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小阿圓結(jié)束長達兩年的“澳漂”,剛回家待了兩周,就連人帶行李逃到我家,一臉頹喪。理由是母親從她進門開始就沒停止的諸如“你怎么買一條這么顯腿粗的褲子”“這么大人了連個菜都切不好”“我當初就說你這個專業(yè)不好找工作”之類的話。
“我離家兩年了,還以為她會變,哪怕一點點,”阿圓苦笑,“她根本就不知道,那些所謂‘為我好的數(shù)落,讓我有多難受?!?/p>
“你有沒有告訴過她,她這種說話方式讓你很痛苦?”我問。
“還用說嗎?”她拍拍身邊的行李箱,“行動抗議這么多年不都失敗了?”
“為什么不直接告訴她你的感受呢?”我又問。
阿圓沉默了一會兒,答了我一句話:“說不出口?!?/p>
“說不出口”四個字是對大多數(shù)親子關(guān)系的精確描述。
有位讀者曾經(jīng)跟我講起她的經(jīng)歷,從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常常吵架,無論大事小事都要拉她來評理,都試圖努力拉攏她站在自己這邊,來當作對付另一個人的工具。
長大后的她選擇了心理學,看到了這種相處模式里的問題,也意識到自己的介入只會讓每個人都在這種錯位的關(guān)系里越陷越深。
可理論上知道歸知道,“這是你們的事,請你們自己解決”的話總是說不出口。
“我不想再被當作武器了。”這句話背后有太多委屈和惶恐,有太多被剝削的童年和被逼迫的早熟。她自己都不知道要如何負擔這些情緒,也因而害怕自己說出口的話會變成不通人情的抱怨和冷酷無情的指責。
想要把對父母的愛和對其某些行為的不滿分開,真的太難了。而我想,這也是所謂“父母等著孩子的道謝,孩子卻在等著父母的一句道歉”這種悖論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之一。
太多父母只看到自己對孩子的愛與付出,卻對這些愛里那些有刺的部分視而不見。而太多孩子對父母有意見又不知道如何表達,只好靠沉默,靠逃避或變本加厲的叛逆,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對這種模式有句精準的描述——所有關(guān)系的溝通,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隱性的角色分配過程。
當我們在等待父母懂得我們,從而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被動的、長不大的小孩的位置。
小孩子會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哭鬧,成年人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在等待父母道歉的心態(tài),其實還隱藏著另一層語言:我是不可能幸福起來的,除非你先改變。
蘇珊·福沃德教授的《原生家庭》講了一個走出這種怪圈的有效方法——用非辯護性的語言來跟父母攤牌,告訴他們你的感受。
什么是非辯護性的語言呢?簡單來講,就是“不生氣,不道歉,不抱怨”。
不生氣,是攤牌之前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可以用寫下來的方式理順思考邏輯,甚至可以提前演練一兩遍,等到你能做到不吼不叫不哭不鬧的時候再去攤牌。要時刻記得攤牌的宗旨,不是“我要證明你錯了”,而是“我想告訴你我的感受”。讓別人理解你,永遠是你的責任。
不道歉,是在父母表現(xiàn)出過激反應,如“你就是個白眼狼”“我還不都是為你好”的時候,不要被帶著跑,進入“父母和孩子到底誰對不起誰”的怪圈。表達出“我知道你覺得很難接受,但這的確是我的感覺”就足夠了。
不抱怨, 是永遠不要用父母沒做到的東西來否定他們給你的東西。那或許不是你想要的愛,但那也的確是他們給過你的東西。
把行為和愛分開,把你的執(zhí)念和現(xiàn)實分開。因為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對錯,不是讓誰改變,也從來不是道歉或者道謝,而是讓每個人的每一天,都能好過一點點。
(丁丁摘自“陶瓷兔子”微信公眾號,西米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