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珺,張彩云
(甘肅省瓜州縣農業(yè)科技服務中心,甘肅瓜州736100)
羊肚菌是世界公認的著名珍稀食藥兼用菌,世界知名度高,營養(yǎng)價值非常豐富。羊肚菌又稱蜂窩蘑、羊雀菌、羊肚蘑等,是羊肚菌屬真菌的統(tǒng)稱,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1]。羊肚菌子實體呈圓錐形,菌帽表面由不規(guī)則網狀棱紋分割形成凹坑,呈蜂窩狀,因其外觀形似羊的網胃而得名。
瓜州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境內地域遼闊,土層深厚,地勢平坦,有宜農、宜林耕地4 萬hm2,水利資源豐富,光熱充沛,氣候適宜,年平均日照時數3260 h,年平均氣溫8.8℃,海拔1050~1300 m,晝夜溫差大,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干旱少雨,且多風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干燥少雪。目前,各地正在大力推廣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需要探索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羊肚菌栽培方法。羊肚菌栽培較適合秋種春收,經過生產實踐證明,在瓜州縣溫室大棚栽培羊肚菌需要掌握好時間,適時進行播種,發(fā)展溫室大棚栽培模式是最符合當地的種植方式。但是在種植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如菌種制作、栽培管理等。為了讓廣大農民了解羊肚菌,掌握其栽培技術,通過多年生產實踐和在當地栽培表現,總結出溫室大棚種植羊肚菌的關鍵技術及生產注意事項,為人工栽培羊肚菌提供技術支撐。
羊肚菌適合在陰涼、潮濕的環(huán)境下生長,瓜州縣光照強、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人工栽培羊肚菌必須借助一定的設施條件才能種植,羊肚菌菌絲生長階段需要散射光進行適當照射;避免陽光直射影響菌絲正常生長,子實體原基形成時需要適當光照進行刺激。
羊肚菌是低溫型菌,菌絲體最適溫度20~25℃,低于5℃生長速度緩慢,高于35℃時菌絲稀疏且容易死亡。子實體形成最佳溫度15~20℃,氣溫高于20℃時不易形成原基,因此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調控溫度[2]。
羊肚菌菌絲生長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一般約60%~65%,土壤含水量一般控制在20%~25%,土壤含水量過低,子實體不容易發(fā)生,形成的子實體也容易死亡;當含水量過高時,導致菌絲體缺氧容易死亡,空氣濕度一般為80%~90%。
羊肚菌屬好氣型菌,子實體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氧氣,因此在栽培過程中要合理進行通風換氣[3]。
在設施蔬菜生長良好的溫室大棚均可栽培羊肚菌。但選擇土質疏松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pH 值在6.5~7.5 的溫室大棚進行栽培最佳。對于沙質土壤,要求含沙量不宜過高,否則土壤保水保肥性差,會影響菌絲正常生長,不利于羊肚菌的出菇管理。
瓜州縣栽培品種主要為六妹羊肚菌,六妹羊肚菌適應性強,比較適宜在瓜州縣溫室大棚中種植。六妹羊肚菌子囊果高4.0~10.5 cm,菌蓋長2.5~7.5 cm,最寬處2.0~5.0 cm,圓錐形至寬圓錐形;豎直方向上有12~20 條脊,脊成熟時子囊果顏色呈棕灰色至近黑色;凹坑成熟逐漸變?yōu)樽鼗疑?、橄欖色或棕黃色。
播種羊肚菌的時間為每年10月初至11月中旬,出菇時間為第二年2月中旬。但在實際生產中要因地制宜,一般最高溫度下降到20℃時開始播種,播種時溫度不能低于10℃。當地溫在15℃左右時,開始出菇管理。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疏松、有機質含量高、不易板結的溫室大棚進行種植,整地時除去雜草及其他廢棄物,撒施生石灰225 kg/hm2進行消毒。
播種前土壤含水量在50%左右為宜,用手捏土壤能成團,自然落地能散開的程度,播種量一般2250~3000 kg/hm2菌種為宜。若栽培時間比較合適,土壤肥沃,可減少菌種用量至1500 kg/hm2。播種時把菌種輕輕捏碎成細小顆粒,放入消毒后的容器內備用,菌種不能放在強光下照射。播種將羊肚菌菌種均勻地撒播在畦面上,覆土厚度1~3 cm,確保70%~80%的菌種被土覆蓋,播種完畢要架設遮陽網調節(jié)溫室大棚光照強度,且要及時進行保溫、保濕,溫室溫度保持在10~20℃,濕度應保持在60%~75%,早、晚適當進行光照和通風。發(fā)菌正常表現:播種3~5 d 后土壤表面出現白色菌絲,10~15 d 左右土壤表面出現白色分生孢子粉,土壤表面無其他雜菌污染。
及時放置營養(yǎng)袋,一般在播種后5~20 d,菌絲長滿廂面,形成大量菌霜時進行,12 cm×24 cm 的營養(yǎng)袋(裝料約400 g)需放24000 袋/hm2。營養(yǎng)袋縱向的一面劃破,使劃破的一側朝下水平放置在長滿菌絲的地面上,之后根據土壤墑情,調節(jié)溫度、濕度、水分、光照等條件,羊肚菌菌絲在偏黑暗環(huán)境條件下發(fā)菌速度快,且菌絲濃密、健壯,強光會抑制菌絲正常生長,因此多采用黑色遮陽網或者使用遮陽簾進行遮陽處理。
羊肚菌栽培管理主要有營養(yǎng)期管理和生殖期管理。營養(yǎng)期管理即前期發(fā)菌期管理,生殖期管理即出菇期管理。
播種后要采取適當保溫保濕措施,溫室大棚室內溫度保持在8~18℃,濕度應保持在60%~75%,早、晚適當進行光照和通風。
營養(yǎng)袋內長滿菌絲,土壤溫度在5~15℃,濕度80%~90%,出菇期要注意觀察,如果有原基出現,可以適當增加濕度、光照和通風等措施刺激出菇。
羊肚菌采收應遵循“采大留小”的原則,羊肚菌的子囊果不再增大,脊與凹坑棱廓分明,有香味,肉質肥厚時為最佳采收期。采收過早產量低,采收過晚影響品質,價格低。采摘前1~2 d 停止?jié)菜?,以方便采收,同時也能提高菇的品質。采摘時,用鋒利的小刀在羊肚菌的左右兩側呈45°斜向地面切割,或者手捏菌柄輕輕搖動,同時把羊肚菌菌柄上的泥土削掉,保持菇的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