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太平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校 廖姚堯
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出的教學理念一直以來都在教育界有著較高的地位,“生活即教育”是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中的重要一點。這一教育理念指出,自人類社會存在以來,生活與教育就息息相關。這一教育理念強調,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該以生活為中心,而不是傳統教育模式下的以書本為中心。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因內容基礎,有條件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也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從課外生活到課堂知識緊密聯系的感性思維,小學數學這門學科更應是如此。為此,本文根據自身數年實際教學工作經歷,探討了計算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和教學策略。
不管是從思維特征還是性格特征來看,小學生都具有該年齡階段的獨特性。小學生比較喜歡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新的知識,如果學生沒有辦法對一件事情提起興趣,那么很難將自身的注意力投入進去,更不會愿意主動去學習。因此,教師開展教學的第一步應該是采取多種教學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使得整個課堂都過于枯燥,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很難提起興趣,導致部分學生開始討厭學習數學。尤其是在計算教學當中,枯燥的計算方法、公式等抽象化的數學表達讓不少學生覺得計算遠離生活,很難自覺形成感性認識,從而加大了接受知識的難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對類似的計算題目都能正確理解甚至復述,但對計算方法卻不能走心入腦,不能“舉一反三”。教師若是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或場景中獲得感性認識,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在數學計算教學當中,除了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數學計算教學的學習興趣外,對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實踐運用能力同樣大有裨益。數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數理知識充斥在實際生活中,教師若是使計算教學生活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教學開始之初,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計算的興趣,讓學生從“為學而學”轉變?yōu)椤跋雽W而學”。首先,教師應該針對各年級特點建立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學習模式。教師在設計數學學習模式時,應該盡量使這一學習模式生活化。比如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本中,有不少純理論的數學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往往會陷入死記硬背公式定理的認識當中,忽略公式定理背后的生活邏輯和應用技巧。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應該將這些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相結合,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可以透過日常生活學習數學理論知識,理解數學理論知識的生活邏輯和實際應用。這要求教師在建立生活化的學習模式時,應該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生的興趣點有所把握。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就這一課的學習建立一個充滿生活化的學習模式,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融入課堂教學當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這一運算,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個這樣的數學問題:“在一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開展了一次跳繩比賽,男生和女生各派3 個代表出賽,計算每位同學在一分鐘內跳繩的次數。最終,男生共跳了210 個,女生共跳了240 個,那么平均下來每一位男生跳了多少個,女生跳了多少個呢?”教師如此設計,將“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課當中需要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都蘊含在內,跳繩是每一位學生在體育課上都經歷過的一項運動,不少學生對跳繩是感興趣的。對此,學生在接觸自己熟悉的事物時往往是興趣較高的,愿意去解決當中所存在的數學問題。在這種數學計算學習模式之下,教師將原本比較難理解的數學計算知識融入其中,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于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
中高段年級的學生雖然思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總體來看,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依舊偏弱,面對一些簡單的數學計算問題可以很容易解決,但面對一些比較復雜的數學計算問題時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這也常常導致學生不愿意學習數學計算。為此,數學教師在計算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元素相結合,對計算原型進行還原,使原本看上去復雜的數學計算問題簡明化,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對于學生而言,“三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當中提到的十進制數學知識比較難懂。不少學生在“對位”“進位”的過程中會出現問題,使得最終所得到的計算結果存在錯誤。對此,數學教師便可以將生活元素與這一課當中所存在的數學問題相結合,以此來為學生還原計算原型。比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六一兒童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學校為了慶祝節(jié)日,想要在六月一日當天舉辦一次活動,參與活動的對象為本校所有師生。在布置場地的時候,經專業(yè)人員測量,我們需要布置一塊長135 米、寬12 米的場地,那么請問學校所準備好的場地面積有多大?”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錯誤。而教師將這種抽象機械的“對位”“進位”結合生活元素,以此來向學生提出問題,在這種充滿生活元素的數學問題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此進行分析,發(fā)現這一個問題結合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而便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出示的計算題大多是脫離生活實際的,出題的目的是應用某個計算公式,題目本身并無更多冗余信息。學生在學習這類應用題的時候,實際上還是在重復記憶公式,容易導致學生思維疲勞,教師的教學效率也不容易提高。建構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當中,人獲得知識的過程事實上也是人在適應經驗世界的過程,人是通過感覺和所獲得的經驗去學習的。據此,課本上的一些計算題題型大多都比較過時,也不貼合當今時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巧妙引入生活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
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的教學當中,為了能夠對計算題形式進行外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學校的操場或室內體育館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收集相關數據資料。在收集完相關數據資料之后,教師再讓學生一起對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相關的分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教師將學生帶領到體育館之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卷尺,讓學生對體育館正中央的長方形跑道進行測量與計算,以此來測算長方形跑道的面積。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作業(yè)當中,有不少應用題的題型都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不緊密,為此,如果教師不對課本上的練習題型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編,那么學生在課后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便無法主動自學,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也難以得到提高。因此,在布置作業(yè)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返回學生生活實際,對課本當中存在的計算題題型進行改編,以此來激發(fā)學生進行課下自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例如,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一課的作業(yè)當中有這樣一道計算題:“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 種,野生動物298 種,請問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這一道計算題對于現在的小學而言,是有些不太切合實際的,在這種題型之下,學生基本不會愿意去自主學習并解決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對這一計算題進行改編和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動畫片《熊出沒》來進行改編:“有一天,熊大、熊二熱情地邀請了森林里的朋友參加自己的生日宴會,在宴會上,為了滿足所有小動物的需求,熊大、熊二做了445 個奶油蛋糕和298 份水果沙拉,那么請問熊大、熊二一共準備了多少東西?”這樣的計算題采用了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素材,學生在解決這道題目的時候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愿意自主討論和解決問題,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加入生活化情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教師要與時俱進,使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數學計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看到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時能夠自然想到有關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