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調查問卷和SPSS軟件,從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看法、學生參與課堂情況、教師授課內容、教師教學手段和技能、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情況、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和職業(yè)精神、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等幾個方面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表示滿意,只是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的互動還有待提升。訪談問卷表明,絕大部分學生表示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是滿意的。根據(jù)調查結果,文章探討了一些大學英語教學提升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堂; 教學質量; 提升策略
【作者簡介】梁莉(1977-),女,湖南漣源人,武漢晴川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武漢晴川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現(xiàn)狀分析與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Y201814)的研究成果。
一、調查對象、手段與統(tǒng)計工具
大學英語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為調查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現(xiàn)狀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本文對某本科院校2018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手段是調查問卷和訪談,統(tǒng)計工具是SPSS 21.0。
問卷含25個題項,通過Cronbach信度分析,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57,說明問卷有很高的信度。本調查共發(fā)放問卷501份,回收有效問卷455份。調查對象包括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機電、電氣、新聞學、國際貿易、會計、物流8個專業(yè)的學生。他們都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大學英語學習。
二、調查結果與討論
學生對課程看法的調查結果如下:該課程對我的學習和生活有幫助(均值4.4,標準差0.8);該課能激發(fā)我的學習興趣(均值4.1,標準差0.9);我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比較高(均值4.1,標準差0.9);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我能學到有益的知識(均值4.40,標準差0.74)。四項的均值均在4以上,說明學生認為課程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幫助,能激發(fā)自己的學習興趣。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他們能學到有益的知識,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比較高。這個調查結果與李奉棲、章勇(2016)的調查結果是一致的。他們的研究中,被調查對象來自西部某重點大學,絕大部分被調查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沒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他們一致認為自己未到達最基本的交際要求,必須繼續(xù)學習來全面培養(yǎng)各種基本交際技能。由期末考試的情況來看,16個文理科班級的期末考試不及格率都在10%以上,個別基礎較差的理科班級超過了30%,說明學生的基礎薄弱,應該進一步加強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技能,為四級考試奠定基礎。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看法與他們的實際水平是一致的。
學生參與課堂情況的調查結果如下:該課我的出勤率很高(均值4.9,標準差0.5),課堂上我能做到認真聽講(均值4.2,標準差0.8),課堂上我會與老師積極互動(均值3.7,標準差1.0)。前兩項均值均在4以上,說明這門課的出勤率很高,課堂上能做到認真聽講。題項“課堂上我會與老師積極互動”與前兩項相比,均值稍低,說明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與教師互動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升,這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前應該有效預習,為參與課堂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應該學習與探索課堂策略、情感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促進課堂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包括學生對教師組織與發(fā)起的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對教師所提問題進行單獨和集體回答;生生互動的形式有兩個學生之間的討論、四到六個學生之間的討論等。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和師生互動。西方國家課堂教育的互動形式多樣,運用廣泛?;有问降母噙\用應該成為我國課堂教學的發(fā)展目標之一,學生只有主動參與課堂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有问接行〗M討論和活動、課堂陳述和報告、搶答、角色扮演、辯論、演講、游戲等。
教師授課內容的調查結果如下:講課內容恰當?shù)貙滩闹R進行延伸(均值4.5,標準差0.6),教師授課內容安排合理(均值4.6,標準差0.6),教師授課內容難易結合(均值4.5,標準差0.6)。三項均值均在4以上,說明學生認為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延伸,授課內容安排合理,難易結合。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把知識點和學生身邊的生活現(xiàn)象、當前的時事熱點等相結合,注意講課內容的邏輯性、條理性和生動性,盡可能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和翻譯,培養(yǎng)學生的英漢雙語轉換技能,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應對英語四六級考試。
教師教學手段和技能的調查結果如下:教師課堂上全英文授課(均值4.1,標準差0.8),教師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均值4.7,標準差0.5),教師教學手段新穎多樣(均值4.3,標準差0.8),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均值4.5,標準差0.7)。四項均值在4以上,說明教師能做到全英文授課,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語境,使學生獲得足夠的語言輸入,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語感,提高英語聽力及口語水平。教師能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和多樣化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技術手段新穎多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教師采用啟發(fā)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有助于學生思維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調查結果如下:教師口語流利,語速適中(均值4.6,標準差0.6);教師專業(yè)知識很有深度(均值4.6,標準差0.6)。兩項均值均在4以上,說明學生認為教師口語流利,語速適中,且專業(yè)知識很有深度,能很好地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給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使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教師與學生互動調查結果如下:教師上課經常與學生互動(均值4.8,標準差0.7);教師與學生關系融洽,主動與學生交流(均值4.6,標準差0.6)。兩項均值均在4以上,說明教師上課經常與學生互動,與學生關系融洽,主動與學生交流。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談到教學理想時說: “要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薄吧俳獭币蠼處熢谡n堂教學互動中扮演好指揮者、傾聽者、引導者和評價者的角色,“多學”要求學生在課堂互動中扮演修業(yè)者、合作者、思考者和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策略,運用情緒策略和反饋策略提高互動教學的效果。
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均值為4.4,標準差為0.7。這一項均值在4以上,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以建構主義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作為基礎,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社會、文化、科技和教育環(huán)境有關。20世紀90年代至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教育的重要目標,自主學習是教育的重要課題。隨著高校學生人數(shù)的增加和教師人數(shù)的相對短缺,教師與學生接觸較少,高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更為重要。
教師工作態(tài)度、職業(yè)精神調查結果如下:教師熟悉教材內容(均值4.8,標準差0.5),教學進度符合計劃(均值4.7,標準差0.6),教師工作態(tài)度認真嚴謹(均值4.7,標準差0.5),教師課后耐心答疑(均值4.6,標準差0.6),教師嚴格管理課堂紀律(均值4.5,標準差0.7)。這幾項的調查結果均值均在4以上,說明教師熟悉教材內容,教學進度符合計劃,工作態(tài)度認真嚴謹,課后能耐心答疑,能嚴格管理課堂紀律。同時說明教師對待教學工作認真負責,具有教師應當具備的職業(yè)精神。
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均值4.5,標準差0.6)均值在4以上,說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滿意度很高。
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99%以上的學生表示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滿意。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建議有:希望更輕松一點,更有趣一點,更有參與感;希望可以增加一下互動性,多些課堂活動;拓展一些課外知識。
三、結論
綜上所述,調查問卷的25個題項中,除“課堂上我會與老師積極互動”的均值略低于4以外,其余各項均值均在4以上。說明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均表示滿意,但學生與教師互動的主動性還有待提升。Penny Ur(1996)列舉了具體的師生互動模式,提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過渡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包括:教師講授,全班學生作出反應;封閉式和開放式的教師提問;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回答;全班學生互動;學生個體學習;學生合作學習;學生自我評估。賴非認為,激情、激發(fā)和激勵是促進課堂師生互動的三原則。首先,教師講課要有激情,課堂語言應該生動形象有幽默感,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豐富,能夠感染學生并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會產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學生有了參與的意識和動力后,教師適當?shù)墓膭顣偈箤W生主動發(fā)言,教師對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得出的答案如果給予肯定評價,會激發(fā)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教師如果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就會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求知欲,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問能夠產生新的思想火花和更加熱烈和深入的討論。
Sinclair和Coulthard(1975)認為,教師通常使用的師生互動模式是“啟發(fā)-反應-反饋”。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活動來加強課堂互動性。教師應該布置趣味性強且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學習任務,還應該營造寬松舒適的學習氛圍。教師精心地設計和組織小組活動,使活動類型多樣化。教師可以把課外相關知識和課堂知識相結合,豐富課堂內容,擴大學生視野,增加知識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李奉棲,章勇.大學通用英語課程存續(xù)的必要性——一項基于西部某重點高校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4):50-58。
[2]卓玲,周利.探析大學英語課堂的互動教學[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6):20-21.
[3]北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評價體系與案例研究課題組.課堂教學技能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7,245.
[4]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9.
[5]李碩,汪火焰.大學英語課堂互動儀式的實踐流弊與改進策略——基于柯林斯互動儀式理論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 36(12):148-153.
[6]卓玲,周利.探析大學英語課堂的互動教學[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6):20-21.
[7]夏穎.基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的大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9):138-141.
[8]尚建國,寇金南.學習者因素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交互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4):63-67,91.
[9]Ur, P.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238.
[10]賴非.促進大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J].山東外語教學,2006(04): 85-87.
[11]Sinclair, J. & R.Coulthard. 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The 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