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慧,袁喜麗
(烏拉特中旗農牧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300)
據調查,烏拉特中旗耕地總面積為139.42萬畝,鹽堿耕地面積為66.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7.55%;輕度鹽堿地面積為38.3萬畝,中度鹽堿地面積為20萬畝,重度鹽堿地面積為8萬畝,分別占鹽堿地面積的57.77%、30.17%及12.07%。烏拉特中旗鹽堿化撂荒地共2.18萬畝。
在66.3萬畝鹽堿化耕地改良過程中,以施用磷石膏脫硫石膏改堿排鹽、摻沙降容、增施有機肥苗、種植耐鹽作物、施用鹽堿地改良劑等“五位一體”綜合改良技術措施為鹽堿地改良主要措施。同時,對不同程度的鹽堿化耕地實施“暗管排鹽”“上膜下秸”等工程措施進行改良。在灌溉和排水配套的基礎上,針對鹽堿化耕地類型和程度的不同,相應確定不同的技術路徑。
改良輕度鹽堿化耕地38.3萬畝,全部采用“五位一體”綜合改良技術,即施用脫硫石膏改堿排鹽,摻沙降容,增施有機肥農家肥,種植耐鹽作物,施用鹽堿改良劑。
改良20萬畝中度鹽堿化耕地,針對不同區(qū)域、不同地形,分別以三項技術進行改良?!拔逦灰惑w”技術:秋季大田作物收獲后,采用“上膜下秸”“ 暗管排鹽”技術,改良區(qū)域施用脫硫石膏1 t/667m2,均勻撒施在地塊表面,及時深翻澆水,春播種前施用適量土壤改良劑,選擇耐鹽作物?!吧夏は陆铡弊棼}技術:將40~50 cm的土層使用大型機械挖出,分層堆放,將向日葵秸稈切割成10 cm左右,鋪設于挖好的土坑中,鋪設厚度約10 cm左右,土壤原狀回填?!鞍倒芘披}”技術:根據地下水位及鹽堿程度不同,確定合理的埋管深度和水平間距,沿排水方向布置一定間距、平行的、互相聯(lián)系的地下排水鹽管網系統(tǒng)。
針對8萬畝重度鹽堿化耕地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的特點,同時應用“暗管排鹽”技術和“五位一體”相結合進行綜合改良。根據鹽堿化程度的不同,施用的脫硫石膏、有機肥和砂子的量都有所不同。
烏拉特中旗鹽堿化耕地土壤普遍存在肥力水平低、出苗難,長勢弱,產量低、效益差問題,是導致農牧民經濟收入低和貧困的主要因素。結合鹽堿地改良,大力發(fā)展特色高效農作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提高農業(yè)效益,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實現(xiàn)農牧產業(yè)良性循環(huán),有利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