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衛(wèi)華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科的兩大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兩者不可孤立,應當互相融合,相互促進,方可事半功倍。
從剖析學的角度來看,閱讀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現(xiàn)成的材料,教師以教材為手段,由易而難、由扶到放地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閱讀分析,指導他們讀什么,怎么讀;作文教學則為學生明確了習作的具體要求,如限定話題與體裁,突出階段性訓練目標等。兩者同向而行,追得辛苦,難得相遇,反向行之則南轅北轍,只有相向而行方可不期而遇,互為關照。
從板塊理論角度來看,閱讀與練筆這兩個板塊不是孤立靜止的,應該是漂移的,是會碰撞的,更應該是疊加的。而這潭活水的弄潮人應該就是語文教師。閱讀為練筆提供了理論支撐,練筆又是閱讀的延續(xù)和實踐演練。因此,隨文練筆筑就了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理想平臺。
一、隨文閱讀給予練筆情感共鳴點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啟發(fā)教化人,讓人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靈魂的凈化?!肮P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正是由讀者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而引發(fā)的心靈風暴。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為“我”去買橘子時父親艱難的背影,怎能不落淚?看到為了卻終生心愿,忙碌了一輩子終于建起了新屋,又有了新的臺階卻老去了的謙卑的父親,怎能不心生崇敬與憐憫?散步的一家子中老愛幼、幼尊老,其樂融融,除了感動和欣慰,又怎能不深思父母肩上那沉甸甸的擔子,去渴求為人子女那應盡的一份責任與擔當呢?因閱讀而生發(fā)情感的共鳴,學生便自然而然有了表達的動機與興趣。
二、閱讀為練筆創(chuàng)作提供了樣式思路
學生是習作路上的新手,他們需要問路,需要向?qū)?。隨文閱讀恰好為隨文練筆中的學生指引了方向,幫扶了一把,再逐漸放手。
模仿是人的本能,有時又正是一種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措施,練筆的一條捷徑就是隨文閱讀后的仿寫。當然,仿寫只是一種仿照,不能生搬硬套,不知靈活變通。在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一單元仿寫作文練習中,一位學生機械模仿《安塞腰鼓》寫了一場籃球賽,只把“鼓”變成了“球”,這是不動腦筋的行為,對提高作文水平毫無意義。再如一個學生在寫《〈傅雷家書〉讀后感》時大量引用原文,而讀后感悟的內(nèi)容卻寥寥無幾,這顯然是主次不分、有失偏頗,這也是大多數(shù)學生學寫此類文章的通病。
學生習作的技法與思維需要教師的引領幫扶,教材中的文章、篩選過的網(wǎng)絡優(yōu)秀范文、教師現(xiàn)場的下水文、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練習資料中的短文閱讀等都可以作為好的作文指導案例,甚至學生中不成功的習作都可以拿來剖析,通過師生集中閱讀評價、質(zhì)疑修改、再次展示的方法,引導他們掌握讀后感類作文“引—議—聯(lián)—結”的基本寫法,為他們構建習作理論框架,促成學生隨文閱讀后的二次或多次練筆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隨文練筆是對文本閱讀的二次創(chuàng)造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W生們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驗、興趣愛好和讀書的方式方法,他們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理解不同,感悟就不同,因此練筆表達出來的內(nèi)容也就截然不同。教師應把學生們的練筆定位為我寫我心、我寫我秀,幫他們尋找到一個受啟發(fā)的點,一個練筆的突破口。
1.情感主題的練筆牽扯出段段家常
《社戲》一文既為我們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畫卷,又為我們展示了農(nóng)家子弟的勤勞、善良、淳樸和熱情,同時也勾起我們對兒時那份自由爛漫的美好回憶。閱讀理解文本后,我讓學生練手,寫寫小時候在鄉(xiāng)下姥姥家的一段往事。
堂間巡視時,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遲遲不肯落筆,詢問后才知道,原來是自己命題考慮不周全。一個學生抓耳撓腮,深表為難,姥姥是城里人,每年寒暑假他都是進城度假,哪來的姥姥家的鄉(xiāng)下生活呢?一個學生眼含淚花訴道,他小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兒時的印象里滿是爭吵打鬧,又哪來的樂土樂園呢?一個小男生嬉笑著做請示狀:“老師,我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感情深些,能換一下嗎?”……真沒想到,一道命題作文竟然問題百出!
的確,閱讀時我們欣賞作者筆下的文字,練筆時我們也需要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作意愿,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
2.文體應用的練筆打破了表達桎梏
“此時此刻我想吟詩一首。”《歡樂喜劇人》節(jié)目中宋曉峰的經(jīng)典臺詞總能逗得人捧腹大笑。這是宋曉峰認真演喜劇的成功亮點,也是詼諧的有感而發(fā)。學生隨文練筆可以寫詩嗎?可以以多種文體形式來表現(xiàn)嗎?當然可以!千篇一律的讀后感只能讓學生乏味,隨文練筆以提高學生文筆水平為目標,完全可以形式多樣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應用文皆可。諸如縮寫可以幫助學生對閱讀的文本砍枝去葉,認清和保留主干;擴寫可以讓學生為文本開枝散葉,增色添香;續(xù)寫可以啟發(fā)學生合理想象,延伸作者的思緒;改寫是一種大膽的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又似移花接木……
3.藝術手法的練筆運籌出構思匠心
中小學生作文過程中的精心構思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拿到文題后大多草草思考就動筆,存在邊想邊寫的毛病,寫著寫著就無話可說了。而隨文練筆以讀促寫的直接功用,就是使得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會說,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教師要引導學生確立文題與中心,采集篩選好題材,對自己的文章中表情達意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何種表現(xiàn)手法、哪些修辭、體現(xiàn)怎樣的語言風格,都要事先做好醞釀安排。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然這個“預”字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而且是有針對性的練筆指導。
就表達方式的選用而言,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寫作的意圖。作品是一種載體,作者在其中可以流露某種情感,傾吐某種心聲,表明自己的某種觀點,或者表達某種理想和志向。記敘、說明、描寫只是前提與基礎,抒情與議論才是提筆的初衷。因而清楚完整地敘事,細致或粗淺地描寫,平實或生動地說明,婉約或豪放地抒情,這些都需要于帷幄中運籌,方能決勝千里之外,而后寫出的作品才能活、新、深、巧,讀者才會眼前一亮。
四、隨文練筆是跳出文本的一種現(xiàn)實觀照與反思
閱讀講求在文字引領下,讀者能進入角色,浸入情境,是一個領進去的過程。書只是手中的一個學習材料,文本也只是一個范例,學生畢竟是要融入社會的,他們要對種種人情世故進行觀察思考,做出判斷,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文本里提高認知水平,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文練筆恰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練兵舞臺。
歷年來,我都將學生的作文和日記放在教室的一個角落,供學生隨意翻閱,讓他們自由選讀同學的作品,讀習作,讀評語,可以隨時隨地選擇對象交流。我想,他們是同齡人,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隨文也好,練筆也罷,他們參照文本,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觀照與反思,或許更能談到一處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