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導學”是被廣泛用于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枷鎖。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但是,“學案導學”模式在實施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更好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應該找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施情況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應該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在自主思考下完成老師所安排的學習任務。目前情況是,語文學科的自主學習一般來說是在課下進行的,老師不能夠監(jiān)督學生學習,所以需要學生自覺完成任務。個別學生會在這種情況下開小差,對于老師布置的任務也是草草應付過去,對于練習題甚至不過腦袋地抄答案,這是沒有學習效果的。這樣,就使老師誤認為學生學得很好,老師就不能夠依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為學生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所以,就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
2.教學程序僵化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教授新課的時候往往堅守程序化教學,過于死板,也過分強調(diào)課本上的知識,從而用相同的教學套路而忽視了文本和題材等等的差異性。不同的文本和題材都選用同樣的教授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固化套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固化了教師教授新課的思維方式,也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課堂也缺乏趣味性和活躍性,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
(二)改進的策略
1.擴大改革面,加大改革力度
就目前實際情況來說,“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還是不夠全面的,實行的力度也不夠大。要想學生在學習當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學校應該積極采用有效措施,在推進教學模式轉(zhuǎn)變中應該更加重點強調(diào)教學的整體性,由此促進“學案導學”改革的進度。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利用好學校和老師所安排的自學時間來進行有效學習。也應該結(jié)合課程的特點去設置具有特色的、能調(diào)動起學生積極性的任務,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準備時間。譬如,河北省永清縣第一中學周三到周五的下午全校開展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在這個時間段按照學案和學習計劃進行充分的學習。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預習了功課,就會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也為老師在課堂上教授課程的效率更加高,使“學案導學”真正起到效果[1]。
2.促進由“建?!钡健叭ツ!钡霓D(zhuǎn)變
在“學案導學”實施的過程中,必須思考如何讓“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老師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很好落實到課程中去,那就是務必要創(chuàng)造一個固定的模式。隨著“學案導學”這種教學模式在課程中的廣泛應用,應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去創(chuàng)造一個適用于學生的并且能夠提高課程高效性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應該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保證模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學案導學”模式下的初中語文學案設計
(一)存在的問題
1.套案
在學案設計的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多。首先,是老師自身的問題,很多老師都思維固化,沒有創(chuàng)新,往往都是學案套學案,只是把以前的學案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修改,更像是一種套路。而有的老師更把學案當成一種增加工作量的東西,不會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學案設計,這樣就導致了提不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其次,還有的老師對于學案的設計就是題海戰(zhàn)術(shù),學案設計的內(nèi)容全部都是以布置作業(yè)的形式,例如“某某練習冊的某頁到某頁”,這樣就不能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反而固化了學生的思維,這對老師設計“學案”來說,更像是設計的“練案”[2]。
2.失當
學案的內(nèi)容缺少精確的過程,存在重復和贅述,表達繁瑣。應該針對初中生的水平來設計學案,不要設計難度過大的問題。有老師在《愛蓮說》設計時,對初一學生提出,“通過學習此篇課文,你怎樣去做一個不普通的人”,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很是失當。
3.偏離
在學案設計的過程中,許多老師的思維方式已經(jīng)偏離了學案的本身,簡單來說,就是跑偏了。第一,就是對于學習目標的偏離。學案的真正對象是學生,所以教師在設計學案的時候,更應該把學生作為主體和主語。而就目前情況而言,還有很多教師在進行學案設計的時候,把教師自己作為學案的主體,這是一種非常低級的錯誤。譬如說,在學案中出現(xiàn)“讓學生認識……”“讓學生反復閱讀……”“使學生會……”,這些都是以教師自己作為主體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案的真正使用者的情況。第二,就是學習過程的偏離。在學案中,很多老師會設計到很多關(guān)于任務分配的內(nèi)容,而任務分配的主體不是學生,而是教師自身。第三,就是達標測試的偏離。很多老師設計的達標測試與學習重點難點和學習目標不匹配,天馬行空。拿教材《風雨》來舉例子,這個教材的學習重點是描寫,但是達標測試的題型多為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題型。
(二)改進策略
一是讓內(nèi)容變得少而精,讓方案不再復雜,提高它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真正起到指導學生的作用。二是語言表達要生動形象,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入手,不能說的過于深奧。三是按照“學”的角度來設置問題,簡而言之就是“依學設問”,從教學目的和內(nèi)容出發(fā),引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該深研教材,提高自身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多讀書,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為課堂教學夯實基礎。對于教學重難點,教師應該把握重難點,并且研究透、吃透。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好的問題,設計出好的學案。
三、“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展示交流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整體性被破壞。“學案導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師為了節(jié)約課堂時間把教學設計分成一個一個的片段和問題,將這些問題分派給不同的小組來討論,然后小組再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和回答。這樣每個小組對于文本的理解和閱讀還是過于片面,而忽略了對于文章的整體性。二是問題不夠整合。之所以造成問題設計碎片化的原因就是教師對于問題缺乏邏輯性。在很多課堂教學中,學生不能夠自主的學習和探討,表達出來的也是碎片化問題,所以造成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的假象。三是教師的指導缺乏有效性,也就是教師無為。有些教師的課堂只有學,沒有指導,所以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不能夠做到深化[3]。
(二)改進的策略
1.有效提問
有效的問題在學案教學的過程中尤為重要,問題的有效性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選擇一個最有效的提問形式,在教學中教師一般的提問都是疑問句,例如說“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等等。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提問形式,多用反問、追問等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二是把握住教學中的基本類型,那就是顯性問和隱性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提問類型就是顯性問,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學案上還貫穿整個課堂。而隱性問題通常在教學過程中隨機產(chǎn)生的,起到一個補充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隱性問題更能夠促進學生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但是隱性問題對于教師本身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很高,所以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
2.高效點撥
一是相機指點。就是在展示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富有啟發(fā)的指點,捕捉住學生有價值的信息并且給予補充、指點和拓展。適當抓住時機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增強學生自信。二是及時糾正。教師要時刻關(guān)注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并且糾正。三是進行多元化的評價。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能過于片面,應該從多方面入手,應該尊重學生,例如在批評學生的同時也要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長處來引導他。但是,教師也不能只是贊揚學生,要指導學生,暗示學生,對于學生做的不對的地方還要進行糾正[4]。
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刻領悟“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是教學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們老師的任務所在。
參考文獻:
[1]段愛文,郭海青.初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小學教育教學版,2016.
[2]劉東升.“學案導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000(0z1):759.
[3]胡滿婷,石洛祥.新課改下對中小學“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教育(文摘版):00093-00094.
[4]孫利平.淺談實施“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2):3-4.
趙勃,山東省陽信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