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霞,商書元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服飾與人類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們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文化心態(tài)等,都積淀于服飾之中。我國民族服飾的數字化建設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對民族服飾的有效保護、開發(fā)和利用,主要包括民族服飾資源的數字化采集和數字化存儲、民族服飾的數字化處理和數字化展示以及數字化傳播與利用。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為數據源,對這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詳細的介紹,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我國民族服飾進行科學管理與開發(fā)、保護與傳承。
2011年,趙晶等[1]提出在數字化民族服飾圖案數據庫的建立過程中,服飾資料的收集有兩種方法:一是使用矢量軟件繪制圖案紋樣,二是通過二維掃描和數碼攝影的方式。2018年,周偉等[2]先依據都柏林元數據(Dublin Core,DC)標準,構建出一套民族服飾的元數據,之后通過資源描述結構/可擴展置標語言(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RDF/XML)的元數據標注和SPARQL(為RDF開發(fā)的一種查詢語言和數據獲取協議)的元數據查詢仿真,完成了一套更具有可操作、可擴展的傳統民族服飾數字化采集規(guī)范。
2019年,譚欣[3]以二維圖像為目標載體,開展了傳統民族服飾數字化采集標準研究:首先,提出傳統民族服飾數字化采集標準(采集環(huán)境、采集參數、光源情況、采集指標);其次,基于數字化采集標準體系,形成服飾文化屬性元數據,并以DC標準為基準,構建適用于傳統民族服飾標注的采集元數據,提出適用于中國傳統民族服飾存儲E-OEM模型(增強半結構化模型);最后實現E-OEM模型擴展。該研究為全國服飾文化資源數字化標準的申請?zhí)峁┝死碚撘罁蛯嶒灁祿M?,康耀龍等[4]對北魏時期的服飾進行了三維重建,所用的軟件有3ds MAX,Photoshop和Unity 3D,科學地實現了北魏服飾的數字化恢復與展示,推進了其傳承和發(fā)展,且其三維服飾模型較為逼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實現用戶與虛擬三維服飾的交互功能。2020年,袁軍[5]以黔南民族服飾為例,介紹了兩項圖案數字化生成技術:一是基于模式組裝語言(Pattern Assembling Language,PAL)的圖案生成技術,該技術基于描述性裝配語言,語法簡單靈活;二是 Java腳本(Java Script,JS)+ Canvans的圖案生成技術,極大地豐富了JS在圖案操作方面的功能,對我國民族服飾中圖案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及傳承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017年,烏云[6]分析了新疆民族服飾圖案的主要特質,探討了民族服飾圖案基元的構建,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完成了創(chuàng)新藝術設計,為進一步跨領域交流提供了基礎支持。同年,張嫚毅[7]的設計并開發(fā)出服飾圖案數據庫管理系統:系統實現借助Java EE技術體系,數據庫服務器采用MySQL,應用服務器使用Apache Tomcat 7.0,My Eclipse8.0作為集成開發(fā)工具,該系統可以完成對服飾圖案信息的瀏覽查詢及刪除更改,是對服飾圖案管理知識的有效擴充。2020年,李武偉等[8]探析土族服飾文化的數字化保護:一是在土族服飾文化元素的基礎上,提出土族服飾文化數據庫建設構想;二是構建土族服飾文化數據庫服務平臺架構流程圖。這個構想為土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決策提供參考,實現我國民族服飾文化數字化保護模式的創(chuàng)新。
2016年,申旭梅[9]對少數民族服飾圖像檢索展開研究:首先,構建一個少數民族服飾圖像數據集;其次,研究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技術,對已存在的常用算法進行代碼實現與集成,實現一個基于MATLAB的實驗系統;最后,使用具有融合顏色直方圖和彩色邊緣方向直方圖特征的少數民族服飾圖像特征提取算法,設計并實現了基于Web的少數民族服飾圖像檢索系統。該系統為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作出了貢獻,但仍有改進之處,需使用新的索引結構和算法,達到快速檢索的目的,使檢索系統頁面可以設計得更美觀、更具人性化。
2017年,王禹君[10]針對少數民族服飾圖像對模糊C均值聚類分割算法進行改進,利用Java與MATLAB混編技術,搭建了少數民族服飾圖像的分割系統。在研究過程中集成的算法,為我國民族服飾元素庫的構建以及民族服飾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技術參考。其中,仍存在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問題:一是系統中只針對民族服飾的色彩信息作出算法改進,應改進至可以同時結合紋理信息和圖像信息進行分割;二是系統的界面設計和功能上比較簡單,需進一步完善其美觀性和多樣性。同時,應增加網頁在線的系統實現形式,便于用戶使用。2020年,雷秦川[11]結合圖像處理和深度學習的相關知識,對少數民族服飾圖像處理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
2013年,高旭[12]設計并構建了彝族服飾數字化展示系統:服飾、人體及場景模型建模使用3ds MAX,交互設計的實現使用Virtools平臺,將彝族服飾文化、三維展示設計和交互系統進行結合,能直觀動態(tài)地展示彝族服飾的設計、文化及獨特魅力,起到發(fā)揚我國民族服飾文化的作用。2015年,佟寧寧[13]借助3D建模技術、Unity 3D漫游技術以及Kinect體感交互技術搭建了滿族女子服飾體感交互展示系統。Kinect交互技術和Unity 3D結合,增強了用戶的情感體驗,提高了系統設計的沉浸性和互動性。通過用戶體驗效果的反饋,得出該系統在趣味性和交互性等方面達到了用戶的滿意度,該系統對于滿族傳統服飾文化內涵的傳播與保護具有現實意義和重要作用,可以對其展開進一步研究:探索如何確保手勢控制與虛擬場景有更準確的貼合度、如何將用戶體驗效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016年,張守用[14]全面探究了我國服飾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設計,并且結合實踐,找到了合適的展示技術與展示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和方法。
2017年,馬芬芬[15]利用CLO 3D構建藏族服裝模型,在Unity 3D中實現了藏族服飾數字化虛擬展示系統。她在服裝三維仿真領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以20套CLO 3D服裝模型為研究對象,根據專家意見和服裝設計學知識將25項評價指標縮小到12項,服裝模型與其實物的圖像對比測評采用面談和問卷的方式,分析數據得到10項服裝數字化領域的模型仿真效果評價指標,但結論只能適用于CLO 3D制作的服裝模型,而且需增加樣本量,探索其他實驗方法,比如選擇接觸過服裝實物的用戶作為調查對象,使實驗結果更加真實、科學。2018年,李檸[16]結合數字化技術,對唐代襦裙服飾進行了數字化的展示,其中使用的數字化技術包括網頁交互設計技術、H5技術、全息投影和幻影成像技術,很好地傳遞出唐襦裙的藝術與文化價值。
2015年,謝萌[17]提出了針對黑龍江省漁獵民族服飾的數字化數據庫的建立以及數字化傳播策略方案,為漁獵少數民族服飾的數字化建設進程提供了理論依據。2019年,韋冬艷等[18]對瑤族服飾的數字化傳播進行研究,從瑤族服飾的圖案構成、色彩搭配等方面著手,通過提取瑤族服飾多樣的元素、獨特的造型、艷麗的色彩,挖掘圖案和色彩中所蘊含的深義,有助于其傳播和設計利用。
信息時代背景下,上述研究對我國民族服飾數字化保護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并思考如何推進其建設進程(圖1)。
我國民族服飾數據信息的數字化是民族服飾數字化建設的基石和重點,通過分析總結相關研究成果,發(fā)現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統一的民族服飾資源數字化采集標準尚未確立;服飾資源數字化采集進展緩慢,不同地區(qū)同一民族的服飾資源沒有很好地融合;尚未建立完善的民族服飾資源數字庫管理系統等。
圖1 我國民族服飾數字化保護分析與思考
我國民族服飾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一是為了提升服飾數據信息采集的效率,需投入資金提高打印機、掃描儀及計算機相關設備的質量,同時做好加密、水印等工作,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性;二是加大對服飾數據庫建設、軟件開發(fā)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工作的資金投入,做好網站的建設與維護。
我國民族服飾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隨著虛擬現實技術、三維掃描技術等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系統化的建設會逐漸完善。未來,側重點有兩點:一是在我國民族服飾的數字化展示中,探究、設計并實現智能化的互動、體驗功能;二是與社會科學、心理學等學科融合,分析用戶群眾的心理需求層面,注重民族服飾深度文化內涵的智能傳播發(fā)展,為大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在對我國民族服飾進行數字化保護的同時,不斷將我國“衣食住行”中的“衣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