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楊林妹
(1.昆明理工大學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2.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昆明)
冠心病即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是目前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心臟病,近年來,該疾病的臨床發(fā)病率隨著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且患病人群逐漸年輕化[1]。中青年大多認為自身的身體狀況良好,未重視良好飲食習慣的養(yǎng)成,日常飲食中過多攝入動物脂肪與膽固醇,導致脂代謝異常、脂代謝紊亂的情況出現(xiàn),提升冠心病發(fā)生的風險。中青年冠心病的發(fā)生可能同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之間有密切關聯(lián),為此需要加強此類患者健康宣教的力度,提升患者的認知水平,幫助其養(yǎng)成健康行為[2]。本文主要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應用King 達標互動理論的價值,具體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于本院治療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中擇取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病例選取時間: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采用數(shù)字隨機分組法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60 例/組。對照組:根據(jù)患者的性別,男性、女性例數(shù)分別為38 例、22 例;平均(45.39±2.72)歲;病程平均值(2.08±0.14)年。觀察組:依據(jù)患者的性別,男性42 例,女性18 例;平均(45.43±2.69)歲;病程平均值(2.15±0.22)年。兩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資料數(shù)據(jù)相比較,P>0.05。
入選標準: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男性年齡在15-60 歲,女性年齡在15-55 歲;與WHO 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重大惡性疾病的患者;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存在精神病史或意識障礙的患者;半年內失訪的患者。
所有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健康教育,即護理人員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為患者開展口頭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普及基本、常識性健康知識。觀察組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應用King達標互動理論,詳細內容見下:(1)評估,護理人員同患者展開積極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同時查閱患者的病歷,掌握其病史與心理狀態(tài)的同時,了解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真心地與患者交流,且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患者的感受,以保證獲取資料的真實性。發(fā)現(xiàn)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錯誤認識,即認為自身身體狀況不同于中老年人,無需重視病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不遵醫(yī)囑用藥、飲食不合理以及作息時間不合理的情況。(2)診斷,即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分享彼此的評估結果,診斷內容必須為護患均認可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自護能力低下,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護理人員針對此類患者,實施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與理解,為其開展專業(yè)、個性化的健康指導,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提升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度。(3)執(zhí)行,結合患者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對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等制定健康宣教計劃,完善健康教育內容。針對理解能力較差、對疾病缺乏認識的患者,可同其展開面對面宣教,向患者灌輸正確的生活飲食習慣,同時告知其遵醫(yī)囑用藥、合理飲食、合理鍛煉對病情控制的重要性;針對理解能力良好且對疾病有一定認識的患者,可組織其參加健康講座,鼓勵患者向醫(yī)護人員提問。幫助患者改善其日常不良生活習慣,重點介紹疾病發(fā)病的原因、控制措施以及發(fā)病相關高危因素消除措施等。在患者住院期間,指導其戒除不良習慣,例如熬夜、吸煙、不良飲食等,結合患者的病情、日常習慣等制定運動鍛煉方案與飲食方案,并且給予相應的指導,以逐漸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為——采用健康行為量表進行評估,涉及52 個項目,包含人際關系、營養(yǎng)、運動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內容,各項分值均為1-4分,以分值越高代表越占據(jù)優(yōu)勢。
(2)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向患者發(fā)放疾病相關知識測試問卷的方式進行評估,涉及冠心病相關知識、自我保健知識等內容,答案為知道(2 分)、部分知道(1 分)、不知道(0 分),滿分一百,以得分越高表示越占據(jù)優(yōu)勢。
本次研究中兩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相關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代表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間比較采用t 檢驗。用P<0.05 代表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表1 數(shù)據(jù),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相比較,其健康行為評分以及相關知識掌握評分均明顯較高,P<0.05。
表1 對比兩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行為和相關知識掌握情況(n=60,分)
冠心病是目前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心臟病之一,中老年人為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臨床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的趨勢,且患病人群逐漸年輕化[3]。中青年的生活節(jié)奏較快、生活壓力與工作壓力較大,且主觀上無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對健康的生活方法未充分重視,提升冠心病發(fā)生的風險。由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無法充分認識及重視疾病,為此臨床醫(yī)護人員應當積極為患者創(chuàng)造條件,為其開展科學合理的健康宣教工作,以促進病情的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4]。
King 達標互動理論即為通過護理人員評估患者的感知,同患者展開有效的溝通與互動等,確定患者需要獲得幫助的相關問題[5];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決策,針對問題制定目標和計劃,并且依據(jù)計劃實施相關護理工作,以促進患者機體康復。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應用King 達標互動理論,有利于促進護患間的交流,護理人員不僅可以明確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且患者可以向護理人員準確的表達自身的需求。臨床相關研究指出[6],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接受合理的健康宣教干預以后,其遵醫(yī)行為明顯改善,且自護能力明顯提升,對疾病癥狀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升均有積極作用[7]。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健康行為評分以及相關知識掌握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表明,將King 達標互動理論應用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動當中,有利于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提升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識度。究其原因,可能由于King 達標互動理論重視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且護患間可以建立共同的目標,通過正確的感知,護理人員可給予患者專業(yè)的指導,護患協(xié)作開展宣教與學習工作,以糾正患者對疾病存在的錯誤認識,同時提升對相關知識的認識水平,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解除不良習慣,提升病情控制效果,改善疾病預后。
總而言之,King 達標互動理論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具有理想的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于今后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