中言義共生是語文教學乃至整個閱讀教學中應該追求的最高等級,是語文教學的真諦,任何一篇文本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應當具有足夠的統(tǒng)一性,而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把握文本中能夠表達作者含義的言,更要讓學生領(lǐng)悟到文本中能夠表達作者心態(tài)與當時環(huán)境的意,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文章的語言進行賞析,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文本所表達的最終含義,通過領(lǐng)悟文本的深刻底蘊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良好體驗。例如在進行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的《海上日出》一課的教學時;在文章中作者巴金描寫了關(guān)于海上日出的整個場景,在文章中應用了淺藍、紅霞、紅是紅得很、顏色真紅得可愛、深紅這些關(guān)于顏色的詞,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直觀地感受日出的各種顏色變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并想象在日出時,海、天、云太陽之間的交相輝映,而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對于文本的內(nèi)容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有部分學生曾經(jīng)看過海,而有部分學生沒有看過海,所以在進行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讓一些看過海的學生來自我分享自身的經(jīng)歷,沒有看過海的學生通過別人的分享能夠感受到海的美麗,而看過海的學生通過分享自身的經(jīng)歷,能夠使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從文本的支言片語中體會到文字的情緒,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
在進行語文的言意共生教學時,將學生置于言語的場景中,能夠使學生帶著自己的審美體驗來進行閱讀,并將整個身心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這樣能夠使學生對文本的總體內(nèi)容理解更為深刻,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借助各種閱讀材料中的只言片語和字詞句段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能夠啟發(fā)學生、打動學生,使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
參考文獻:
[1]孫學強.“言意共生”下的文本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06):9-10+81.
[2]程龍云.從言語理解走向言意共生——評繆志峰老師《魚我所欲也》一課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0(01):59-60.
[3]張月芳.意象互動 言意共生——小學語文語用教學實踐探尋[J].學周刊,2019(31):102.
[4]伏榮超.“言意共生”:文言文教學的必由之路——《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觀察[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20):61-63.
徐麗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勒流沖鶴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