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姜小芹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繪本進行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開掘學生數學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繪本教學,為數學教學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知道,數學思想方法具有“緘默”屬性。如何將這種內隱的數學思想方法凸顯出來?筆者認為,可以借助繪本閱讀來實現。比如,教學《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筆者引入數學繪本《保羅大叔分披薩》。在閱讀之中,學生經歷了兩兄弟分披薩的過程。在爭吵著哪一塊披薩大的過程中,兩個兄弟將兩塊披薩重疊,竟然發(fā)現兩塊披薩同樣大。由此激發(fā)了學生對分數的深度思考:為什么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分數的大小卻相等呢?這樣的繪本閱讀融入、滲透了通分的方法,學生于潛移默化之中感悟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
數學繪本能架設學生與數學之間生活化理解的橋梁。兒童借助于繪本閱讀、學習,不僅能獲得數學知識,更能濡染一些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情調。比如,數學繪本《一起一起分類病》,在閱讀之中,學生能跟隨故事的主人馬克經歷整理房間衣服、玩具、操場,從“不知道有序分類”到“看到什么都想分類”再到“分類的規(guī)律探尋”,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分類是一種數學的思想方法,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活品質,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進行整理。這樣的繪本閱讀不僅能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更能讓學生習得生活的智慧。
小學數學繪本教學應當順應兒童數學學習的方式,從內容安排、手法變換、結構銜接等方面進行探索。將繪本教學與數學學科知識、學生的學習情境、學生的數學活動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對數學生活化的深度實踐。
繪本教學,既可以展開自主性、獨立性、專題性探究,也可以將數學繪本與其他相關的學科、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等融通起來。探索“繪本+”的模式,旨在豐實繪本教學內容,比如將繪本與數學史結合起來的閱讀、將繪本與藝術結合起來的閱讀、將繪本與魔術表演結合起來的閱讀等等。比如,教學《和與積的奇偶性》,筆者引入了繪本《小學數學趣味閱讀》(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中的《揭穿“玩撲克”的秘密》《數學黑洞》《染格子》等內容,深化學生對“和的奇偶性”“積的奇偶性”的認知,尤其是“染格子”,更是讓學生感受、體驗到“和與積的奇偶性”的作用、功能。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繪本嫁接,從而讓繪本真正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
繪本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多元化的,不僅要優(yōu)化繪本閱讀的硬件設備,如液晶觸屏、投影儀等,而且要優(yōu)化繪本閱讀的軟件,將現代信息技術等引入教學之中。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互聯網等與繪本的相關評論進行互動,也可以彼此之間展開繪本閱讀交流,增強繪本閱讀的互動。比如,學生在閱讀美國繪本創(chuàng)作家蓋爾·赫爾曼的《倒霉蛋布拉德》的關于概率的繪本時,我們就為學生準備了5個紅球、1 個黃球,引導學生摸球。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數學猜想,通過實踐進行驗證,從而深化學生對概率的認知。在繪本閱讀中,學生對“每一次可能摸出什么球”“哪一種球摸到的可能性大”等問題展開深度研討。
學生的繪本閱讀不僅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耳朵聽、用身體進行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繪本閱讀是一種具身性認知。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運用感官去觸及……”在繪本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的諸種感官展開協同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主動地看、聽、思,引導學生進行繪本的聽說讀寫畫,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繪本閱讀質量。比如,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校一位數學教師引入了韓國數學繪本——《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圖形構成》,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學生借助于教師精心打造的繪本閱讀情景去擺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圖形模型,拼搭創(chuàng)造了各種美麗的圖案,如小房子、小金魚、小松樹等。在創(chuàng)造性的“勞作”過程中,學生自然認識到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特征。身體多感官的參與,激活了學生的大腦,讓學生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繪本是學生喜愛的讀物,充滿著生命的活力,蘊含著豐富的意義、意蘊和價值。教師要充分運用繪本,助推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學中,要以數學知識為線索,以數學活動為載體,以數學思想方法為引領,深化繪本閱讀。繪本的學習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它能激活學生的無限創(chuàng)意,等待著、召喚著教師的充分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