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時代下,閱讀狀況由被動轉變?yōu)榛樱喿x的內容更加豐富。各種新媒體文化涌入學生的學習之中,其中“客文化”尤為突出。在現有的環(huán)境下,如何利用好互聯網讓生本閱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進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作品的熱情,是教師思考的重點。
關鍵詞:“互聯網+”;生本閱讀;“客文化”;策略研究
“客文化”顧名思義,它是在“互聯網+”時代下興起的一種新型文化形態(tài)?!翱臀幕本哂泄蚕硇浴⒑献餍缘忍攸c,常常以“博客”“播客”“微博客”等形式出現在生活中。在課內外,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地融入“客文化”,就可以充分滿足學生自我展示、分享成果、交流互動等需求,能夠充分彰顯出學生的個性特點。生本閱讀是基于生本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其在閱讀中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了“真我閱讀”。
新課標提出:“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有效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中的手段,建設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边@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桎梏,積極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游 =處熢凇盎ヂ摼W+”的背景下如果能將生本閱讀與“客文化”有效結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提升學習自主閱讀的質量,促進學生閱讀的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當前語文教師都明曉新媒體對學生閱讀方式的影響,一些教師嘗試運用各種新媒體拓寬學生的閱讀量,但是未能將“客文化”與生本閱讀巧妙融合,導致線上學習與線下閱讀脫離,網絡支撐下的閱讀變成了無效閱讀。筆者嘗試將“互聯網+”平臺與語文閱讀有效結合,巧妙利用“客文化”的元素,有機協(xié)調線上線下閱讀,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更具靈氣和生命力。
一、利用微博增強閱讀效果
學生可以通過微博閱讀各類作品的評論,觀看相關網絡視頻,從而增強閱讀的效果。
首先,利用微博提高閱讀深度?,F在教師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根據一定的學習目標,探尋一兩個問題。這種模式的閱讀通常流于形式,收效不大,很難實現生本閱讀。在“互聯網+”背景下,微博越來越凸顯出其強大的閱讀功能。微博常常會推薦一些優(yōu)質的視頻素材,教師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微博視頻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就可以把學生從表象思維引向理性思維,構建閱讀的知識網絡。比如,在講解《植樹的牧羊人》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尋找關于該篇文章的相關視頻和圖片。有的學生找到了動畫電影《種樹的牧羊人》,并且將其解讀為“人定勝天與默默奉獻”。有的學生找到了繪本《植樹的男人》,并且閱讀了梅子涵推薦的導語“一個人的種植”。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找出的這些不同體式的文本,讓學生在課堂上仔細觀看,對照課文找出其區(qū)別,由此多元化地去理解小說的主題。比如,有的學生根據三個作品的特點,抓住小說的敘述方式,分別從“牧羊人”“我”的角度解讀出了“善待自然、拯救大地”“歌頌人性,尋找幸福”等主題。
其次,利用微博增加閱讀厚度。微博文章往往具有洞察社會現象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打開閱讀的視角,加深閱讀的厚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巧妙地運用微博文章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發(fā)散,理解更加深刻。比如,在學習《飲酒》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索相關的評論文章,然后提煉出相關的觀點,形成自己的個性見解,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飲酒》。有的學生結合網上的微博文章得出了:陶淵明筆下的歸園是一種順適本性,追求獨立、自由、剛勁生命狀態(tài)的標志。利用微博建立立體學習網絡,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的聯系,尋找文本之間的內在鏈接,有助于學生更冷靜、更辯證地思考文本的深刻內涵。
二、爭當“播客”促進閱讀互動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制作出許多網絡廣播或者類似的網絡聲訊節(jié)目,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教師可以利用播客的這一特點,延展課堂閱讀活動,提升閱讀效度。
首先,利用播報的形式實現多元互動。由于語文課堂學習時間有限,部分學生對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很難做到融會貫通,教師可以利用播報的形式促進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比如,筆者依據學生每天語文課上的學習情況安排一位學生進行“紀實播報”。播報的內容可以是當天課堂上教師講解的內容,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等。由于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理解表達能力不同,其播報也各具特色。不同的播報形式不僅開發(fā)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也展現出了學生獨特的個性特點。比如,圍繞《秋天的懷念》,有的學生以朗讀的形式進行播報,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讓我們走進史鐵生孤寂的內心,看到了其對命運的不屈。有的學生以訪談的方式進行播報,結合文本內容,圍繞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對史鐵生進行人物訪談,讓我們感知到了史鐵生內心的掙扎和對命運的尊重。有的學生以電臺節(jié)目的方式進行播報,將《秋天的懷念》轉化為脫口秀,敘述了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和對母親的深情。長期堅持下來,筆者發(fā)現學生的語文閱讀的興趣有了大幅提升,書面語和口語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學生從“要我閱讀”轉化為“我要閱讀”,真正實現了生本閱讀。
其次,爭做“主播”的策劃者,促進閱讀互動。作為語文課堂延展的播客平臺可以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新陣地。學習時空有限、交流不充分等因素會降低閱讀的效度。教師可以利用博客平臺時間上的延展性、空間上的跳躍性讓學生的閱讀交流更加充分。比如,在學習《關雎》一文時,學生很難體會出詩歌文本表現的意境。筆者引導學生選取詩歌中的意象進行重新構圖,并且配上音樂,將之轉變?yōu)殓R頭的腳本,并且錄制成MTV。教師在搜集上來的作品中挑選優(yōu)秀作品并即時分享到班級群,讓學生從畫面的構圖、語言、節(jié)奏三個方面對MTV進行評價和欣賞。雖然每個學生只是創(chuàng)作了一個MTV,但是在欣賞和點評中,學生充分認識到了《關雎》在意象、手法、語言、節(jié)奏上的特點。課后學生在線上進行交流、探討,這種自由開放的閱讀分享使語文學習的行為變得更加自主。上述方式拉近了學生與作品、作家之間的距離,在師生的互動互助中,學生收獲了閱讀的快樂。
三、用好博客實現讀寫共生
“互聯網+”時代各大網站先后推出了各種表達自我見解、書寫個性的軟件。這些軟件彌補了課上閱讀時空的局限性,使學生個性的見解在短時間、大空間內得到擴散。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把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轉化為文字的欲望,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首先,注重讀寫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升閱讀和寫作的效度。在“互聯網+”背景下實行生本閱讀,教師需要注意讀寫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學生搭建寫作的支架,提升學生讀寫的效率。比如,疫情發(fā)生以來,學生經常會閱讀到一些“網紅文”,教師可以選取與“戰(zhàn)疫”主題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之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寫作情境:(1)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標語,并且據此創(chuàng)作“戰(zhàn)疫”相關的標語;(2)結合新詩和古詩的語言特點,以詩歌的形式為光頭姑娘寫一首散文詩;(3)搜集“戰(zhàn)疫”相關的紀錄片,圍繞“災難”“敬畏”的主題,讓學生寫一份演講稿。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在一定的情境任務中完成寫作更有方向性,也更能抒發(fā)出內心真實的情感,寫出有靈性的文字。
其次,注重即時分享,促進讀寫共生。教師可以通過博客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及時點評。同時可以讓家長參與到學生博客的瀏覽和點評中。比如,家長可以為學生作品獻上鮮花、掌聲等贊揚性的圖標,也可以結合學生的作品抒發(fā)自己的見解。這樣家長、學生、教師之間形成了一張獨特的“學習網”,共同推動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以“客文化”為載體進行生本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力更強,方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交流更充分、評價更多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柳詠梅.E時代里的語文讀寫共生[J].中學語文教學,2017(6).
[3]趙蘭蘭.高中碎片化閱讀現狀及改進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20(1).
[4]夏鵬.互聯網與閱讀教學的整合[J].語文教學通訊,2018(1).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互聯網+”時代生本閱讀中“客文化”融入策略研究》之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D /2016/02/299)】
作者簡介:王慶友(1979—),男,江蘇省灌云縣侍莊中學高級教師,連云港市名師,主研方向為初中閱讀與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