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儷莎
【摘要】 目的 探討小針刀松解術治療枕神經痛的療效。方法 98例枕神經痛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及對照組(48例)。觀察組采用小針刀松解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電針(疏密波)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前后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及頭痛影響測定-6(HIT-6)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8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分別為(2.43±2.01)、(1.62±1.05)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3.92±2.84)、(5.30±3.88)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枕神經痛患者采用小針刀松解術治療的效果良好, 可有效減輕疼痛,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 枕神經痛;小針刀松解術;疼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icacy of occipital neuralgia treated by small needle knife rel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occipital neuralgia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8 ca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mall needle knife releas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density wa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and headache impact test-6 (HIT-6)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83.33%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S and HIT-6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reatment, VAS and HIT-6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VAS and HIT-6 score [(2.43±2.01) and (1.62±1.05) poi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92±2.84) and (5.30±3.88)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Small needle knife release shows good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occipital neuralgia,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ain and promote the early recovery of patients.
【Key words】 Occipital neuralgia; Small needle knife release; Pain
枕神經痛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 且發(fā)生于頭皮后部的頭痛疾病, 其頭、額等部位均會受到疼痛感, 與外傷、過度勞損等原因所致的可能性較大, 病情嚴重者可直接影響牽拉枕小、枕大以及第3枕神經[1]。既往臨床針對該疾病采用較多的是常規(guī)電針(疏密波), 雖療效良好, 能夠調整體內營養(yǎng)失調、打通脈絡、驅除病邪, 但經多次臨床實踐發(fā)現, 電針對人體不利, 如易產生肌肉收縮、昏迷、心臟暫停等。而小針刀松解術主要作用在于松解局部病變組織的痙攣、粘連, 使痙攣的肌肉得以放松, 以起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是處于手術與非手術之間的中醫(yī)療法[2]。但國內相關報道較少?;诖?, 本研究就小針刀松解術治療枕神經痛的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12月南方醫(yī)科大學順德醫(yī)院附屬杏壇醫(yī)院接收的98例枕神經痛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50例)及對照組(48例)。觀察組男23例, 女27例;年齡18~74歲, 平均年齡(46.85±9.63)歲;病程0.5~22.0個月, 平均病程(11.25±3.59)個月。對照組男26例, 女22例;年齡19~75歲, 平均年齡(47.07±9.38)歲;病程1.0~23.0個月, 平均病程(12.34±3.86)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患者均符合《國際頭痛分類第3版(beta版)》中枕神經痛臨床診斷:①疼痛位于第3枕、枕小及枕大等神經分布區(qū)內;②陣發(fā)性疼痛且反復發(fā)作, 持續(xù)數秒至數分鐘;③疼痛為針刺樣、撕裂樣或銳痛感;④C2分布區(qū)為誘發(fā)點或枕大神經出顱處;⑤單側或雙側疼痛。
1. 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3. 1 納入標準 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病例資料完整。
1. 3. 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肝功能障礙者;近期接受過其他治療者;精神異常者;有高血壓、全身感染性疾病、顱內占位等引起頭痛者;暈針者;凝血功能障礙者。
1. 4 方法 兩組患者均以“小T”作為穴點, 壓痛共7個點;線共2個點:寰椎后結節(jié)與樞椎刺突;橫線共5個點:上項線上枕外隆凸、枕外隆凸左右、外各旁開2.5 cm處。
1. 4. 1 觀察組 采用小針刀松解術治療, 首先患者取俯臥低頭體位, 使用定點筆在上述7個點處做標記, 然后常規(guī)消毒采用安爾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滬衛(wèi)消證字(2003)第0001號, 規(guī)格:60 ml], 每一穴位行1%利多卡因(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7816, 規(guī)格:5 ml∶0.1 g)2 ml局部浸潤麻醉, 其次采用由北京華夏針刀醫(yī)療器械廠提供的規(guī)格為0.6 mm×50 mm(4號)的漢章牌一次性無菌針刀, 在做了標記的位置進針刀, 速度應快, 且是以垂直皮膚的方式進行, 沿縱軸逐層松解至患者骨面處, 最后再各鏟剝2~3刀(上下左右方向)。具體操作:于枕外隆凸處采用第1支針刀進針, 松解斜方肌、頭半棘肌及項韌帶等止點。第2、3支針刀進針于枕外隆凸左右各旁開2.5 cm處, 松解頭上斜肌、頭后小大直肌的止點。第4、5支針刀進針于枕外隆凸左右各旁開5.0 cm處, 松解頭夾肌、胸鎖乳突肌、頭最長肌等止點。第6支針刀進針于樞椎棘突位置, 松解頭后大直肌止點。第2、3、4、5支針刀最后一步松解(逐層)上項線骨面, 而第7支針刀至棘突骨面。松解順利完成后, 即可將針刀拔取出, 并做好按壓止血處理, 避免感染, 1次/周, 治療3周。
1. 4. 2 對照組 采用電針(疏密波)治療, 電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 規(guī)格:0.30 mm×40 mm), 體位同觀察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消毒, 采用乙醇棉球(75%)對所有的穴位進行擦拭, 待患者得氣后, 實施平補平瀉手法, 時長約1 min, 采用由青島鑫升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的型號為G6805-I型的鑫升牌電針治療儀, 在患者耐受程度內給予疏密波刺激, 留針30 min/次, 1次/周, 治療3周。
1. 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5. 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國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痊愈:疼痛與壓痛徹底消失, 積分改善率為96%~100%;顯效:疼痛與壓痛基本改善, 積分改善率為76%~95%;有效:疼痛與壓痛改善一般, 積分改善率為30%~75%;無效:癥狀無任何好轉, 且積分改善率<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及HIT-6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判定患者治療前、治療3周后的疼痛情況, 總分為10分,?無痛:0分;輕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10分。采用HIT-6評分標準判定頭痛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總分為11分, 分值越高, 頭痛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越嚴重。
1. 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8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HIT-6評分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枕大神經是由于枕小、枕大神經、頸皮神經或鎖骨上神經受損所致, 造成其分布區(qū)內的單、雙側針刺樣疼痛, 受累的神經系統(tǒng)時長會感受到神經的壓痛, 然而受累的區(qū)域也會時長伴隨著遲鈍的現象,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4]。因此, 如何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也是該疾病臨床一直研究的重點課題。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 枕神經痛歸屬于“偏頭風”、“枕后痛”、“太陽頭痛”等范疇, 病灶位于少陽、太陽兩條經脈, 其發(fā)病機制為循經上犯于枕后部, 外感風寒濕熱、正邪交爭于少陽, 邪氣入于少陽之邪。經有關報道指出, 枕神經痛可能與氣郁、痰火、淤血等內生之邪密切相關, 以致于經絡受到阻礙, 繼而氣血不流通, 從而引起患者疼痛[5, 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8.00%, 高于對照組的8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小針刀松解術臨床療效明顯, 較適用于該疾病的治療。小針刀松解術是將傳統(tǒng)的電針結合現代的手術療法, 即閉合性治療, 既存在電針行氣止痛、疏通經絡, 可充分發(fā)揮出閉合性手術的直接切割作用, 使瘢痕與粘連松解。本次研究還顯示,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VAS、HIT-6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提示小針刀松解術治療效果良好, 可有效減輕疼痛。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 因患者寰樞椎之間無椎間孔, 極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與卡壓至頸神經穿出樞椎弓與板寰樞后弓, 導致周圍組織發(fā)生粘連、痙攣、滲出等不良現象, 最終促進的枕神經痛的形成;睡枕方式不恰當或頭部長期處于低著的狀態(tài), 如工作需要與學習均離不開低頭, 然而極易導致患者深筋膜增肥增厚, 頸肌部位發(fā)生痙攣, 炎癥滲出粘連以及粘連, 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壓迫枕神經, 加劇枕神經的疼痛程度。參照針刀醫(yī)學的原理[7], 小針刀松解病變軟組織, 緩解其攣縮、粘連等病理性改變, 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 恢復軟組織動態(tài)平衡, 消除肌痙攣及肌緊張, 促進炎癥物質吸收, 從而起到解痙止痛的最終目的[8]。但本研究仍局限于小樣本、小范圍資料, 缺乏多中心以及隨機大樣本的研究資料, 因此下一步仍需擴大樣本納入范圍以及納入量做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 對枕神經痛患者采用小針刀松解術治療的效果良好, 可有效減輕疼痛,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值得日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林星鎮(zhèn), 黃鋁, 李菲, 等. 龍氏正骨手法聯合小針刀治療頸源性枕大神經痛臨床研究.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6, 3(1):60-61.
[2] 黃韶鵬, 袁月, 鄧超, 等. 局部針刀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臨床療效. 實用疼痛學雜志, 2019, 15(2):94-97.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32.
[4] 姚曉, 姚龍. 針刀痛點骨膜下松解術治療偏頭痛的臨床觀察.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6, 3(1):252-253.
[5] 張立, 董介軒, 殷志榮, 等. 針刀松解對坐骨神經痛大鼠中樞鎮(zhèn)痛機制. 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9, 5(8):12-17.
[6] 立紅, 楊才德, 包金蓮, 等. 楊氏3A+療法“枕五針”埋線針刀治療枕大神經及枕小神經痛.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7, 15(1):114-115.
[7] 朱漢章. 針刀醫(yī)學原理.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2:104-153.
[8] 邱燕文, 謝波, 周澤鋼, 等. 用小針刀聯合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手法松解術治療肩周炎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9, 17(15):46-47.
[收稿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