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健康管理科,江蘇 徐州 221400)
當前,由于人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糖尿病患者最為突出的癥狀就是血糖相對較高,屬于慢性疾病。在當前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中,糖尿病往往無法完全治愈,只能通過一些常規(guī)的藥物與治理手段,達到血糖控制的目的[1]。近年來,個性化健康教育逐步被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個性化健康教育,可以將患者自身的情況與治療相結合,加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基于此,本文用相關數據,分析了個性化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具體影響。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本院就診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隨機分組法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20例。觀察組中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12例,年齡范圍為24~78歲,平均年齡(60.4±7.3)歲,病程為0.5~14年,平均病程(6.3±1.9)年;對照組中女性患者9例,男性患者11例,年齡范圍為25~78歲,平均年齡(60.2±7.2)歲,病程為0.6~13年,平均病程(6.5±1.8)年。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護理方式,比如,定期的健康講座、健康教育資料發(fā)放;
觀察組采用的是個性化健康教育,主要包含:(1)健康檔案的建立,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隨時掌握患者的具體病情,以及患者的訴求、相關的血糖指標等,進而制定相應的個性化健康教育方案與策略。(2)強化對患者運動、飲食、用藥情況的了解,優(yōu)化與調整健康教育方案。(3)應用電話、網絡通信方式,掌握患者個性化健康教育方案的執(zhí)行情況,獲得健康教育對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2]。
通過Toobert行為量表來評估患者的自我感覺管理行為,其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患者的用藥、飲食、運動與血糖監(jiān)測行為,若所獲得的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佳。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據,計數、計量資料行x2/t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用藥、飲食、運動與血糖監(jiān)測行為評分分別為(6.4±0.2)、(20.4±0.8)、(12.3±0.8)、(7.3±0.6),對照組患者的對應評分分別為(4.3±0.3)、(15.2±0.4)、(8.3±0.6)、(5.7±0.3)。兩組對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作為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在目前臨床治療中,由于尚不存在特效藥,往往只能通過日常的治療與護理來進行血糖的控制[3]。因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與恢復過程中,患者必須要積極遵循醫(yī)囑,配合日常的治療。
根據有關研究顯示,個性化健康教育能夠加強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將個性化健康教育應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夠使醫(yī)生、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更為充分的溝通,在詳細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制定健康教育方案,使得健康教育更具針對性,保障各個糖尿病患者都能夠從自身的實際情況著手,積極配合治療,使得運動、飲食與治療方案都能發(fā)揮應用的作用,保障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由此次研究結果證實,使用個性化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使用傳統(tǒng)護理方案的對照組(P<0.05)。
綜上可知,對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個性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