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靜如 董亞利 戴美玲
(1.延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麻醉手術科,陜西 延安 716000;2.西安市第五醫(yī)院手術室,陜西 西安 710082)
切口感染是胃腸道手術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術后切口感染誘發(fā)因素復雜多樣,其中完善并落實手術室消毒隔離技術與切口感染發(fā)生密切相關[1-2]。若患者手術期間消毒滅菌工作不到位,將會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及患者預后。本組主要探討手術室護理干預在胃腸道手術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76例胃腸道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1~69歲,平均(43.63±4.72)歲;闌尾炎14例,腸梗阻4例,胃癌5例,6例直腸癌,6例急性腹膜炎,其他3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2~68歲,平均(43.53±4.59)歲;闌尾炎13例,腸梗阻5例,胃癌6例,5例直腸癌,7例急性腹膜炎,其他2例。納入患者均行胃腸道手術治療,均符合手術指征;患者臨床資料及病史、檢查記錄等資料完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手術室護理干預:(1)術前,結合患者病史、過敏史等評估患者全身狀況,排除手術禁忌證。為患者介紹手術室環(huán)境,告知手術流程、麻醉方式及相關注意事項,督促患者做好術前禁食,保持良好的睡眠。(2)確保消毒面積覆蓋切口周圍15~20 cm,避免盲區(qū)。將患者腹腔打開后,對切口予以全層保護器、潔凈袋保護,防止細菌、糞便等污染切口。(3)安爾碘沖洗,完成腹膜縫合后,對患者切口皮膚、皮下組織、肌層等給予37℃ 0.9%生理鹽水沖洗,腫瘤手術沖洗液為38~43℃滅菌注射用水浸泡術野,停留3~5 min,反復2~3次沖洗。也可以對切口進行2 min左右浸泡,吸盡后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對肌層進行縫合,然后再對皮膚、皮下組織等進行沖洗,對切口逐層縫合。(4)堅持無菌操作的原則,兩臺手術間隔時間不得低于30 min;落實手術室自凈工作,手術間隙加強手術室物表,環(huán)境消毒,維持手術室空氣潔凈度。護理人員要根據手術切口類型合理安排手術時間、手術順序等,防止出現交叉感染。操作醫(yī)師、護理人員應在無菌區(qū)范圍內活動,落實手術器械使用隔離技術,腫瘤手術嚴格執(zhí)行腫瘤隔離技術。
1.3觀察指標 切口愈合判斷標準:將患者手術治療后切口無任何不良反應記為優(yōu);手術治療后切口存在小面積皮膚壞死,伴隨血腫、積液等癥狀為良;手術后切口出現化膿且需要對切口進行引流記為差。切口感染診斷標準:切口位置存在紅腫、發(fā)熱癥狀,切口有膿性滲出或伴隨發(fā)熱癥狀,觸診有波動感。經超聲檢查存在液性暗區(qū);血常規(guī)檢查存在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2.1臨床康復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首次排便時間、切口愈合時間等臨床康復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康復指標的比較
2.2切口愈合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切口愈合優(yōu)28例、良8例、差2例,優(yōu)良率為94.74%;對照組優(yōu)22例、良7例、差9例,優(yōu)良率為76.32%。觀察組患者切口愈合優(yōu)良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χ2=5.208,P<0.05)。
2.3切口感染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術后有8例(21.05%)發(fā)生感染,觀察組有2例(5.25%)出現切口感染。觀察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146,P<0.05)。
與其他手術類型相比,胃腸道手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胃腸道內菌群多,大多手術切口為Ⅱ類、Ⅲ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術切口感染風險。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高達10%~25%[3-4],其作為普外科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不僅容易導致醫(yī)院感染,而且影響患者術后恢復,降低患者預后。切口感染與手術室環(huán)境、患者自身以及參與手術的醫(yī)護人員、手術器械等密切相關,因此加強手術室護理干預對于降低術后感染、提升手術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5]。
術后切口感染的控制要從源頭做起,阻斷細菌源、細菌傳播的途徑,術前要對患者進行訪視,掌握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及心理顧慮,通過手術流程講解、心理疏導等消除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影響,避免因不良情緒而引起的機體免疫力降低,降低切口感染發(fā)生概率。其次,要保證無菌、清潔的手術室環(huán)境,這就要求兩臺手術時間要間隔一定的時間,做好空氣及表面消毒后再進行下一臺手術,防止出現交叉感染。醫(y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手衛(wèi)生步驟洗手,加強手部清潔,探查體腔后更換手術手套,對患者切口部位予以皮膚保護膜、潔凈袋等覆蓋,保護切口不受感染。切口的縫合環(huán)節(jié)則需要進行反復沖洗,縫合完成后對切口予以敷料覆蓋,及時更換敷料,防止感染。上述措施能夠將細菌源清除,阻斷細菌進入切口的途徑,對于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有著顯著的作用[6]。本文觀察組患者接受的是手術室護理干預,對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切口愈合優(yōu)良率達到94.74%,發(fā)生切口感染僅占5.25%,低于對照組,體現了該護理模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