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與創(chuàng)作領域,如果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會有更好的效果?!稑蜻叺睦先恕冯m是短篇小說,但是意蘊很豐富。我們可以在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鑒賞。
一、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文壇極具個性的小說家,榮獲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在1932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冰山理論”這一學說,“冰山在海上移動是很莊嚴、很宏偉的,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認為作者只需要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即“八分之一”,而潛在水下的“八分之七”的則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或暗示讓讀者去想象補充。
冰山理論實際上就是去除許多不必要的描寫,借用冰上“八分之一”的文字去實現無限的表達。而這些呈現出來的文字敘述方式多樣,常見的如對話、內心獨白、夢境、回憶、回憶與現實交織、集中的時空等,描寫手法常使用白描、象征、重復等。而無論是文字的敘述方式還是常用的描寫手法,都指向冰山理論最本質的特征——省略。省略才會有空白,有空白才能進行暗藏玄機,才有了神秘感,才能使作品有更大的開放性,才能為讀者讀文本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給了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
冰山理論作為一種全新的敘事手法在海明威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如《老人與?!贰栋紫笏频娜荷健贰兑粋€干凈明亮的地方》《在橋邊的老人》。
本文就以《橋邊的老人》為例,通過分析小說中大量的短句、對話描寫、反復的修辭來展現這以有限呈現無限的創(chuàng)作理論?!稑蜻叺睦先恕返囊浴拔摇钡囊暯侵v述了一個老人。
二、冰山理論在《橋邊的老人》中的體現
1.大量的短句
《橋邊的老人》運用了大量的短句,如:
①“From San Carlos,”he said, and smiled.That was his native town and so it gave him pleasure to mention it and he smiled.
②“And you had to leave them?”I asked.
“Yes. Because of the artillery.The captain told me to go because of the artillery.”
③There was nothing to do about him. It was Easter Sunday and the Fascists were advancing toward the Ebro. It was a gray overcast day with a low ceiling so their planes were not up.
沒有多余的修飾,幾乎沒有副詞,也沒有什么形容詞,有的只是大量簡單的主謂短語,語言簡潔、短小、自然、質樸,給人清爽利落之感,但這種大量的短句恰恰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同時無形中拉近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這些短句中動詞要么表現力強、要么畫面感強,如“smiled”一詞直接揭示出老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而藏在“smiled”背后的卻是不得不逃離家園的遺憾與悲涼;“l(fā)eave撇下”一詞直接反映了老人不得不拋下小動物的無奈,而藏在“l(fā)eave“背后的卻是老人對動物的掛念與擔憂;“were advancing”一詞將形象地展示出戰(zhàn)爭的緊張,而背后卻突出的是戰(zhàn)爭的殘酷與無情,飽含了作者對戰(zhàn)火中的生命的擔憂……這說明想要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文字描寫上也是有原則的,即通俗明白而又真實準確。明白如話會縮短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讀者愉快地走進文本。而藝術上的真實,會引起讀者的閱讀期待,真實的情境更能讓讀者自己去沉浸、去體驗,去對原來的藝術形象進行拓展、補充和豐富,甚至有時候讀者還可以體味出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可能未曾想到的某些價值或精神,這些再創(chuàng)造恰恰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2.對話描寫
對話具有跳躍性,往往由人物間互動承接而下,加之海明威“電報體”式的語言風格,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更顯得簡短直接并且冷靜客觀,因而可以留下許多敘述的空白。這種敘述的空白是一種省略的藝術,也是冰山下的八分之七,它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的空間?!稑蜻叺睦先恕非楣?jié)的展開都是借助“我”與“老人”的對話,這些對話是口語式的對白,真實簡短,只透露了一些零散的信息。而這些零散的信息恰恰就是讀者感受人物心理的線索。讀者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感知力,細心去感受對話中的語調、節(jié)奏變化、語氣等中透露出來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如:
“Where do you come from?”I asked him.
“From San Carlos,”he said,and smiled.
That was his native town and so it gave him pleasure to mention it and he smiled.
“I was taking care of animals,”he explained.
“Oh,” I said,not quite understanding.
“Yes,”he said,“I stayed, you see, taking care of animals. I was the last one to leave the town of San Carlos.”
He did not look like a shepherd nor a herdsman and I looked at his black dusty clothes and his gray dusty face and his steel rimmed spectacles and said, “What animals were they?”
“Various animals,”he said, and shook his head.“I had to leave them.”
這段話,從“yes”“had to”等詞的語氣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人的無奈和傷感,他不想拋下他喜歡的動物,但戰(zhàn)火的無情又逼得他必須拋棄它們,這種糾結和矛盾的心理就在這兩個語氣詞中顯露出來。對話中的有限線索如“the last one”揭示出了老人對家園的難舍之情,對弱小動物的無比擔憂之情。對話口語化的特點,拉近了讀者與文本的距離,讓讀者更近距離的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同時,對話雖然有諸多省略,但在主題的表現力卻很強。此段對話沒有出現任何反對戰(zhàn)爭的字眼,但戰(zhàn)爭的無情卻無處不在,它逼得人不得不離開受戰(zhàn)火牽連的家園,它更是威脅著如老人如動物般弱小的生命。正是因為戰(zhàn)火無情,人類才更要珍視和維護和平,反對戰(zhàn)爭。海明威一向以塑造硬漢為主,但這段對話中恰恰體現了海明威身上的柔情,他從老人與動物下手,來代指一切弱小的生命,表現了對戰(zhàn)火下弱小生命的同情。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形象不是自己刻畫出來的,而是通過人物對話展現出來的。
3.反復的手法
反復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復出現的修辭方法。在小說中常見的便是語段反復。
“I stayed,you see, taking care of animals…….”
“I was taking care of animals,”he said dully,but no longer to me.
“I was only taking care of animals.”
海明威不惜筆墨,反復重復“I was taking care of animals”,并且在行文過程中詞語還有稍許變化,第一句是“I stayed, you see,”I stayed,you see, taking care of animals…….”(你知道的我待在那里照看動物)”;第二句是“I was taking care of animals,(我正在照看動物)”;第三句是“I was only taking care of animals.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種反復而又不完全重復的語句恰恰將老人微妙的心理變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第一句“I stayed, you see”只是老人成熟自己在照看小動物的這件事實,情緒情感都還在醞釀之中,讀者也只是從中知道了老人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而第二句是“I was taking”“I was taking”表明了老人一直以來都是在照看動物,這種平靜的生活狀態(tài)他自己或許都認為除了離開人世的那一天,想必是不會有什么改變的,一直會“taking”下去,可萬萬沒想到就是一場戰(zhàn)爭讓他不能再繼續(xù)“taking care of animals”,想到這里,他心里一定覺得很冤屈,好像再說“我正在照看動物啊,我沒有招惹誰?。俊?。在這里,他的情緒有了變化,有了無聲的控訴之感,控訴著戰(zhàn)爭的殘酷,是它摧毀了我原本的一切;而第三句“I was only”中“only”一詞更是直接的怨恨,都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不僅讓我遠離了故園,遠離了陪伴我多年的伙伴,情緒到了第三句完全爆發(fā)出來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也揭示出來了。老人反復重復“I was taking care of animals”就是一首控訴之歌,既控訴了戰(zhàn)爭的無情,背后更是隱藏著老人對過去平靜安寧和平生活的無比懷念,這些恰恰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次的主題——要珍愛和維護和平,保護弱小的生命。
雖然例子中的反復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正是這八分之一讓讀者抓住了解開老人心理變化和小說主題的鑰匙,讓小說的主題有了厚重感和力量感。
三、總結
《橋邊的老人》雖然是一篇短篇小說,但短小精悍,言簡義豐,是海明威“冰山理論”的成功典型。短句、對話、反復手法的運用都是這一理論的完美體現,讀者正是在這些有限的信息中去感受人物的心理,去探究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思想藝術的,也正是因為省略和空白,讓《橋邊的老人》有了無限的魅力。
李彩鳳,廣東省深圳市觀瀾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