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亞雄
作為一名新教師,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惑:怎樣才能盡快適應崗位,走出一片新天地?我的回答是:教師成長在課堂,有效的專業(yè)成長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直接相關。
給你講一段我當年的經(jīng)歷吧。作為一名“文轉(zhuǎn)理”的新入職教師,面對講臺下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心中不免有些慌張。讀師范時學過的理論到了此刻變得蒼白,我甚至無法弄清一課時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更談不上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
怎么辦?我選擇了模仿。
每次備課,我都會將手頭僅有的備課手冊翻看一遍又一遍,接著去圖書館找相關的資料,當找到一篇感覺不錯的教學設計,我就開始模仿。沒有錄音,沒有錄像,我對著鏡子一遍遍試講。成功執(zhí)教的那一刻,我告訴自己:加油,你可以更好!
和大家分享我的這段經(jīng)歷,其實是想說:新手教師,剛開始不妨“拿來主義”。當然,還要思考的是:拿什么?怎樣拿?
新入職的你,缺少經(jīng)驗,課堂調(diào)控能力不強,獨立設計課的能力不足,課堂教學智慧欠缺。更重要的是,面對純真的兒童,我們知道“試錯”的代價太大了,得想辦法盡可能降低試錯成本。對“百度”上搜索來的教案、課件等,要學會選擇和甄別;要更多從優(yōu)秀報刊上尋找名師、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設計,如此眼界才能開闊。盡可能找到相應的教學視頻,一招一式、舉手投足盡收眼底,這種感性直觀的學習很重要。
找到多份好的教案或視頻后,千萬不要以為萬事大吉了,不能做低級的搬運工,生搬硬套的課堂只會讓你失望,甚至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接著我們要做的是篩選,將不適合自己教學風格或無法駕馭的環(huán)節(jié)舍棄,找到適合自己同時也適合本班學生的設計。同一教學內(nèi)容不同教學設計中的好點子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再進行適當?shù)母木?。什么意思呢?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一定有他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你看語文名師孫雙金激情似火、于永正童心未泯,數(shù)學名師華應龍智慧幽默、張齊華詩意深刻,倘若你都學,那必定是“四不像”,東施效顰適得其反。不斷地甄別中,我們將進入的是模仿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提煉其精華,也就是不僅仿其形,更要模其神,心領才能神會。這將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悟”的過程。
對了,這時的備課一定要寫詳案,如劇本一般,細到你要說的每一句話,要完成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每一種反應,乃至對應每種反應你的理答,等等。在此基礎上,化繁為簡,提煉出一份簡案,包括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板書等內(nèi)容,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心中有課。
接下去你就可以對著鏡子試講,自己滿意之后再找一間空教室,邀請幾個同事,請他們當學生來模擬上課?!皩W生”要盡量像學生,盡可能暴露學生內(nèi)心的可能想法。此時,原先的設計才能變“活”。當你將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都經(jīng)歷一遍,面對真正的課堂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應對從容。膽量大了,教態(tài)自然了,對教材的理解深了,教學的實際能力也就會提升。
可是,作為新教師,我們最容易出現(xiàn)這樣一種心理狀況,那就是過分緊張、局促不安,甚至恐懼驚慌,對嗎?我當年就是這樣,這種心理反應讓我的課堂語速明顯加快了。怎么辦呢?我的經(jīng)驗就是:在正式進入課堂前,還要學習如何駕馭課堂,盡可能準確、詳細掌握班級的情況,準備好各種應對策略。當一切準備妥當,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樹立成功的信心,同時保持清醒頭腦,就會進入相對好的狀態(tài)。
我特別建議每個新入職教師都要爭取多上公開課,且最好不要重復。若是語文教師,可以嘗試閱讀課、作文課,寫人的、記事的;數(shù)學教師則可以嘗試“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綜合實踐”等領域的不同內(nèi)容,可以是新授課,也可以是練習課、復習課。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疵麕熃虒W設計,觀大家視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實踐,一次次模仿中你會得到鍛煉和提升。
任何一節(jié)好課的誕生必定經(jīng)歷一輪又一輪的反復打磨。新入職教師要成就一節(jié)好課更應如此。正是這種“教你千遍也不厭倦”的執(zhí)著和韌性,才能成就專業(yè)成長的華麗綻放。
作為新教師,第一輪磨課要做的就是關注自我,聽聽自己的課。關于這個話題,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作《年輕老師不妨聽聽自己的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重點關注的是教師本人的原經(jīng)驗、原行為?,F(xiàn)代媒體手段多樣方便,手機就能實現(xiàn)錄音錄像功能。上課前,將錄像功能打開。課后,根據(jù)需要隨時反省。
聽什么呢?聽原先設計的達成率,那些預先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是否實現(xiàn)了;聽課堂中學生的反應,和預想的有多大的吻合度;聽課堂的語言,有沒有平常沒留意的口頭禪,有沒有奇怪的語氣語調(diào),甚至是自己都沒覺察的口誤;等等。我有一個徒弟用這樣的方式聽完后嚇出一身冷汗,她說:“師父,我一點都沒想到,同一句話我重復了那么多遍!自己聽了耳朵都起老繭,孩子聽了該有多不喜歡啊!”是的,這樣的聽課行為若能堅持下去,你就能有效“化錯”,從而實現(xiàn)一種專業(yè)成長的自覺。
第二輪磨課,可以邀約同伴進入課堂。聽課者關注的角度不相同,觀察分析的視角也就呈現(xiàn)多樣性。研討時,教者可先回顧反思,再由聽課者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大家共同學習,可討論、可爭辯,最終達成一致。
前段時間,我校一位新入職教師執(zhí)教《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進位加)》這一課題。研討階段,教師們提出以下幾點想法:一是教學設計缺乏童趣,不符合低段兒童的年齡特征;二是課堂中教師引導過多,學生參與度不夠,自主性不足。最終給出的建議為:1.針對第一個問題,設計一個兒童喜愛的情境,整節(jié)課一個情境串到底,情境與情境之間的銜接要自然,代入感要強。2.設計小組活動和同桌合作項目,學生能說的教師堅決不替代,學生通過同伴互助能夠解決的教師務必給予機會??梢蕴釂枺骸八陌l(fā)言誰聽明白了?”“他講得特別精彩,誰會重復?”“誰能給他提醒?”等等。重構后的課堂上,學生和喜愛的學校人工智能人物形象“童小點”一起游戲、操作、思考,他們大膽去表達,耐心去傾聽,最終收獲了知識,收獲了快樂。
第三輪磨課,關注的重點是細節(jié),包括語言、教態(tài)、理答、氣氛的調(diào)控、時間的分配等,于細微之處提升課堂智慧。新教師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心里只想著事先的教學流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沒法準確回應,教態(tài)相對僵硬,語速相對較快,常常在不該停留的地方花費大量時間,不能靈活機智處理生成問題等。面對如此情形,執(zhí)教者要思考如何從學生的視角去完成預先的教學設計,這是一種積極的對話和思考的狀態(tài),對每一個參與者來說都將是一種提高。下課后最好第一時間就組織研討,因為這時的反饋最為有效,如有時間也可以邊看視頻邊提出建設性建議。
當然,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進行“四磨”“五磨”,直至最終精彩亮相??傊?,一課多磨不是簡單的重復,每一磨都有特定的目標和任務,這樣的過程很是“磨人”,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經(jīng)歷和體驗,我們才能真正審視備課的立意,才能從教師立場走向?qū)W生立場,從關注教材的知識序列轉(zhuǎn)向關注學生的認知序列。這樣的視角轉(zhuǎn)變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這樣的“磨礪”讓我想起一句詩:“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親身參與、體驗和經(jīng)歷過,才會有所感悟,才會反復思辨,最終完成自我矯正和建構,從而有效“化錯”,收獲成長的喜悅。
這里的“摩”指的是“揣摩、研究、品味”,研究教學內(nèi)容的本質(zhì)和精髓,品味名師大家的思想與風格。要不斷研究、思考,如好的匠人一樣,將課堂做到極致并不斷突破,最終上出屬于自己的課,形成自己的個人教學風格。
一次“磨課”結束之時,恰恰是最好的自我反省和提升之時,也是破繭成蝶的關鍵之時,萬不可放松和懈怠。可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研讀課標,吃透教材,熟悉所有和本課有關聯(lián)的材料,在此基礎上慢慢產(chǎn)生獨特的體驗、深刻的理解,將名師大家的設計內(nèi)化于心。
有哲人說:站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哪里走。設計中的每一個技巧、環(huán)節(jié),每一種方法、策略,每一句提問、理答等,不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的任務,更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不斷反思教學中的得與失,反思育人方式的恰當與否等,我們才能做到“心中有生”。
以課前談話為例,目的主要是拉近師生距離,營造好的課堂氛圍。那么,能否做到談話內(nèi)容和接下去的課堂教學有所關聯(lián)呢?
一位數(shù)學教師借班打磨《認識乘法》一課,第一次是請學生介紹自己,不夠自然,氣氛也沒達到想要的效果。第二次是用一張彩色圓形紙片引入,問學生想到了什么,形象具體的教具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千姿百態(tài)的答案呈現(xiàn)后,教師說:“小朋友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讓我們帶上這種感覺進入今天的課堂!”第三次的設計除了圓形紙片,添加了圓環(huán)形的紙片,課堂上數(shù)“幾個幾相加”恰好用到了,小小圓環(huán)紙片對于學生建立初步的乘法模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此創(chuàng)設,以溝通師生情感為前提,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為要義,以引發(fā)學生思維碰撞為指向,以整體育人為終極目標。因為我們設計的每一項活動都是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的,即便看似無關緊要的課前談話也應受到百分百的重視,也需用心思考。
有人說,教育中最難的功課就是理解兒童,的確是這樣,我們的所有努力其實都是基于兒童、為了兒童。對于教學設計有效性的叩問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一問選材是否適宜,是否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否貼近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要盡可能讓每個孩子熟悉教學內(nèi)容,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充滿探究愿望。
二問目標制定是否恰當,是否緊扣主題,是否將情感目標的達成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目標是課的核心和靈魂,它直接關乎教學活動的成敗,關乎兒童培養(yǎng)的定位,要盡可能做到簡潔明了、清晰具體,不必面面俱到,避免大而空泛。
三問教學過程是否有序,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關注到兒童的個體發(fā)展。有序的教學過程包含這樣幾個基本階段:心理準備、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一般情況下,導入和示范講解、評點的時間約占40%,學生活動、操作、體驗、作業(yè)的時間約占60%。當然,這些還需要根據(jù)兒童發(fā)展的具體狀態(tài)去把握。
不停地問,不停地想,當我們有了“擇一事,終一生”的初心和“終一生,愛一事”的耐心,我們就可以不斷突破慣常、超越自我,從而將教育這件事做到天荒地老、心安魂定。
羅素曾說,偉大的事業(yè)源于堅韌不斷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從事,不避艱苦。讓我們修一顆“匠心”,用最樸素的力量——模課、磨課、摩課,“模”出成長的力量,“磨”出精彩的課堂,“摩”出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