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維,曾霏霏
(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永州 425199)
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是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風俗習慣,并且經過時間的沉淀愈發(fā)承載有其歷史厚重感,受到一代代人的沿襲?!鞍倮锊煌L,千里不同俗”,在偌大的中國,五湖四海的人各有各的民風民俗,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俗活動,即便是面對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區(qū)也蘊含有不同的意義,這正是色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所導致的。《我倆的故事》由饒平如老人所作,是其為紀念妻子毛美棠所寫。2017年6月英國著名翻譯家Nicky Harman將此書翻譯成英文,并獲英國筆會獎。此書中寫到了許多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甚至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些傳統(tǒng)。這些民俗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縮影,頗值得深入研究。然而無論是什么民俗文化,也必然與其地域特點有一定聯(lián)系,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考慮到其文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學的三維轉換論為基礎,結合翻譯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舉例分析《我倆的故事》中的民俗文化,判斷譯者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方面的體現(xiàn)。
生態(tài)翻譯學提出于2001年,全面開展于2009年,發(fā)展至今也有18年之余。生態(tài)翻譯學以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為指導思想,強調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吧鷳B(tài)翻譯學的產生首先是社會文明轉型在譯學研究方面的一種反映。其次,它又是現(xiàn)代哲學思想轉型的必然結果”(胡庚申,2010)。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我國開創(chuàng)的全新翻譯理念,既是一種創(chuàng)新也是一種變革,它是人類對生態(tài)文明開始重視的一種體現(xiàn)。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逐漸意識到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污染與危害,開始注重環(huán)境保護與生態(tài)文明,于是開始尋求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方式。1972年6月16日,聯(lián)合國通過《人類環(huán)境宣言》,標志著世界各國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極度重視,也意味著建設生態(tài)文明社會的必要性。由于受到這一因素的啟迪,翻譯界也開始意識到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應該是翻譯過程中所要考慮到的因素,翻譯原文本時要考慮其文本中所呈現(xiàn)的社會形態(tài)、歷史時期以及語言特點等,如此才能盡可能翻譯出貼近原文本特色的譯文。此外,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提出,或多或少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便尤為重視“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為本”?!疤烊撕弦弧奔礋釔鄞笞匀唬瑹釔凵?,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中庸之道”則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tài)度;“以人為本”即以人為中心,翻譯過程中則要以譯者為中心。
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一個跨學科性質的研究理論,它的出現(xiàn)也引入了一些新的理念,主要包含“譯者中心”、“適應/選擇”、“‘三維’轉換”、“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等主要內容?!吧鷳B(tài)翻譯學認為,譯者是翻譯過程中一切‘矛盾’的總和?!g者為中心’的翻譯理論把活生生的、感性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譯者推向譯論的前臺使翻譯理論建立在真實的、具體的譯者基礎上?!保ê辏?011)因此,“譯者中心”顧名思義即突出譯者的主體地位,譯者作為連接源語與目的語的橋梁,在處理文本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尤為顯著,既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又不能偏離原文本的感情色彩,這一理論的提出對譯者的自律與能力素養(yǎng)方面體現(xiàn)了一定要求;“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對于譯者來說,既要適應,又要選擇適應中有選擇,即適應性選擇;選擇中有適應,即選擇性適應?!保ê?,2011)因此,“適應/選擇”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適應原文本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又要結合其生態(tài)環(huán)境選擇相應的詞句進行轉換,在準確傳達原文意思的同時,盡最大可能做到譯文契合原文本特色;“‘三維’轉換”包括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簡而言之,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對源語語言形式、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以及雙語交際意圖層面?zhèn)戎仃P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指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lián)互動的整體?!保ê?,2011)大自然有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翻譯中也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深了解原文本的寫作背景,還要關注到與之相關聯(lián)的一切,并受當下所存在環(huán)境的規(guī)范和約束進行譯作。
歲時節(jié)日,主要是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在《我倆的故事》中,作者多處描寫了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比如說,端午時節(jié),早飯吃點別的東西,午時吃粽子、熟雞蛋和大蒜頭。堿水粽用稻草燒成灰,放在糯米內,打緊煮爛,以紅糖蘸著吃;中秋時節(jié),夜里在天井處備上方桌,圍上大紅桌圍,上供香燭果品,大家吃著月餅賞月;上元節(jié)時,南城一般從十三日起就鬧元宵,郊野的農民組織龍燈進城,敲鑼打鼓,在縣城里家家戶戶地巡演。城里的住戶則在大門口放鞭炮“接燈”,舞完龍燈后便派發(fā)紅包。
人生禮儀是指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所經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在《我倆的故事》中,作者開篇便提到了“發(fā)蒙儀式”。舉行發(fā)蒙儀式,首先要挑選一個好日子,然后作者當天凌晨三點左右就要起床梳洗。廳堂正面供奉著孔夫子的畫像,父親母親和發(fā)蒙先生端立在前,先生抓著平如的手在書桌前描紅,寫的是“上大人孔夫子化三千七十士……”發(fā)蒙時用的筆和剛剛寫下的字也要小心地收藏起來,然后禮畢。此外,在描寫與美棠成婚時的場景,雖然舉辦的當時軍人里流行的美式卡其布軍便服,但是鬧洞房還是頗具中國特色。眾人先是吃酒席,到了晚間,新房里便擠滿賓客,給新郎新娘“出題目”,有的要求交代談戀愛經過,有的則跟逗笑取樂,新房外的客廳里也有人通宵打麻將。
民間觀念是指在民間社會中自發(fā)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生活禁忌的觀念。它主要作用于與民眾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間諸神。比如說,作者在提到麻源時,說麻源是麻姑山最大的山谷,相傳是麻姑修道之處,麻姑其實是傳說中的神仙,是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卻說自己“已見三次東海變桑田”;過小年時,前一天晚上,作者父親帶著他和哥哥、弟弟等人向灶神菩薩行作揖禮,扎爆竹,并將一些剪短了的稻草混合著谷子撒出去,大人在撒稻谷的嘴里要不斷喊:“啊……嚕嚕嚕嚕……”,還要供奉又甜又黏的飴糖給灶神,如此灶神在匯報工作時就能多為家里說好話了。此外,在寫到二十七日的年夜飯時,家人們要去大廳祭祖、各家團拜。首先,所有的屋里點好宮燈,祖先神龕和手繪畫像前點好巨型紅燭,家人各個都是盛裝,供桌上也要擺好酒菜,然后開始祭祖,敲銅鑼放鞭炮。大年除一時,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門上寫的一對“神荼郁壘”便是兩位門神的大名,目的便是為了嚇跑一切妖魔鬼怪,從而可以鎮(zhèn)宅。
在《我倆的故事》一書中,饒平如用平淡的口吻書寫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樸實又不失韻味,除此之外,還大量引用古詩詞,還有許多對傳統(tǒng)習俗與民俗生活的描述。本文選取《我倆的故事》中關于民俗文化的翻譯文本,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分析譯者如何在譯文中體現(xiàn)“三維轉換”。
“語言維的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保ê?,2013)中西方由于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語言形式方面也有著巨大的差異,語言維的轉換注重譯文的語言表達,則要求譯者在把中文翻譯為英文時符合英文的表達特點。
例1:原文:每至中秋夜里,家里便在天井處備上方桌,圍上大紅桌圍,上供香燭果品,主角當然就是月餅。
譯文:The evening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our family put a square table in the courtyard,covered by a crimson tablecloth on which were laid incense sticks,candles,and fruit.The centerpiece of course was the mooncakes.
此例是在語言維角度對原文本進行轉換,在羅列事件時,中文通常采用并列結構,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并且多用動詞和四字詞,言簡意賅,如“備上”、“圍上”、“上供”與“方桌”、“桌圍”、“香燭果品”。譯文在翻譯“每至中秋夜里”時,省略了“每至”,直接用名詞短語作狀語,在面對多個動詞時,第二個動詞處理為分詞,同時用一個定語從句連接“香燭果品”?!爸鹘钱斎痪褪窃嘛灐眲t另起一句,使得譯文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特點,清楚地表達了句子中的內在邏輯關系。
例2:原文:詩里的麻源就是麻姑山最大的山谷,相傳是麻姑修道之處。麻姑是傳說中的神仙,看起來不過是十八九歲的姑娘,卻自言已見過三次東海變桑田、海底復揚塵。
譯文:The“Mayuan”of the poem is the largest of the valleys of Magu Mountain,and legend has it that is where Magu,the Hemp Goddess,practiced Daoism.Magu was a legendary Daoist immortal,apparently just a girl of eighteen or nineteen when she saw with her own eyes the bed of the East Sea rise up and turn into dry land and mulberry fields three times.
麻姑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位女神,屬于道教人物,因她曾見過三次東海變桑田,后世多以麻姑為長壽的象征。此句在描寫麻姑時,中文與英文都有各自的特點。中文習慣言簡意賅,且中文一個字、詞便蘊含豐富的意思。而英文善用長句,表達也清晰、具體。中文一句“三次東海變桑田、海底復揚塵”便將麻姑歷經世事時間之長形象地表達出來,而英文翻譯這句話時,要具體到是東海河床三次升高再變?yōu)樯L?。第一句譯文中,以麻源作主語,將第一句話與第二句麻姑的傳說整合為一句話。因此,作者在將此句翻譯成英文時遵循了英文的表達特點。
“文化維的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保ê辏?013)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甚至對于同一事物所蘊含的內涵也不一樣,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注重對源語言文化內涵的把握,避免傳達給西方讀者錯誤的信息。
例3:原文:大家來看看他的“八卦衣”!
譯文:Everyone came to look at his Eight Trigrams robe!
“八卦衣”原本是指一種戲裝,是黑紫色或寶藍色的袍服,上繡八卦、太極圖形,一般是有道術或軍事謀略角色穿的衣服。饒平如在此用“八卦衣”一詞,是因為樂曾穿了一件以各色布料拼湊起來再漂洗為一種顏色的衣服,是形容衣服東平西湊,譯者在翻譯這個詞的時候將其直譯為“Eight Trigrams”.“Trigrams”在英文的解釋中,意為古代中國的哲學概念,是三個字母縮略詞。因此,直譯保留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吸引讀者想深入了解我國傳統(tǒng)文化。
例4:原文:岳母在女紅方面特別擅長……
譯 文 :Meitang’s mother was exceptionally good at needlework…
女紅是舊時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以及這些工作的成品。譯者將此處的“女紅”翻譯為“needlework”,而“needlework”的英文解釋是“the activity of art of sewing,or things made by sewing”,正好直白地體現(xiàn)了女紅即做針線活這一特點,傳達了“女紅”的文化內涵。
“交際維的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保ê?,2013)在交際維的轉換方面,譯者要將側重點放在交際層面上,做好溝通原著與西方讀者的橋梁,使讀者盡可能了解原著的思想與內涵。
例5:原文:城里的住戶就在大門口放鞭炮“接燈”,鞭炮聲炸響,龍燈就舞起來,而后便派發(fā)紅包。
譯文:The townsfolk set off firecrackers at their courtyard gates,to“welcome the lanterns.”As the firecrackers exploded,the dragon lanterns would leap into their dances,to be rewarded with red envelopes of money after they finished.
放鞭炮、舞獅、接龍燈是中國過春節(jié)時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龍燈接進家寓意著這一年里風調雨順,龍燈進家門就需要點燃鞭炮,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譯者在處理“接燈”這一詞時,將其譯為“迎接龍燈”,表示家家戶戶對龍燈的熱烈歡迎,若是譯為“接住龍燈”就明顯理解錯了意思。在“舞龍燈”時,譯者并不僅僅表達的是跳舞,而是形象譯出了舞龍燈時的跳躍與步伐。因此譯文在傳遞原文的內涵信息時處理恰到,使外國讀者準確了解到了其內在意思,避免了兩國因文化不同而產生誤解。
例6:原文:“希曾”的名字是父親所取,他還說,就在前數日他曾得一夢,夢見一條黑龍在面店門口翻騰飛舞。
譯文 :The“Xi”in his name means“hope”and was chosen by my father,who said that a few days before,he had dreamed of a black dragon fluttering and swooping over the shop door.The second character,“zeng,”is shared by all the cousins of his generation.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自詡為“龍的傳人”,龍在中國是一種瑞獸,是尊貴的象征,所謂“真龍?zhí)熳印?、“望子成龍”皆體現(xiàn)了龍的象征意義。本句在翻譯“希曾”的名字時,特別解釋了“?!迸c“曾”的含義,“?!奔聪M?,也是結合了語境中夢到龍一事,傳達了其中的內涵意義,增強了其交際意圖。在解釋“曾”字時,補充了兄弟、堂兄弟“曾”字輩的意義,使西方讀者能更清晰地理解其名字含義,符合交際維的轉換。
中國民俗文化翻譯需要適應其生態(tài)環(huán)境并做出相應的選擇,即要從翻譯策略的三維轉換——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出發(fā),使譯文的適應整合度達到最高。語言維方面,由于中英文表達各有特色,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體現(xiàn)英文的表達特點。在文化維方面,盡可能選擇直譯或者翻譯成英文中直接有其含義的詞語,從而保留原文本的文化特色。交際維方面,譯者要避免傳達給西方讀者錯誤的信息,并達到交際目的。通過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中的三維轉換檢驗Nicky Harman對《我倆的故事》的翻譯,發(fā)現(xiàn)Nicky Harman很大程度上還原了該書中的民俗文化的語言特色,對于其中某些文化詞匯還適當做了解釋,既保留了其文化內涵又避免了交際誤會。然而,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它帶有較強的主觀主義色彩,翻譯過程中主要取決于譯者以及譯者對原文本的理解,譯者需要發(fā)揮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