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耀
[摘 要]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依托。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做好玉米田間管理,對于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十分重要。玉米田間管理主要涉及水肥管理、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環(huán)節(jié),本文就玉米田間管理技術要點進行分析,以期促進玉米高產優(yōu)質生產。
[關鍵詞] 玉米;田間管理;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89-2
玉米是吉林省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為增加當?shù)剞r民經(jīng)濟收入、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促進玉米穩(wěn)產高產,不斷提高玉米的質量,必須加強田間管理工作水平,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
1 玉米田間管理技術概述
玉米生育期包括3大階段,分別為苗期、抽穗期、花粒期(花期和籽粒期)。這3個生育階段又可以劃分為11個生育時期,如出苗期、三葉期、拔節(jié)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開花期、吐絲期、籽粒形成期、蠟熟期及成熟期等[1]。玉米田間管理就是根據(jù)玉米生長發(fā)育不同階段的生長特點如根、莖、葉、花等生長、分化,以及對環(huán)境的要求,分別進行相應的農事活動,從而為玉米生長發(fā)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使玉米產量和品質持續(xù)提高。
1.1 玉米苗期的主要田間管理技術
玉米苗期主要是指玉米苗拱出土壤到拔節(jié)期。在此階段,玉米苗較為脆弱,易受極端天氣、病蟲害、雜草競爭等影響。苗期的管理目標是苗全、苗壯、苗齊,因此要做好查苗補苗、間苗定苗、中耕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查苗補苗,即在玉米出苗期間適時檢查出苗情況,若遇缺苗要及時補種或移栽,避免因嚴重缺苗甚至斷壟而降低產量。間苗定苗,即在幼苗3葉期,根系尚未扎穩(wěn)時拔除多余的幼苗,以減少單位面積內幼苗間的競爭;定苗宜在五六葉時進行,去除弱苗、病苗,保留健壯幼苗[2]。中耕除草,是利用機械進行中耕,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溫度,促進有機質分解,同時清除田間雜草,促進玉米幼苗根系快速發(fā)育,提高土壤營養(yǎng)條件。
1.2 玉米抽穗期的主要田間管理技術
抽穗期主要是指玉米拔節(jié)至孕穗期。在此階段,玉米處于快速生長階段,對水、肥、光需求量最大。因此,要做好追肥、灌溉、去除分蘗和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在此期間,自然降水量有可能無法滿足玉米生長需求,需進行人工灌溉,增加土壤墑情。追肥,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根據(jù)玉米生長實際情況及土壤肥力情況,適當追施穗肥,促進玉米穗的形成,從而有效提高產量。去除分蘗,即在玉米形成分蘗后及時摘除分蘗,因為玉米分蘗無法形成果穗,且會消耗土壤及玉米養(yǎng)分。需要注意的是,去除分蘗時要避免破壞玉米根系和主莖。
1.3 玉米花粒期的主要田間管理技術
花粒期主要是指開花至籽粒成熟。在此階段,玉米果穗生長并逐漸成熟,其是決定玉米產量的關鍵期。因此,要做好水分管理、去雄、輔助授粉、補施肥料等管理,必要時還要進行割除空稈、扒皮晾曬等農事活動。玉米花粒期往往降水較多,田間積水易導致玉米根系窒息,致使植株倒伏。因此,要及時排澇,避免因積水抑制玉米根系功能,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漿。去雄則是及時抽除玉米雄穗,減少對玉米植株的養(yǎng)分消耗,為雌穗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輔助授粉,即授粉期間遇頻繁降雨或高溫等不利于花粉傳播的情況時,應通過人工搖晃等輔助玉米花粉傳播。在玉米籽粒形成及成熟期間,若遇玉米脫肥要及時補施肥料,促進籽粒飽滿,促進干物質積累。此外,如果田間通風透光性較差,可以割除空稈玉米,降低田間水肥競爭。
2 玉米田間管理技術要點
2.1 中耕除草
隨著玉米耕種的長期持續(xù)進行,加之輪作制度依然未全面落實,致使耕地土壤板結,影響土壤孔隙度和透氣性,不利于玉米根系發(fā)育,因此玉米栽培過程中應適時中耕。中耕不僅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保肥、保墑、保溫,穩(wěn)固幼苗,同時還能清除雜草,消滅地下害蟲。中耕可在玉米1葉期、3葉期分別進行,有條件的地區(qū)建議使用機械耕作。中耕時要按照幼苗高度和地塊情況,設置適合的深度和機具型號,既要做到松土又要避免損傷幼苗根系和莖葉。
2.2 科學施肥
玉米生長需要大量的肥料養(yǎng)分,需加強施肥管理,保證玉米所需養(yǎng)分。除在整地時施入基肥和播種時施入種肥外,還需視玉米生長階段追施肥料。追肥主要分為攻稈肥、攻穗肥和攻粒肥,分別對應玉米生長的不同時期,以滿足玉米根系、穗分化、籽粒灌漿的肥料供應。施肥以深施基肥、施好種肥、靈活施用追肥為原則。
追肥時,首先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掌握土壤肥力情況,有針對性、均衡地補充養(yǎng)分。追肥以氮肥為主,配合施入磷、鉀及微肥,科學補充微肥能夠促進玉米生長,促進玉米盡快成熟。攻稈肥、攻穗肥可根據(jù)玉米長勢弱提早追肥,可開溝施入,也可結合中耕培土追肥。追肥時,深度、距離過大則不利于根系吸收,過小則易造成燒苗,施肥深度應控制在7 cm,與植株距離7~10 cm為宜,從而保證玉米根系能有效吸收利用養(yǎng)分。不建議在土壤干旱時追肥,應關注天氣變化,雨前進行施肥,如有灌溉條件,追肥后要及時灌水。玉米在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后,可開溝追施攻粒肥[3]。
2.3 節(jié)水灌溉
玉米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但各生長期需水量并不均衡,苗期需水量不大,拔節(jié)期則較多,而抽穗期達到需水高峰。在此時期如遇干旱天氣,則需適當灌溉,以此促進玉米健壯生長。目前,吉林省玉米栽培地區(qū)大多仍屬于雨養(yǎng)農業(yè),依靠自然降水實現(xiàn)對水分的補充。部分地區(qū)雖然建設了節(jié)水灌溉系統(tǒng),但隨著種植業(yè)結構性調整的推進,部分節(jié)水灌溉地塊調減了玉米種植面積,轉為發(fā)展其他糧食作物。在此前提下,應加大節(jié)水灌溉技術推廣力度,以增加人工灌溉玉米種植面積,降低灌溉用水量的同時實現(xiàn)更加科學的灌溉。
2.4 清除雜草
雜草會與玉米爭奪水分、肥料和陽光,還會傳播病害和蟲害,破壞田間生態(tài)系統(tǒng)。當前,玉米田間除草主要有3種方式,即人工除草、中耕除草和化學除草?;瘜W除草是目前最常用的除草技術,分為封閉除草和苗后除草。封閉除草是在播種后噴灑化學藥劑,預防田間雜草的發(fā)生。封閉除草要求噴灑均勻一致,不漏噴不重噴,既節(jié)約成本又提高防效。當封閉除草效果不佳、玉米出苗后田間雜草較多時,要及時使用乙草胺、闊葉清、百草敵等化學農藥,進行全田施藥或帶狀施藥,從而有效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及部分闊葉類雜草。
2.5 化控
近年來,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種大多具有較高的秸稈,當遇大風天氣時易倒伏,導致嚴重減產。因此,可以采用化學藥劑對玉米秸稈的生長進行控制,同時增加根系、莖稈的堅硬程度,進而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目前,玉米化控多使用多效唑或乙烯利。一般在玉米展開6片葉、株高超過70 cm時進行噴灑,可降低株高和穗高,減少玉米的受風面積,促進莖根健壯,縮短穗位下節(jié)間長度,從而增強莖稈抗倒能力。
2.6 防治病蟲害
玉米病蟲害種類較多,對玉米的生長發(fā)育影響極大,嚴重時甚至造成減產或絕收。因此,防治玉米病蟲害始終是玉米田間管理的重中之重。玉米常見病蟲害有絲黑穗病、玉米銹病、大小斑病、莖腐病、黏蟲、玉米螟、蚜蟲及地老虎等。防治時,要根據(jù)病蟲害發(fā)生特點采取有效措施。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原則是預防為主、早發(fā)現(xiàn)、早治理、綜合防治、統(tǒng)防統(tǒng)治。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綠色防控與統(tǒng)防統(tǒng)治相融合。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主要包括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①農業(yè)防治即結合耕作制度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如在整地階段,要精細整地,合理輪作,減少病蟲害發(fā)生概率。要選用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對種子進行消毒殺菌處理;要合理密植,增強田間通風透光性,促進植株健康生長;要加強田間管理,科學供應水肥,提高玉米的抗性。②物理防治即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色性,在田間設置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色板等,吸引害蟲聚集并有效殺滅。物理防治蟲害成本較低,對玉米害蟲的天敵無害,且有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屬于環(huán)境友好型防治技術。③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害蟲天敵、細菌殺蟲劑防治蟲害。例如,在田間釋放赤眼蜂可以防治玉米螟,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殺滅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目前較為成熟,但生物制劑的成本相對較高,仍有待進一步推廣。④化學防治是目前采用最多、應用最廣的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玉米各生育期,針對不同種類的病害、蟲害,均有相應的有效化學藥劑?;瘜W防治要盡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且必須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的用法、用量使用,既要達到防治效果,又要減少藥害的發(fā)生,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3 結語
做好玉米田間管理是保障玉米健壯生長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玉米田間管理技術推廣,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實現(xiàn)玉米穩(wěn)產增產、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史成峰.玉米各時期田間管理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19(1):83,86.
[2]劉恩財.玉米苗期田間管理技術要點[J].新農業(yè),2017(17):14-16.
[3]張江洪.玉米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措施[J].新農村(黑龍江),2018(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