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四益
大夜彌天,夜頗自得,作大言曰:“萬物皆備于我,舍我豈有萬物哉!”是時,一小木柱自燃其身,燦爛放光明。夜為之辟易,退三舍之地,然猶譏木柱曰:“自焚其身,以照百物,爾何愚也!”木柱作答:“碌碌而生,何若烈烈而死。投一光明,破彌天夜幕,吾何憾焉!”夜嘿然無以對。
爾時,萬千木柱,聞是言語,齊發(fā)大心愿,皆自燃其身,放大光明,光射斗牛,遍燭萬物。
(夕夢若林摘自《繪圖新百喻》,湖南文藝出版
文/[澳大利亞]達倫·波克
譯/ 陳榮生
托馬斯·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在你用盡所有的可能性之時,請記住這一點:你還沒有用盡?!?/p>
這是一個多么好的提醒,我們總是有更多的選擇。我們永遠不會完全陷入困境,所以請不要放棄。
請不要扮演受害者,繼續(xù)尋找新的機會。不斷地向你信任的人征求意見,保持多思的心態(tài),因為總有更多的可能性。
你發(fā)揮出自己的長處并茁壯成長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效應(yīng)流。
你明白你有機會對他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時,一些非凡的事情就會發(fā)生。
平庸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躲在人群中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摘自2020年4月2日《羊城晚報》)
文/劉墉
缺乏維生素A的人容易患夜盲癥,平時與一般人無異,一到夜晚走路,就會顛躓不已。
缺乏正義感的人容易患寡德癥,平時與一般人無異,一到義與利抉擇的關(guān)頭,就會見利忘義,損人利己。
(張秋偉摘自《心靈的四季》,漓江出版社)
文/彭懿軒
一個著名作家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fā)一言。
“這家伙態(tài)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xù)前行時,作家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迸笥颜f。
“那么你為什么還是對他那么客氣?”作家問他。
朋友答道:“為什么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林冬梅摘自《別讓看不透人害了你》)
文/黃小平
英國思想家柏林活到97歲才去世。有人總結(jié)他長壽的秘訣,是因為有一顆快樂的心。
一次,記者問柏林,生活中為何他總能保持快樂?柏林說,他的快樂來自他的淺薄。
記者不解,問,為什么“淺薄”就有快樂?柏林解釋說,大海有漣漪嗎?沒有,大海只有洶涌起伏的波濤,只有在那淺淺的池塘、平靜的湖面才有那美麗的漣漪,才有水的快樂和微笑。
(摘自2020年4月11日《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