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東舸
景山公園的萬春亭腳下,地面上鑲嵌著一塊圓形的黃銅標志,鐫刻的“北京城中心點”幾個大字,清晰醒目。一條筆直卻無形的線,從這一地標上貫穿而過。這條線將北京城的布局結構在空間上一分為二,穿插上演了將近800年的人間煙火,像是一根跳躍的主動脈,里面流淌著北京特有的文化血液。
中軸線上的眾多古建筑當中,我們早已熟悉了天安門、故宮、天壇、北海、鐘鼓樓,甚至是十幾年前重新修建的永定門城樓都會偶爾浮現在腦海之中。可是在中軸線南端,與天壇隔路相望的地方,卻有一處本不該被我們忽略的古院落。它落成于600年前,曾經風光無限,充滿皇家專屬的莊重與森嚴,而如今被胡同分割,被民居包裹,幾乎快要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它就是在今天一邊過著600歲生日,一邊默不作聲的先農壇。
很少人知道這究竟是一處怎樣的建筑,人們至多聽說過它的名字,恐怕還是伴隨著那座近代興建的體育場。如果沒有20多年前北京國安的名聲在外,這處昔日盛極一時的皇家建筑群,當真要被埋沒在了歷史的洪流當中。
從建立之初開始,先農壇在北京這塊土地上,便被蒙上了一層高冷神秘的面紗。一直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大量的普通百姓才有機會一睹先農壇的真容。
尤其是在1913年的新年,當時的古物保存所為了給“紀念共和一周年”助興,難得大方地對外宣布把天壇和先農壇對民眾開放10天,市民可以隨意游覽觀光。根據當時熱心人士的記載,兩處古跡打從一開門就涌入了大批市民,尤其先農壇里面更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大有一派今天火車站春運的架勢。
自那之后,1917年,當時的北京京都市政公所又決定拆除了先農壇外墻,北部改造成了市場,在今天的天橋附近,南面則蓋了一所“城南公園”,面向所有人員開放。先農壇內的舊建筑也得到了自八國聯軍侵華后的大規(guī)模維修,并且種植了大量的桃樹,人們大多評價它為“京城桃花第一處”。終于,歷朝皇帝為了勸課農桑而祭祀先農、親耕耤田的先農壇,變成了可供普通百姓游覽觀光的開放性公園。
20世紀30年代建成的先農壇體育場,幾經保護修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尤其是在前文提到過的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北京國安把這里當作了主場,并且風光一時,從而也連帶著使得先農壇體育場名聲大噪。
古老的先農壇,今天依舊大門敞開,迎接著每一位對古建筑和文化感興趣的客人。雖然巍峨的券門上僅僅懸掛著“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和“北京育才學校”的招牌,但畢竟壇廟還在。尤其今天的人力、財力、物力以及技術手段非昔日可比,所以大部分建筑被保存修繕得極其規(guī)整完好。漫步其間,流連在每一處院落與殿堂,都可得來一番撫今思古的雅致心情。
進院門向右,首先面對的是以拜殿為門面的太歲殿院落。庭院的南北東西分別坐落著拜殿、太歲殿、東配殿和西配殿。
太歲殿是先農壇里面最大的單體建筑,建于1420年,也就是紫禁城竣工的那年,又叫太歲壇。明代嘉靖朝以前,在此供奉了太歲、風云雷雨、山岳海瀆等神靈。此后用來祭祀太歲和十二月將等自然神。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或第二年的立春,再或是遇到了旱澇災害的時候,都要在這里進行祭祀太歲的典禮,以祈求天下太平五谷豐登。
今天在各殿當中,舉辦的是中國古代建筑展,很多有關古建筑的知識,在這里都能夠了解得到。并且在很多展品當中,除去復制品還有不少真品的現身。其中最美輪美奐的當數“北京隆福寺正覺殿明間藻井”。整個藻井雕工精細、色彩紛呈,懸掛在屋頂之上,在金碧輝煌之中透露出正念與莊嚴。
太歲殿院落向西的小院子,是神廚院落。和太歲殿屬于同年的建筑群體,是為了祭祀先農壇內諸神準備祭品的地方,并用來存放先農神炎帝的牌位。
院落的正殿當中,是按照當年原貌進行恢復“供奉先農之神靈位”的展陳,隔壁房間擺放著一些在行耤田祭祀禮時用來演奏的樂器。
按照文獻記載,神廚院落建筑群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當數宰牲亭。宰牲亭是祭祀先農壇內諸神時宰殺所用犧牲的地方。房屋正中是一個洗牲池,池子上下都設了排水口,宰殺犧牲時候產生的穢物可以直接流到里面。它的屋頂屬于重檐懸山頂,在現有的明代官式建筑里極為少見,被建筑界稱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
只可惜今天宰牲亭處在辦公區(qū)域當中,不能參觀,多少有些遺憾。
神廚院落的南面,是一座300平方米見方的石臺,這就是先農壇臺,是明清兩代,皇帝在仲春時節(jié)親臨或派遣要緊的官員來此,舉行祭拜先農大典的地方。
先農壇向東,有幾座漢白玉的石龕叫作地祇壇,造型流暢工藝優(yōu)良。里面供奉著有幸保留下來的地祇神龕,用來祈求風調雨順,護佑天下農物豐收,是中國古代重農尊祖思想的重要體現。
再次向東行走,不遠處就是具服殿和觀耕臺。具服殿是皇帝親耕之前更換禮服龍袍的地方,目前正在舉行“北京先農壇的耤田故事”展。觀耕臺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黃綠色琉璃磚砌成的須彌座裝飾尤其精美,是皇帝觀看大臣行耕耤禮的主席臺。
觀耕臺正南有一塊空地,是我們老百姓口中經常提到的“一畝三分地”。每次皇帝行耤田禮就是在這塊田地當中,在周圍眾多臣子的護衛(wèi)之下,扶著犁跟著牛,身邊隨著伺候左右的官員,大模大樣地推上那么三四下,以起到昭告天下、勸課農桑,顯得皇家重農務本的效果。
從清代先農壇的全圖來看,本應還有兩處院落的存在,一處是神倉,另一處是慶成宮。
走出古代建筑博物館的大門,正對著的路東就是當年的神倉院落。明清兩朝,皇上親耕耤田后收獲的那些糧食就存放在神倉里,這些糧食之后會被當作祭品,用在京城皇家壇廟的祭祀當中。
為了避免糧食蟲害和發(fā)霉,先人采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比如在建筑上使用有劇毒的雄黃玉彩畫用來驅蟲;在倉房上方開設氣窗,便于通風換氣,防止糧食受潮發(fā)霉。
今天的神倉也是大門緊閉,用作幾個事業(yè)單位的辦公場所。
再向東,在靠近永定門內大街的居民區(qū)里,坐落著慶成宮。慶成宮始建于明代天順三年,最初叫作“齋宮”,是皇上在親耕祭祀之前齋戒的地方。但是這齋宮在建成之后就基本沒怎么使用過,畢竟紫禁城里面還有一座齋宮,沒必要非跑到城外這么遠的地方來齋戒。乾隆二十年,皇上下令把齋宮改了名字,從此就叫了“慶成宮”,當作皇上行耕耤禮之后,休息和犒勞隨從百官的地方。
慶成宮曾經被居民的大雜院所包圍,直到十幾年前才騰退清理出來進行修繕維護。目前圍墻高聳大門緊閉,由于正處在搶修階段,所以謝絕參觀,僅能從朱紅大門外遙想它當年的風姿偉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