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舟,伍大華*,謝 樂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208;2.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410006)
耳石癥又稱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是一種因頭位運動變化誘發(fā)的陣發(fā)性外周性眩暈,持續(xù)時間常不超過一分鐘[1]。其多發(fā)于50~60 歲女性,存在22.79%~28.89%的復發(fā)率,年齡越大發(fā)病率越高[2-3]。部分患者可伴嚴重的惡心嘔吐,或存在長時間的漂浮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正常工作,且隨年齡增長患者跌仆、摔傷的風險隨之上升[4-6]。
伍大華教授為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腦病研究中心主任,醫(y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為湖南省第二批名老中醫(yī)學術繼承人,先后師從國醫(yī)大師劉祖貽及程丑夫、周慎等名中醫(yī),從事臨床、科研、教學30 年。伍大華教授善取現(xiàn)代醫(yī)學及中醫(yī)學之長,對于耳石癥性眩暈病,提出應分階段治療,常運用其自擬方平眩定暈湯并結合SRM-IV 前庭診療系統(tǒng)(SRM-IV 系統(tǒng))治療此病,每有佳效。 筆者有幸跟診學習,現(xiàn)將其辨治的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介紹如下。
在古代醫(yī)書尚未見耳石癥這一病名,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伍大華教授將其歸于“眩暈病”范疇。 “眩暈”一病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風致眩之論。 《圣濟總錄·風頭?!份d:“風邪鼓于上,腦轉而目系急,使真氣不能上達,故虛則眩而心悶”,指出肝風上襲頭目,邪擾清竅故致頭眩胸悶。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認為痰飲阻滯清陽導致眩暈,并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創(chuàng)澤瀉湯、苓桂術甘湯、腎氣丸等溫陽化飲之方劑治之[7]。 可見風邪及痰邪是導致眩暈發(fā)作的重要病理因素,伍大華教授認為在此病的急性期兩者常相兼致病,肝風夾痰上犯,清竅失養(yǎng),是眩暈發(fā)作的重要病機。 正如《醫(yī)碥·眩暈》中記載:“痰涎隨風火上壅,濁陰干于清陽也,故頭風眩暈者多痰涎。 ”風性主動,故此病發(fā)時病者較多表現(xiàn)為頭目眩暈。 痰阻清陽,濁陰不降,故常伴惡心嘔吐、胸悶等癥狀,體位改變病性加重是因風痰之邪易于流動之故。
耳石癥的病位在耳,《丹溪摘玄·卷十八》云:“夫耳者,腎之聽候。腎者,精之所藏。腎氣實則精氣上通,聞五音而志矣”。 腎開竅于耳,腎是耳石癥的病根所在。 伍大華教授認為,腎虛為眩暈之本其證有三:一則腎主骨生髓,如《醫(yī)經精義·中卷》曰:“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 伍大華教授認為耳石為骨之余,由腎精生髓而化生,腎虛則失之充養(yǎng)固護,脫于耳竅發(fā)為眩暈;再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有言:“腦為髓海,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灌注于腦”。腎元虛損,不能生髓充腦,清竅失養(yǎng),可直接導致眩暈發(fā)作;三則“腎主水”,龐安常在《醫(yī)貫·先天要論》中云:“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而不散則痰生焉”。 腎虛則水液代謝失司,水聚而為痰。 清代醫(yī)家林佩琴在《類證治裁·眩暈論治》中言:“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 高年腎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至目昏耳鳴,震眩不定?!备文I同源,腎虛則肝木失水之涵養(yǎng)而內風內動,夾痰上犯,清竅為風痰所擾亦可發(fā)為眩暈[8]。
耳石癥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有半規(guī)管結石癥和嵴帽結石癥兩種學說,這兩種學說認為其發(fā)病與耳石的掉落和不正常沉積有關[4]。 復位治療可通過外力使患者頭位定向的變化,讓脫落的耳石從半規(guī)管回到橢圓囊[9-10]。 但傳統(tǒng)的手法復位限于醫(yī)師的自身經驗,且部分患者無法耐受,SRM-IV 系統(tǒng)是最新結診療一體的設備,較傳統(tǒng)手法復位更易操作,且研究報道SRM-IV 系統(tǒng)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4]。在發(fā)病的急性期,病情急變,治宜速驅病邪,眩暈復位治療較之更為便捷有效。故對于處于耳石癥發(fā)作期的患者,伍大華教授常推薦SRM-IV 系統(tǒng)的自動復位治療,而對于復位后的殘余癥狀如頭暈昏沉或行走不穩(wěn)等,則予以中藥鞏固治療。
經復位治療后的部分患者陣發(fā)性的位置性頭眩明顯減輕,SRM-IV 系統(tǒng)檢查眼震陰性,但仍有持續(xù)性頭昏蒙不清、行走不穩(wěn)等主觀癥狀,部分則反復發(fā)作,需多次復位治療[11]。 伍大華教授認為其病機以腎元虛損為主,兼有未盡的風痰,屬本虛標實之證,治宜補腎培元固骨為主。清代陳念祖在《醫(yī)學從眾錄·眩暈》云:“乙癸同源,治腎即所以治肝,治肝即所以熄風,熄風即所以降火,降火即所以治痰?!蹦I之陰陽和調則精氣充盈,能收攝諸水,肝陰得腎精的濡養(yǎng)則虛風得息,風痰自然就祛除了,補腎培元為之關鍵[12]。 此外,國醫(yī)大師劉祖貽有“腦髓陽生陰長”理論,認為腎中的陽氣鼓蕩作用促進清陽充盈腦髓,在腎精生髓的過程中腎陽的蒸騰十分關鍵[13]。故伍大華教授認為此病用藥應以平和為基,酌情使用溫腎藥物,以防全方過于陰柔,從而使陰陽和調,達到平補腎元的功效。
平眩定暈湯是伍大華教授基于以上病機特點,據(jù)多年臨床經驗在《醫(yī)學心悟·眩暈》中的半夏白術天麻湯基礎上加入補腎培元固骨的藥物加減化裁而來,以奏平補腎元、息風化痰之功。 方中骨碎補、補骨脂固骨生髓,微微生火,鼓腎氣,取“少火生氣”之義,陽氣無陰則不化,《本草從新·卷三草部》言熟地有“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之功,故用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固腎精益元神,于陰中求陽,使陰陽生化不竭,上藥共用補腎中之陽氣以化痰水,滋腎陰以清虛風;法半夏、天麻平肝息風化痰,茯苓、白術淡滲脾濕,使補而不滯,陳皮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再佐葛根、丹參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神曲、山楂固護胃氣,助運藥食。 諸藥合用消補結合,固本為主,兼之治標。 隨癥加減:胃脘不適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血壓高者加蒺藜、石決明平肝潛陽;口苦者加黃連清心熱;夜寐差者加百合、夜交藤、酸棗仁除煩安神。
《景岳全書·飲食門》云:“且凡欲治病,必須先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痹诩膊≈委熯^程中,胃氣充實則藥食運化正常,藥效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胃氣虛弱則藥食壅滯,反可致病情加重。 故治百病皆以固護胃氣為要,伍大華教授在治療時常配伍山楂、神曲或雞內金等藥物以固護胃氣,助行藥力。
眩暈反復發(fā)作,病久生瘀。一方面因腎藏精,精氣是滋養(yǎng)臟腑以維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質,腎虛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生化失源,因虛致瘀;另一方面腎為水臟,虛則不能納氣歸元,水液失于固攝,積聚成痰,痰與瘀血同類互生,痰濁阻滯血脈必導致瘀血內生[14]。 故在治療久病患者時,伍大華教授常配伍丹參、葛根等活血通經活絡之藥物[15]。
王某,女,51 歲,2019 年7 月17 日初診。主訴:眩暈反復發(fā)作2 月。 患者近2 月來眩暈反復發(fā)作,逐漸加重,發(fā)作時感天旋地轉,曾在當?shù)蒯t(yī)院神經內科就診,經眩暈變位試驗診斷為耳石癥,予眩暈復位治療后頭暈仍反復發(fā)作。 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現(xiàn)服降壓藥治療?,F(xiàn)患者頭目眩暈,體位改變時加重,伴惡心嘔吐,平素腰膝酸軟,納食一般,大便、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滑。血壓138/85 mmHg。 查眩暈變位試驗陽性,提示眩暈發(fā)作期。中醫(yī)診斷:眩暈(腎虛風痰上擾證),西醫(yī)診斷:耳石癥。 予以SRM-IV 系統(tǒng)復位治療。
2019 年7 月23 日二診:經眩暈復位治療后患者訴位置性眩暈減輕,偶有胸悶、腳踩棉花、行走不穩(wěn)感,納食一般,胃脘不適,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沉細滑。 血壓140/85 mmHg。 治以補腎固骨,息風化痰。予以平眩定暈湯加減:熟地黃10 g,枸杞10 g,骨碎補10 g,補骨脂10 g,法半夏10 g,天麻5 g,白術10 g,陳皮10 g,茯苓10 g,葛根30 g,丹參30 g,蒺藜15 g,海螵蛸15 g,瓦楞子10 g,神曲10 g,雞內金10 g。7 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2019 年7 月30 日三診:服上方后患者訴頭暈及行走不穩(wěn)感基本緩解,時有腦鳴,兩目干澀,納食可,大便正常,夜尿較多,睡眠一般,口苦,舌質暗,苔薄,脈沉細。 血壓125/80 mmHg。 續(xù)予上方,去蒺藜、海螵蛸、瓦楞子,加密蒙花10 g,益智仁10 g,蔓荊子10 g。7 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后電話隨訪患者頭暈未再發(fā)作,余癥狀基本緩解,日測血壓穩(wěn)定。
按:本案患者女性,年過五十,處于更年期,眩暈變位試驗陽性是耳石癥的典型案例。其眩暈發(fā)作時覺物眩天搖,緣于風痰上擾蒙蔽清陽所致;胸悶惡心、苔膩脈滑是痰飲阻滯的表現(xiàn)。故急治其標,先予以SRM-IV 系統(tǒng)眩暈復位治療。 經復位治療后其標雖緩,但其腎虛之本未復,加之有未盡的風痰,故二診時仍有殘余頭暈及胸悶等癥狀。 陳修園在《醫(yī)學從眾錄·眩暈》中云:“河間諸公,一于清火驅風豁痰,猶未知風火痰之所由作也。然欲榮其上,必灌其根,如正元散及六味丸、八味丸,皆峻補腎中水火之妙劑?!笨梢娫谙履I之精氣滿盈,才能養(yǎng)肝陰平息內風,運化虛痰,平眩之本重在補腎培元。故二診予平眩定暈湯為主方,治以補腎培元、固骨生髓為主,兼以息風化痰。如熟地黃、枸杞子補腎之陰,滋水涵木,使肝木得養(yǎng),內風得息;骨碎補、補骨脂等溫腎助陽之藥,推動陽氣宣發(fā),以化虛痰,腎陽蒸騰還可助腦髓充養(yǎng)。 此以補為通,腎元得補則風痰之證自減。 并加入法半夏、天麻等藥使息風化痰之力倍增。 三診患者頭目眩暈已大有好轉,胃脘不適好轉,血壓恢復正常,故去蒺藜、海螵蛸、瓦楞子,腦鳴、腰酸膝軟、雙目干澀、夜尿多是腎虛的典型表現(xiàn),故加入密蒙花、蔓荊子滋腎明目,益智仁溫腎固精縮尿。
耳石癥性眩暈病病機復雜,其發(fā)作期和緩解期的病機不盡相同。 急性期風痰之邪亢盛,單一的中藥治療尚不能速達病灶,SRM-IV 系統(tǒng)的復位治療雖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治療手段,但對于殘余癥狀及反復發(fā)作的患者作用有限?!端貑枴ぶ琳嬉笳摗份d:“病有盛衰,治有緩急。”因此,伍大華教授提出辨治耳石癥當先審查病情急緩、證候虛實,治療時應有先后主次。 急性期耳石癥可首選SRM-IV 系統(tǒng)的復位治療,對于復位后殘余癥狀及反復發(fā)作的緩解期則治以補腎固骨為主,兼以息風化痰,以平眩定暈湯為主方。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有不同側重,靈活加減,如此才可使臨床療效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