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冬
摘要:英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影響,只有將語言置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語言才是有意義的。分析NSEFC中必修部分的文化內容及其選材特征,建議在教學中增加文化輸出內容,平衡學生語言能力綜合水平;強化教材中的母語文化內容,均衡中外文化比例,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文化價值觀;補充交際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材 文化內容 選材特征
英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影響,只有將語言置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語言才是有意義的。
關于文化,有不同的分類維度。柯達茲和金立賢根據所屬區(qū)域的不同,將文化分為三類:母語文化、目的語文化、國際文化。母語文化就是學習者所處母語環(huán)境的文化,在我國,即中國文化。目的語文化即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文化。國際文化,也就是所有國家的文化。趙賢洲從外語教學的角度,把文化分為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張占一進一步對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下了定義。他認為,知識文化就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對詞、句的理解和使用不產生直接影響的文化背景知識;交際文化則是指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缺乏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會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引起交流偏差或誤解的文化知識。張薇在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基礎上,從文化角度進行了擴展,提出了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的理論。文化輸入是使學生了解文化的有關知識的過程;文化輸出指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比如文字輸出或者口頭輸出。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簡稱“NSEFC”)是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導下編制的,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使用。整套教科書共有8冊,其中,1—5冊為必修教材,6—8冊為選修教材(本文僅分析必修內容)。5冊必修教材均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按照統(tǒng)一模式編制,由“熱身”“讀前”“閱讀”“理解”“語言學習”“語言運用”等部分構成?!盁嵘怼薄白x前”和“理解”等部分都圍繞閱讀材料展開,“語言學習”主要是練習詞匯和語法,“語言運用”包含了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這里,我們選取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板塊——“閱讀”和“語言運用”作為文化內容的統(tǒng)計主體。其中,“閱讀”和“語言運用”涵蓋的閱讀和聽力部分為文化輸入內容,“語言運用”中的口語和寫作練習為文化輸出內容。NSEFC必修部分涉及哪些文化內容?其選材呈現(xiàn)哪些特征?如何依托教材開展教學?本文試做分析。
一、文化內容統(tǒng)計
《課標》指出:“文化知識涵蓋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方面主要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以及相關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精神方面包括哲學、科學、教育、歷史、文學、藝術,也包括價值觀念、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社會規(guī)約和風俗習慣等。”我們按照該分類遴選NSEFC文化內容,并歸類每個單元的主題文化,可以發(fā)現(xiàn)NSEFC必修教材25個單元的文化內容涉及如下:
飲食:Healthy Eating(Book 3);
交通:Travel Journey(Book 1), Canada—The True North(Book 3);
建筑:Cultural Relics(Book 2), Theme Park(Book 4);
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Computers(Book 2);
藝術:Music(Book 2);
歷史:Earthquakes(Book 1), The Olympic Games(Book 2), The United Kingdom(Book 5);
風俗習慣: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Book 3);
社會規(guī)約:A Taste of English Humor、Body Language(Book 4);
價值觀:Friendship(Book 1), Wildlife Protection(Book 2),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Book 3), Women of Achievement、Working the Land(Book 4), First Aid(Book 5);
文學:English Around the World、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Book 1)。
從上述歸類可以看出,必修部分涉及不同類別的文化主題。筆者將以上文化內容進行三個維度的統(tǒng)計,統(tǒng)計情況如表1所示。
二、選材特征分析
(一)重文化輸入輕文化輸出,學生文化表達能力被削弱
統(tǒng)計可知,教材中的文化輸入占63%,而文化輸出占37%。文化輸入是教材中涉及文化內容的閱讀與聽力部分。文化輸入內容多,學生能吸收大量關于物質文化或精神文化的相關知識,并將其轉化成自己的內在知識儲備;文化輸出內容少,體現(xiàn)在教材供學生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不多,具體表現(xiàn)為文字輸出以及口頭輸出活動少,會導致學生缺乏用英語表達文化現(xiàn)象的能力。教材重文化輸入,輕文化輸出,學生的語言能力難以得到充分發(fā)展,會導致學生熟知文化現(xiàn)象并儲備了大量的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卻不能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輸出,阻礙文化交流。
(二)重國際文化與目的語文化輕母語文化,學生文化價值觀出現(xiàn)偏離
教材中的國際文化知識占比最多,其次是目的語文化知識,母語文化知識最少,僅占20%。教材對國際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側重可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知識。但一味地吸收外來文化,不重視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學生在教材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可能會產生崇洋媚外的心理,文化價值觀發(fā)生偏離?,F(xiàn)在很多學生更青睞過“洋節(jié)”,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卻表現(xiàn)得興致缺缺,這就是輕視母語文化教育的典型表現(xiàn)。輕視母語文化,會對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以了解很多外國文化知識為榮,認為那才是“國際化”,對中國文化卻不屑一顧,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英語教學中,如果不將英語與母語文化聯(lián)系起來,學生會出現(xiàn)英語離我們生活很遠的認知,也容易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學了英語也沒用”的錯覺。所以,教材的中外文化內容應該協(xié)調,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文化價值觀。
(三)交際文化與對比文化現(xiàn)象少,不利于學生文化思維品質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教材中,知識文化占93%,而交際文化僅占7%,可見,教材偏重知識文化,忽視交際文化。NSEFC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識文化,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張占一認為,“必須自始至終把文化的教授貫穿于語言教學中,而且應該把交際文化作為側重點”。所以,語言教學中交際文化應被重點關注。將知識文化作為教學的側重,產生的后果就是學生擁有大量的文化知識,卻因為缺乏交際文化知識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洋相百出”。且教材中呈現(xiàn)的對比文化現(xiàn)象較少,學生缺少辨析不同文化現(xiàn)象的素材,文化思維能力得不到發(fā)展。
三、幾點建議
(一)增加文化輸出內容,平衡學生語言能力綜合水平
NSEFC必修部分的文化輸入內容比較多。在實際教學中,碰到教材中有關文化的內容時,教師會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僅讓學生大概了解相關文化,忽視對文化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學生不能用英語向別人解釋文化現(xiàn)象。學生在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方面不對等,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不均,對各國的文化有所了解,卻不能進行有效的文化溝通,這也是中國學生學英語多年,學的卻是“啞巴英語”的原因。由此可見,教師備課時,要以單元主題為背景充分挖掘單元的文化內容,設計多樣的課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比如Book 5 Unit 1 Great scientists講了約翰斯諾治愈霍亂和哥白尼發(fā)現(xiàn)地心說的內容。教師在講授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知道的其他科學家及其事跡,鼓勵學生多討論,積累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增加文化表達的機會,促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強化教材中的母語文化內容,均衡中外文化比例,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文化價值觀
有關中華文化的內容在英語教材中必不可少,它可以幫助學生深切感悟本民族文化,樹立道德情操,厚植愛國情懷,形成文化自信。再則,引導學生將英語與生活相關聯(lián),刺激學生產生語言交際行為。比如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講了琥珀屋的歷史變遷,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加入中國著名建筑如故宮、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馬俑、長城等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中國偉大建筑的歷史,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另一種方式是開展任務型教學,即讓學生提前去搜集一些中外偉大建筑的信息,再進行多維度對比,最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形式進行展示。如此一來,既拓展了母語文化知識,又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文化輸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一舉多得。
(三)補充交際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額外補充一些交際文化知識,喚起學生對比文化現(xiàn)象的興趣,積極主動分析其差異。比如在Book 4 Unit 4 Body Language一課教學,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打招呼的肢體語言,掌握不同民族問好的方式與禁忌,教師備課時可增加對比的維度,如表達肯定或否定、喜歡或憎惡的肢體語言,讓學生知道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習慣,應具有互相學習、尊重、理解的思維模式,具有文化包容心,盡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產生誤會。
總之,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不應該只重視國際文化、目的語文化與文化輸入,忽略母語文化與文化輸出。教學中,教師應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中每單元的主題語境為基礎,深入挖掘文化內容;同時,采用靈活豐富的教學方式將文化內容融入語言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文系重慶市教委2018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育碩士‘3+1校地聯(lián)合培養(yǎng)模式實踐探索”(編號:yjg18312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J].基礎教育改革動態(tài),2014(11).
[2] 梁姍姍.小學英語教材文化教學知識研究——以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2(6).
[3] 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4] 張薇.試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7).
[5] 劉亞寧.外語傳播中的文化因素[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6] 任平.新課標角度下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意識的缺失——以人教版高中第一冊英語教科書為個案[J].當代教育科學,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