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茹
(內蒙古赤峰市第二醫(yī)院CT MRI室,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發(fā)于中年齡段人群,且多發(fā)于男性。本疾病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及影響患者及家屬生活質量。所以中年以上人群要加強防范意識,如果有肝區(qū)疼痛或者身體消瘦情況,及時到醫(yī)院檢查,有助于確診,并接受治療。臨床上診斷本疾病的常用方式是進行影像檢查,確診后手術介入術是肝癌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影像檢查方式常見的是CT與MRI[1],采用不用的影像檢查方式,診斷結果也不一致。確診符合率是治療的重要依據。術后利用影像學檢查可以清晰的觀察到術后病灶殘留,并進行對應的治療,有效的減少復發(fā)率。因此,本文以病例隨機對照展開,探討CT與MRI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介入術后病灶殘留及復發(fā)中的應用意義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5月~2018年12月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82例作為對象,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n=41)和觀察組(n=41)。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40~65)歲,平均(50.25±5.53)歲,巨塊型肝癌15例,結節(jié)型肝癌26例;觀察組男19例,女22例,年齡(42~68)歲,平均(53.54±4.31)歲,巨塊型肝癌20例,結節(jié)型肝癌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癌癥類型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臨床診斷標準,均為單發(fā)性腫瘤,均經生化指標、影像檢查確診;(2)均耐受介入術治療,且能嚴格遵循醫(yī)囑完成有關治療工作。(3)病情平穩(wěn),未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消化道出血或病歷資料不全者;(2)近3個月使用其他方法治療或對本研究結果產生影響者;(3)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異常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均實施介入術方法進行治療。患者術后6個月后進行復查:(1)CT檢查:選擇螺旋CT掃描儀,設置電壓為120 kV、120 mAs;層厚為5.0 mm;矩陣設置242×242;以2.5~3.0 ml/s速度注射90ml碘伏醇造影劑;進行平掃,再對動脈期、門脈期進行掃描[2]。(2)MRI檢查。選擇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指導患者仰臥位姿勢,身體放松伸直,拍攝正位和側面,設置掃描參數,層厚設置為5.0 mm,層間距設置為1.0 mm,矩陣設置為256×256,視野設置為37.5 cm;注射扎噴酸胺造影劑,注射速度與CT檢查相同,劑量25 mL,注射后分別在20 s、1 min、5 min完成動脈期、門脈期、延遲期掃描,重點完成冠狀面、橫斷面檢查,掃描結束后讓經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診斷。
以病理組織檢查作為診斷金標準,對比兩組患者CT和MRI檢查對術后病灶殘留病灶殘留檢出率、復發(fā)診斷的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情況。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MRI檢查術后病灶殘留檢出率、復發(fā)診斷的準確率、靈敏度均高于對照組CT檢查(P<0.05),兩組特異度對比無差距(P>0.05)。
原發(fā)性肝癌導致發(fā)病的主要因素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化學致癌物質及環(huán)境因素。臨床表現:肝區(qū)刺痛或脹痛、全身乏力、身體消瘦、食欲不振、腹疼腹脹、還有可能引起消化道疾病、進行性肝大、嚴重者肝癌向肺、顱腦、骨骼、淋巴結等器官轉移。病理組織檢查是肝癌患者中常用的檢查方法,并將其視為診斷“金標準”,但是該檢查方法存在較高的風險性、創(chuàng)傷性,且診斷可重復性較差。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MRI檢查術后病灶殘留檢出率、復發(fā)診斷的準確率、靈敏度均高于對照組CT檢查(P<0.05),兩組特異度對比無差距(P0.05),由此看出,MRI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介入術后病灶殘留及復發(fā)診斷中確診率高于CT檢查,且靈敏度較高,操作簡單,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據。
綜上所述,MRI在診斷原發(fā)性肝癌介入術后病灶殘留及復發(fā)中應用意義重大,提高了診斷準確率且靈敏度較高,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據,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