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巖
(吉林省吉林市江灣創(chuàng)傷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隨著消化系統(tǒng)疾病越來越高的發(fā)病率,在對該病的臨床治療中,消化內鏡的治療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對患者的治療期間,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護理中,無縫隙對接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中也越來越廣泛[1]。本次研究主要對該護理模式在急性消化內鏡中的護理效果進行探析,現(xiàn)將報道呈下。
隨機選擇本院在2015年6月~2018年6月的這段時期給予急性消化內鏡治療的88名患者,抽簽組成A組(n=44)和B組(n=44)。A組男病患23名,女病患21名;病患最小年齡20歲,最大70歲,平均(50.13±11.27)歲。B組男病患20名,女病患24名;病患最小年齡21歲,最大72歲,平均(50.77±10.8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差異微小P>0.05,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A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主要為對患者的各項常規(guī)生命體征指標進行相關檢測,常規(guī)用藥指導以及日常需要注意的各個事項等等。
B組患者進行無縫對接護理,主要為:①手術前期護理:護理人員應該對每個患者的實際身體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針對存在消極情緒的患者,給予適當的心理疏通,以確?;颊咧委煏r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向其介紹一下基本的疾病治療知識。②手術過程期間護理:患者上手術臺之后,護理人員應該輔助患者采取一個正確的姿勢體位,術中密切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指標,針對異常指標,及時告知治療醫(yī)師進行相關處理,同時確保整個手術期間為無菌操作,防止患者發(fā)生感染。③手術后期護理:術后護理人員將患者護送回病房之后,需要安排其進行臥床休息,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一個針對性的飲食以及活動指導方案,同時可以適當給予一些抗生素配合治療,以預防術后感染。
對AB兩組患者護理期間產生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詳細觀察記錄。
數據分析采用SPSS l7.0軟件處理,組間正態(tài)分布數據資料用(±s)表示,比較行t檢驗,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用(%)表示,比較行x2檢驗,如果P<0.05,那么則說明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切口發(fā)生感染情況的患者有3名,切口存在疼痛感的患者有2名,發(fā)生便秘情況的患者有2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909%。B組:只有1名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73%(x2=4.950,P=0.026)。
由于人們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患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數量也在與日增多,加上內鏡治療的不斷發(fā)展,在消化道疾病的臨床治療當中,消化內鏡的臨床應用率也在不斷提高[1]。但是消化道內鏡屬于有創(chuàng)治療,由于患者的疾病知識認知水平有限,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因此對患者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大意義[2]。
而在此次研究當中,針對B組患者實施了當下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即無縫對接護理模式[3]。其護理理念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給予術前術中術后無縫對接護理,確?;颊咴谡麄€治療過程中,有一個完整連續(xù)的護理服務。而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了,實施無縫對接護理措施的B組患者,治療期間僅有一名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73%,而實施普通常規(guī)護理措施的A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切口發(fā)生感染情況的患者有3名,切口存在疼痛感的患者有2名,發(fā)生便秘情況的患者有2名,共計7名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情況,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909%,A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高于B組患者(P<0.05),這也提示我們,無縫對接護理措施在消化道內鏡治療護理當中,對各種不良反應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效果[4]。
綜上所述,在接受急性消化道內鏡治療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安排應用無縫隙對接護理措施對患者治療期間的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具有更好的降低作用,有利于提高臨床護理效率,可在臨床護理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