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哲
最近讀了一本書:《國士與國運》。此書講述了春秋、兩漢、兩晉、唐、宋、明、清、民國12位國士的悲壯拼搏。作者羅盤先生將中國歷史比作起伏的群山,在一次次巔峰后快速滑入谷底。國士,就是在巔峰后奮起一爭、奮起一搏的人。
書中有豫讓的慷慨悲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坦然赴義,黃宗羲在刀鋒上行走的慨然氣度……在十二國士之末,是一個略顯陌生的名字——楊度。
楊度,湖南人,字皙子,原名承瓚,“度”字是他自己改的,意思是度量天下。他是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思想的支持者,清末憲政藍圖的起草者,晚清留日學生公認的領袖;他是孫中山、黃興相識的引薦者,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頭號謀士,周恩來介紹的秘密共產黨員;同時他還是近代佛教無我宗的創(chuàng)始人——虎禪師。
看了上述介紹,只要稍懂點歷史的人也許會說:哦,那他不過是個容易改變主張的投機小人罷了。然, 縱觀楊度波譎復雜的一生,貶有之,褒亦有之,實難一概而論。
早年他參與公車上書,在日本潛心研究各國憲政。正是這樣一個“曠代逸才”,發(fā)表了《粵漢鐵路議》,募集百萬兩白銀為國收回粵漢鐵路;在與孫中山先生政見不同時提出“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的君子協(xié)議。
到后來,在蔣介石血腥清黨之后,已屆風燭殘年而又飽受毀謗的他,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變賣家產解救李大釗先生,為黨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周恩來總理在彌留之際仍不忘為他正名。
當然,縱使受了維新思潮、憲政思想的洗禮,楊度終究仍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封建讀書人?!皩W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他的政治理想,揮之不去的“賢相”夢和名列“凌煙閣”的追求,終于令他倒向做著“太子”夢的袁世凱之子袁克定,上演籌安會“勸進”的鬧劇,開歷史的倒車,以至于死后被報界斥以“帝制余孽潦倒滬上,風流蕩子魂歸佛國”。
“尚擬一揮籌運筆,書生襟抱本無垠。”讀到這句詩時我常想,與楊度齊名的梁啟超成了一代精神領袖,蔡鍔、黃興成了護國英雄,孫中山更是成為國之柱石,而他,也曾為中華富強求索過,為理想奮斗過,卻因為走了彎路,身披洗之不去的罵名。他,后悔過嗎?
默讀一段楊先生在日本寫的《湖南少年歌》,斯人已去,余音猶在:“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拋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莫問家邦運短長,但觀意氣能終始。”唯余浩嘆。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边@是兩位即將就義的人寫下的絕命詩,在清末廣為流傳,兩位作者也成為名噪一時的大英雄。
然而,站在道德的門口,一人從容地走了進去,另一人卻退了出來。前者便是百日維新中的譚嗣同,字復生;后者是大漢奸汪兆銘,筆名精衛(wèi)。
譚嗣同在百日維新時奔走呼號,嘔心瀝血,最終與劉光第、楊銳等人倒在了菜市口;而汪精衛(wèi)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后,因袁世凱欲利用他進行南北和談而被釋,汪最后投日成立汪偽政府。從當年讓黎元洪說出“吾德不若汪兆銘”,到“今有蓋世(該死)之才,昔有罕見(漢奸)之德”的遺臭萬年,斯實可悲、可嘆。
“若是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如若當年汪精衛(wèi)也慷慨就義,他就不會背負千古罵名。命運對汪不公??!
但,真是這樣嗎?
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言:“譚君少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弊T嗣同雖為一介貴公子,但被父親漠視、被繼母虐待的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封建制度對人性的虐凌,年幼的心靈里埋下抗爭的種子;加之十二歲時,他身染白喉病,昏死三日,幾乎夭折,故取字“復生”……以上種種,早使他立下以血肉之軀換世間太平的誓愿。被捕前一日,日本志士苦勸譚嗣同逃亡,譚嗣同卻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 此國之不昌者也。有之, 請自嗣同始!” 隨即慷慨赴義, 年僅三十三歲。
而汪精衛(wèi)呢? 早期投身革命,也曾寫過要把自己當作柴薪,化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但他最終選擇做耀眼而轉瞬即逝的火焰——投靠日本人,當了漢奸。
道德門前的進退,并非出于一時之抉擇,而是平素自我品德的修煉所致!
我相信,若令譚嗣同再選一遭,他仍會從容邁過那道門檻!而汪精衛(wèi)自私和虛榮的品性,也必將導向他最終的命運。
人生總會面臨各種機遇、誘惑,也會遇到許多挑戰(zhàn)、挫折。每當此際,你都在抉擇中穿越著一扇扇門,而有些一旦選錯便再無悔改之機。只有不斷錘煉自己的品格,方能在大挑戰(zhàn)中勝出。此真可謂,不同抉擇成就迥異人生。
無論面對機會還是挑戰(zhàn),都應有取舍的勇氣和智慧,都能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從大眾福祉出發(fā),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愿你我有朝一日站在道德的大門前時,可以沒有恐懼、沒有彷徨,從容邁過。
(本刊原創(chuàng)稿,洪鐘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