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 徐世中
中國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戲曲與詩歌、散文、小說更是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文學樣式。在高校中,實行高效的古代戲曲教學將有利于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本文將從高校戲曲教學現(xiàn)狀、“翻轉課堂”在戲曲教學中運用的價值及其教學探索與實踐這三方面進行展開研究,力求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型戲曲教學方式。
戲曲教學有助于中國古代戲曲的傳承。早在唐代唐玄宗時期,政府便設有專門的歌舞藝術教學機構——教坊,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由官方負責進行歌舞類教學與演出的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古代戲曲的教育目的非常明確,即通過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演員,讓其熟練掌握基本功并形成自由的戲曲程式來塑造人物形象,進而通過商業(yè)演出以獲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戲曲教學的目的發(fā)生了很大程度的轉變,戲曲演員除進行商業(yè)演出之外,還承擔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但是,無論戲曲教學的目的如何發(fā)生演變,古代戲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載體,作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中的瑰寶,高校都應該積極開設戲曲教學課程,讓學生加強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從而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審美視野。
盡管古代戲曲對于提升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然而我國高校的古代戲曲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盡管說戲曲藝術進入高校課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但現(xiàn)實情況是不少高校的古代戲曲教學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大部分學生對于我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知識的了解不多,加之部分高校又把古代戲曲教學當作其他藝術課程中的一部分,導致古代戲曲教學在高校的地位普遍較低,其發(fā)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古代,我國戲曲藝術自產(chǎn)生以后就廣受群眾喜愛,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將其作為日常娛樂的重要方式,聽戲、看戲、論戲是人們?nèi)粘I钪械臒狳c。直到晚清民國時期,古代戲曲依然在社會各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戲曲舞臺上相繼出現(xiàn)了梅蘭芳、程硯秋等深受群眾喜愛的京劇大師。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古代戲曲藝術也開始由封閉的形態(tài)向著多元化發(fā)展。然而很多年輕人更熱衷于流行音樂與外來音樂,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不夠重視,因此,中國古代戲曲的觀眾正在逐漸減少。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古代戲曲教學尚沒有形成科學統(tǒng)一的體系。因此,部分高校的教師在進行古代戲曲內(nèi)容的授課時,有時顯得力不從心,而學生在接受非常專業(yè)化的戲曲藝術知識時,效果不佳,影響學生進一步學習古代戲曲的興趣。實際上,中國古代戲曲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加之學生又對戲曲藝術課程的教學存在錯誤的理解,因此,高校的古代戲曲藝術教學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除了中央戲曲學院等少數(shù)專業(yè)高校外,我國大部分高校都對中國戲曲的教育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其原因有二,一是多數(shù)高校的教學重點都放在了戲曲文化理論的闡釋與學術研究方面;二是在傳統(tǒng)藝術教育體系中,西方音樂、美術和舞蹈占據(jù)著高校藝術教育的主導地位。同時,古代戲曲教學的實施非常需要學校的財力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這是由古代戲曲藝術的特點所決定的。當前高校學生普遍對流行音樂較為喜愛,而古代戲曲藝術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缺乏學校財力支持和政府政策支持的情況下,高校古代戲曲的教學就會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進而影響到古代戲曲的教學效果。基于以上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高校的古代戲曲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都必須有所改變。
“翻轉”一詞在辭書中的解釋是:使圍著或好像圍著一個軸旋轉。詳細釋義為:翻來轉去、翻過來、推翻、徹底改變?!胺D課堂”又稱“顛倒課堂”,即指重新調(diào)整學生課堂內(nèi)外的學習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胺D課堂”更好地確定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能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地點以及學習的內(nèi)容。學生有了更多的與他人討論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習形式較之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師仍然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但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教師大量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學生的學習也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胺D課堂”能使教師更好地踐行因材施教,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錄制或分享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是一種預先由教師開發(fā)出相關課程內(nèi)容的教學視頻,學生在家或課外觀看相關視頻,然后再回到課堂中師生面對面進行分享,交流學習成果與心得,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為目的教學形態(tài)。“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在戲曲教學中具有如下價值。
我國戲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口傳心授”,這是由戲曲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根據(jù)沈勇在《論戲曲教學中的“口傳心授”》一文中的說法,“口傳心授”這一藝術傳承方式,如果從戲曲教學的實踐層面來看,可以從三個方面的來理解,一是通過授藝者的言傳身教,學藝者對其進行直接的模仿,從而達到熟練和掌握戲曲“四功五法”、劇目的層次;二是授藝者通過口頭言語方式向學藝者傳授自己的一些學習技藝的心得,審美感悟等藝術表演心法,以達到學藝者內(nèi)心領會并外化演示的效果;三是心受,強調(diào)學藝者對授藝者所授藝術表演心法等的接受和感悟。而在戲曲教學的“翻轉課堂”中,原來以口傳心授這一方式進行講授的一部分教學的內(nèi)容,可以由相關的教師錄制成視頻,再由教師把它和網(wǎng)上能夠找到的一些有名的戲曲片段組合成學生課外學習的資料,讓學生自由安排時間自主學習。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可以將課堂上一些需要學生觀察和模仿的時間放在課外,教師就能在原來相同的課時內(nèi)對更多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教導,以及對姿勢或是動作、唱詞等方面進行糾正。而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展示占據(jù)了課堂的一部分時間,而學生對于教師動作的模仿學習又占據(jù)一定的時間,導致一節(jié)課上教師對于學生進行指導的時間是少之又少的。再者,這一做法也更加符合學習者的學習規(guī)律。學生對于新事物的模仿,要花費很多時間在觀察上,若要講究細節(jié)的話,花費的時間更多。而這在課堂上是不被允許的,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觀察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觀察到又能準確地外化出來的知識會更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當下戲曲教學的問題。戲曲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念白、動作、唱歌、打鼓敲鑼等都有一定的形式。而這些要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nèi)學完、學好,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翻轉課堂”上,這種情況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教師的展示進行模仿,還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不受時間限制地多次觀看,而這也要求教師在錄制和制作視頻的時候要注重動作的精確性。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要,對教學模仿視頻進行重復觀察和模仿,遇到難度高的動作多次反復查看,對自己的動作進行打磨和修改,從而提高自己技藝的準確度。學生遇到不解的問題或困難就可以上平臺和同學討論或是向教師請教,這也降低了教師教學和學生課堂學習的難度。
“翻轉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這個特征是“翻轉課堂”的獨特性也是優(yōu)勢所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對于戲曲教學來說尤為重要。教師的教授固然重要,然而沒有“心受”的過程,一切都是枉然。正如沈勇所說:“如果一個學生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演員,他的責任不是進行技巧方面的表演,而是要學會運用各種技巧去塑造舞臺中的人物,并讓特定的技巧成為表現(xiàn)特定角色心靈的途徑。也就是學生‘心受’的問題?!币虼耍瑢W生要把教師所傳授的各種藝術牢記于心,運用自如,這也是高校教師在戲曲教學中強調(diào)的要“用心感悟”的問題。
傳統(tǒng)的戲曲課堂更多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在課堂上起著主導作用。戲曲本身具有獨特的魅力,然而畢竟與當前的時代相距甚遠,也和當下的文化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使得從沒接受過戲曲教育的學生對于戲曲的熱情和好奇心低迷,加之高深而復雜的戲曲文化也讓他們覺得難以靠近,在學習上產(chǎn)生畏難心理。在這樣的教學背景和學生學情下,教師主導的戲曲教學課堂只會收效甚微,達不到預期效果。而“翻轉課堂”提倡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在課外學習產(chǎn)生的疑問或是困惑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相互切磋,帶動學生共同參與互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對提高,打破了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相比之前學生被動地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講解和演示,這樣的學習會更加高效。此外,學生還可以根據(jù)自己課前的學習情況向教師請教。在原來的教學中,學生只能在有限時間的課堂上,盡量記下教師在課堂上所展示的,并當場模仿,談不上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而在“翻轉課堂”上,學生更多的是基于自己課下的多次模仿和學習,產(chǎn)生自己的疑問。這些疑問無疑是更深層次的問題,更有側重點和針對性,使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解決學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的學習層次提高,這樣相對應的一對一指導就會變得更加有效率和效果。
眾所周知,如今從事戲曲教學的人才稀缺,這也導致了在戲曲教學上,各個地區(qū)、各個學校的師資是有差距的,參差不齊?!胺D課堂”將更多課堂的動作演示和心得分享等放在課外的學習,這樣一些師資缺乏的學校的教師可以為學生挑選適合學生的網(wǎng)絡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受到優(yōu)秀和正規(guī)的戲曲教育。
“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極大提高了古代戲曲的教學效果,它能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僅講解古代戲曲常識、古代戲劇的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成就等,這與戲曲作品真正的教育意義相差甚遠?!胺D課堂”的教學模式,符合古代戲曲教學實踐,可以讓戲曲教學更富有戲劇性。高校教師可以依據(jù)教學目標,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師生一起探討、研究古代戲曲知識,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為了提高“翻轉課堂”在古代戲曲教學中的應用效率,可以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探索與實踐。
微課是一種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精心設計的情境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shù)字化課程。
在“翻轉課堂”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在上課前要提前觀看相關的教學視頻,而這種教學視頻就是這里所說的微課資源。合理的微課資源能夠很好地支持“翻轉課堂”的進行,因此在進行微課的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合理。微課的設計一般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碎片化
微課視頻一定要長短適合,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過長的微課視頻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每一個單獨的微課視頻都要突出重點和難點。
2.層次性
在制作微課視頻的時候,一定要從學生現(xiàn)有的古代戲曲知識基礎出發(fā),針對學生知識的盲點進行設計。而且在微課的教學設計上一定要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不能一下子就展示過多的知識。高校教師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入手,逐漸消除戲曲與大學生之間的文化隔膜。例如,可以先從一些與戲曲有關的電影入手進行介紹。當學生對戲劇有了一定的興趣和了解時,教學視頻的內(nèi)容可以適當增加難度。
3.整體性
微課視頻既要相對獨立,又要和教師即將在課堂講授的內(nèi)容有內(nèi)在關聯(lián)。就古代戲曲的教學來說,古代戲曲發(fā)展演變歷史、作家的生平以及劇本相關的介紹都可設置為微課視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微課視頻中增加名家戲曲視頻片段讓學生提前進行觀賞。在正式上課時,教師便可直接和學生分析某一戲曲的舞臺效果、文本的藝術特征等。如此一來,學生在上課時就不會陷入迷茫的狀態(tài),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在正式的面授課堂之前,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對所要學習的戲曲內(nèi)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接下來的面授課堂中,對教師的要求就變得更高了,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充分了解學生情況
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已經(jīng)通過微課視頻學習了一定的戲曲知識。那么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視頻中的知識點,學生對視頻的內(nèi)容有哪些疑惑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疑惑不解的地方進行講解,這正是“翻轉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即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此,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微課視頻結束的時候設置一些相關的小問題,從中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班上的學習委員來收集同學的問題,從而了解學生所疑惑不解的知識點。
2.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
教師在進行面授課的時候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否則就難以吸引已掌握一定戲曲知識的學生的注意力,也難以達到“翻轉課堂”所應有的效果。
(1)探究性教學法
傳統(tǒng)的高校戲曲教學方法多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戲劇文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F(xiàn)在應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以自主學習為中心、以舞臺展現(xiàn)為中心,構建一套集審美性體驗、自主性探究、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于一體的戲曲課堂教學模式。
從本質(zhì)上講,古代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是由演員扮演劇本中角色進行表演,以演出劇本所規(guī)定的故事。相對于人們的其他活動而言,古代戲曲是一種表演藝術;相對于文學、繪畫等藝術,古代戲曲又是一種有說白、有歌舞的表演性藝術;相對于舞蹈、音樂等表演性藝術而言,古代戲曲是一種扮演各種角色的表演藝術。因此,角色性、表演性和藝術性即是中國古代戲曲的本質(zhì)屬性。
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古代戲曲相關內(nèi)容的時候,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教學,還要注意舞臺方面的教學。而舞臺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且增加學生對古代戲曲的認識與喜愛。鄭劭榮認為:“戲曲教學有三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即賞、析、演?!薄百p”是教學的第一步,即指導學生觀看戲劇的現(xiàn)場表演或者演出錄像,或者細讀劇本,欣賞戲曲服飾、臉譜等。然后是“析”,即讓學生分析戲曲的藝術結構、流派風格、表演技巧、審美特征等,品其高下,分出優(yōu)劣。最后是“演”,引導學生參與舞臺體驗,進行模仿表演。
(2)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用親身經(jīng)歷去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nèi)容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戲曲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參觀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劇場,讓學生親身感受戲曲。除了對戲曲進行賞析和演出以外,教師還可以教學生制作戲曲頭飾、臉譜、衣服、道具等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戲曲知識,并增加對古代戲曲的感性認識。
3.布置個性化的作業(yè)
第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建立與古代戲曲相關的微信公眾號、網(wǎng)頁、博客等。學生在制作這些多媒體的視頻或網(wǎng)頁的時候,就會對古代戲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此同時,這些公眾號、網(wǎng)頁和視頻也能起到向社會推廣古代戲曲的作用。第二,與當?shù)靥厣嘟Y合,讓學生到各地進行相關的實踐調(diào)研。通過讓學生走進“真”的戲場,感受真實的戲曲,增加學生的戲曲意識。讓學生在各地的實踐調(diào)研中了解當今古代戲曲的發(fā)展狀況,從而增強學生的傳承意識。第三,讓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戲曲進行學習演唱。如此一來,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戲曲的興趣,又能培養(yǎng)一批中國古代戲曲的傳承者。
綜上所述,當前高校的古代戲曲教學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在提倡“萬眾創(chuàng)新”的今天,古代戲曲的教學也應有其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而“翻轉課堂”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運用將有利于古代戲曲教學沖破原有的藩籬,走出一條生機勃勃的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