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小芳 陳艷(邵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隨著人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同時,人的精神層次也在得以豐富,這種精神層次更多的是一種信念、信仰或者是文化,只有人民的物質與精神層次達到有效統(tǒng)一,才會造就和美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其保護也更加受到重視[1]。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是充分發(fā)揮文化資源,實現經濟和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各族人民長期的社會實踐與社會生產給我們帶來了寶貴的財富,它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精神之源,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人民對于祖先的記憶和對于歷史延續(xù)的主要保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全球性的事業(yè),也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非常濃厚的文化價值,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的軟實力[2]。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速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背景下,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項目的開展或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都積極響應了時代的號召,突出了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我國作為文化大國和非遺大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所存在的問題也較多,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單一與固化、遺產種類與數量也較多、中央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財政保護也存在失衡。如何完善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問題也顯得尤為關鍵。
無論是作為有著本土特色的中醫(yī)藥文化(龍山藥王醫(yī)藥文化)還是藍染(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在受到法律保護與推崇的時候必然會受到人民的重視與敬畏,通過規(guī)范化的程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措施,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通過一些工藝品展示或者通過文化傳媒進行廣而告之,使消費者或者大眾能夠知道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哪些需要被傳承與被保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社會的職責,在此過程中,文化部門需肩負起職責,調動各方面因素并吸納鼓勵多方參與??蓪⒎俏镔|文化遺產通過工藝品推入市場,為大眾所熟知,使文化融于人民日常生活,如刺繡、藍染、中醫(yī)藥文化等。
資金、經費是一切項目或者文化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對從事民間藝術的老人和對傳承人的培養(yǎng)給予一定的資助,這類資助可以來源于相關財政部門的支持,也可以來源于社會人士的資助,但需做到專項專用,為文化傳承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并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xù)傳承,不斷增強傳承人的品牌傳承意識,提高傳承能力。
作為高校教師,借助學校這個資源平臺對非遺文化進行推廣,高校是傳播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重要場所,是熏陶學生們文化涵養(yǎng)的關鍵媒介,非遺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年輕血液的融入,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該將教育教學資源與弘揚非遺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通過相關專業(yè)、公共課程、講座或者選修課程進行文化傳播,還可以成立非遺社團、通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調動學生對于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泱泱華夏有著經久不衰的歷史文明,中華民族的繁衍呈現出一副生生不息的景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都有著其自身的特色,經過歲月洗禮而得以慢慢沉淀,這類獨具特色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認可和生存的標志,是先輩們的智慧結晶,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也是聯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需要進行理論研究也需要進行實踐研究,它是文化創(chuàng)新與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需要,是歷史認識的需要,是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提出,到現在不少非遺文化的涌現,都展現出各民族各地域的獨特魅力,大力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培育民族精神、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促進文明建設、加強文化交流等方面都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