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第三實驗小學 林 晨
從目前我國小學生整體學業(yè)現(xiàn)狀分析,在欠發(fā)達地區(qū)普遍還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在各種課業(yè)中,從家長到教師普遍更加重視文化課,在設備方面對藝術課的投入相對較少,條件差成為一些地區(qū)制約學生學習藝術課的主要障礙,由此造成很多地區(qū)的小學生隨著年級的上升,音樂基礎依舊十分薄弱。另外,重視藝術教育的地區(qū)相對較少,也難以形成示范作用。在此種情況下,教師想要完成音樂教學目標,因為沒有學生的全力配合,顯得十分困難。此外,在我國小學的傳統(tǒng)教學中,音樂作為一門有著專門知識的課程,與德育普遍是分離的,很多教師不知如何將德育穿插進音樂教學中去。比如遇到《種太陽》這樣類型的曲目,教師可以分析并融入德育,教導學生積極對待生活,但像《我是小小音樂家》這樣的歌曲,教師就不確定如何將德育加入其中,才能不顯得僵硬與突兀。
音樂作為小學階段應當被予以重視的一門學科,教師應當具備良好的教學水平并樹立責任感,在學生學習音樂的每一個階段做好引導工作。讓德育滲透教學,能夠有效陶冶學生情操,幫助正在成長和探索世界的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榜樣力量,提升整體教學水平。將德育帶到音樂中,將抽象的音樂思維具象化,能使學生把具象的德育帶入音樂中,更能使學生與音樂產(chǎn)生互動,使之與音樂共鳴,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心理上的成長。同時,將孩子從小就接觸的德育與音樂融合,能使學生加深對德育行為的理解和對音樂的理解,對于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雖然新課改已經(jīng)深入小學教學,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校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依然運用以往應試教育的方法。現(xiàn)階段,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許多音樂教師覺得學生的考試成績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學生以后發(fā)展的指標,導致教師忽視德育。甚至有的學校的音樂課會被語文和數(shù)學等學科替代,這樣也就無法進行音樂教學,更不要說開展德育工作。這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音樂教學以及德育的效果。
現(xiàn)階段,在小學教學中,音樂教學工作雖然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在教學的時候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音樂教師還是沒有意識到在教學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而且還有一部分音樂教師還在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再加上很多音樂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比較差,這樣也就導致教師無法順利地開展音樂教學工作,也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F(xiàn)階段,很多小學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音樂教師都是先帶領學生唱歌,等唱完歌之后就開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或者是音樂教師播放一些音樂讓學生聽,教師根本不會對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這樣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這樣的音樂教學方法,無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且也無法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因此,音樂教師一定要重視提升自己的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德育合理地融入教學工作,從而使音樂教學更高效。
音樂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和基礎內(nèi)容就是對音樂家進行了解,只有了解了音樂家的生平,對音樂家的音樂進行品鑒與欣賞時,才能感受作者寄托在音樂中的情感,體會音樂帶給人的沖擊力,不知不覺間使學生的情操得到洗禮,學生的審美也會得到提升。比如在對《小步舞曲》進行鑒賞時,應當從作者的時代背景出發(fā),講述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逸事,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音樂曲目的好奇心,使學生理解幸福生活的美好和來之不易,加強學生對和平的熱愛,使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得到提高。此外,除了對世界名曲的鑒賞外,還應當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在音樂課堂中,應當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使其了解我國各個民族的音樂風格和特點,繼而加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對民族特色的了解,感受生活的趣味與真善美。比如,在對《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進行學習時,應當從蒙古族民族歷史、文化背景、習俗出發(fā),在此基礎上了解音樂本身,體會蒙古族人民質(zhì)樸自然的情感,結(jié)合紀錄片等感受蒙古族人民生活情貌,分析其中民樂組成。這種方式能使學生體會民樂的優(yōu)美和傳統(tǒng)音樂的美麗,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情懷,樹立中國夢。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其中包含著各式各樣的情感和不同的思想。小學生對世界的觀察能力與鑒賞能力不比成人,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音樂作者表達的情感進行具體的解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作者的情懷,形成正確的鑒賞能力。教師在歌唱教學時,應當把握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對音樂的有限鑒賞能力與模仿能力,將心理作為教學的主要方面,在對教材中提供的音樂進行學習與跟唱時,將其內(nèi)容與背景進行具體的把握,用更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展現(xiàn)作品的藝術與表達內(nèi)容,讓學生對其產(chǎn)生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加入德育就更加容易被學生吸收。比如在對《每人伸出一只手》或《讓世界充滿愛》進行教學時,教學目標是每個學生應當熟練掌握并演唱,教師應當從該曲目的演奏方式、創(chuàng)作背景、和平安定的生活對于人類的意義等角度出發(fā)進行基礎講解,使學生明白此歌曲的情感表達與深意。同時,也可以將我國為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做的努力講給學生聽,使學生了解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感悟和平生活的美好,在演唱時體會歌曲的內(nèi)涵,手拉手感受來自同伴的溫暖。同時還可向?qū)W生展現(xiàn)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在提升學生德育水平的基礎上,加強其對祖國的自豪感和對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感。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背景下,許多學生習慣了一味接受來自教師的灌輸,自我反思能力和思維發(fā)散能力較低。音樂作為比較受小學生歡迎的一門學科,應當擔負起活躍學生思維與開闊思維的責任。在具體授課時,也可以以此為基礎融入德育,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比如教師在教學《漁舟唱晚》這首歌曲時,可以在試聽結(jié)束后問一問學生是否聽過《漁舟唱晚》這首歌,第一次聽是什么時候,知不知道這首歌名字的出處?;诖耍梢韵?qū)W生講述“漁舟唱晚”來源于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可向?qū)W生深入介紹其主樂器古箏,以及講述此曲在中國古箏藝術史上有著如何劃時代的意義,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古箏曲目,感受其創(chuàng)作背景,使學生體會晚霞下漁人載歌而歸的美好畫面和古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與學生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愛護環(huán)境。
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德育,不僅應當分模塊將德育滲透其中,而且應當在課堂全過程融入德育,使學生全程感受德育。作為教師,應當在前期備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科學自然地將二者進行融合。在上課時,應當在一開始就使學生感受德育的重要性,比如在學生進入音樂教室時即要求他們向老師問好和鞠躬,對老師保持起碼的尊重;不能站沒站相、坐沒坐相,要站穩(wěn)站直、坐穩(wěn)坐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就要從各個方面著手。上課時,應當告訴學生要注意上課紀律,特別是音樂課堂中,時常放聽音樂或講述故事,應當告訴學生要懂禮貌,在老師說話時認真聽講。最后,應當對每個學生進行鼓勵教育,樹立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自信心和好感,鼓勵他們張開嘴、唱出聲。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那么音樂教師就要開展生活化的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德育知識。例如,在教學《搖籃曲》的時候,音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母愛的內(nèi)容,可以使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有關母親哄孩子睡覺的音樂視頻,這些內(nèi)容都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從而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受母愛。音樂教師需要讓學生想一想自己母親在生活中都為自己做過什么,這樣學生也就會想到母親為自己做早飯、洗衣服、買玩具等。音樂教師要讓學生以此進行討論,從而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通過將音樂融入生活,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音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提升音樂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
綜上所述,音樂是一門深受小學生喜愛的課程,如果將德育滲透其中,經(jīng)過教師的潛移默化,相比于照本宣科與僵硬化灌輸,一定更容易使學生接受。音樂教師應當利用好教學資源,不僅要將音樂課打造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課程,也要在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國家培養(yǎng)更加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