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白 昀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報告指出: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對新理念、新要求,需要我們將學生視為獨特的生命個體,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必備素質和核心能力。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我們的課堂就必須具備生長性,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那么,如何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呢?
“全面發(fā)展的人”要求學生具備綜合性品質的“素養(yǎng)”。因而,我們應該打破學科的局限,不拘泥于教材,一切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資源都可以成為提供課堂養(yǎng)分的肥沃土壤,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組建形成整合學科的能力,讓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有機結合?!兜赖屡c法治》課程具有生活性的特點,在學習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從單一途徑走向多元渠道,由單一學科走向綜合文化,創(chuàng)建多元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新模式,充分挖掘家庭、社區(qū)、社會的課程資源,并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實踐和生活成為學生個人發(fā)展的活源頭。在執(zhí)教《可親可敬的家鄉(xiāng)人》之前,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關注身邊的事例,并結合學生的興趣點,了解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人物事跡,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在課前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將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資料,在小組配合分享的過程中,他們又將掌握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展示各自收集到的人物圖片,介紹有關名人的歷史故事,結合學校經(jīng)典誦讀活動,展示我們泉州歷史名人的作品,如李贄、鄭成功、俞大猷等。這樣的活動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讓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活動中深入地了解家鄉(xiāng)人,為家鄉(xiāng)感到自豪,學生在體驗中親歷,學習更主動、更有效。
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來源不再只是單一的教科書,還包括了活動過程中的體驗、經(jīng)歷等等;學生的學習場所也不再局限于課堂,還擁有了更廣闊的天地。多元文化讓《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具有發(fā)展的生命力,讓更多資源協(xié)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盧梭看來,兒童的教育就是要把兒童當做兒童,遵循兒童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規(guī)律,就會導致一些早熟的果實產(chǎn)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這就要求我們了解兒童的學習需求,關注兒童對于新學知識的興趣點,了解兒童原有知識固著點與新學知識的潛在距離,思考怎樣的方式更有利于他們自然習得。
1.探索。兒童本身就是“探索者”,探索是兒童的又一天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就是一個探究者,探究是兒童的專利。而《道德與法治》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它表達了一種探索精神,是引導兒童探索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規(guī)律的途徑。兒童通過觀察、想象等獨立活動,經(jīng)歷破土、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的自然生長過程,使探索真正內化為他們的一種學習意識和學習素養(yǎng)。
在執(zhí)教《小心,病從口入》一課時,我組織探究性的游戲——火眼金睛辨一辨,讓孩子們找出哪些食物是不能吃的,并說出理由。在探索過程中,學生始終在積極參與,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到食物挑選的重要性,認識三無食品,辨別過期產(chǎn)品,逐漸形成食品安全的意識。
2.實踐。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庇纱丝梢?,參與其中,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學理解→提出問題→交流討論→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驗證”的過程進行實踐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將從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也將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和智慧;最終在反思總結中對自我、對他人、對生活有所感悟。
正如《美,就這么簡單》一課當中,孩子們通過課前的調查活動收集數(shù)據(jù),在課堂上交流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我們時時刻刻在產(chǎn)生垃圾,這些垃圾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課前的實驗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將垃圾掩埋一星期、燃燒等方法發(fā)現(xiàn),塑料、電池等垃圾不會腐爛消失,而且會產(chǎn)生有毒物質。如果這類垃圾不得到妥善的處理,會嚴重地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土地、水資源等嚴重污染,后果將無法想象。
一堂可以自由生長的課可以自由延展,它不僅拘囿于簡簡單單的一堂課,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校內、校外實踐課程,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體驗及感知力。
1.反芻。在課堂中,學生應該具有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做到這些,培養(yǎng)學生的反芻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日本學者佐藤學常用“傾聽”“串聯(lián)”“反芻”描述教師的教學行為“三要素”。但“反芻”不應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教學流程,更應該潛移默化地成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中應當適時地請話題返回原點,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內化和反思前面所學內容,學生不能理解的時候教師做再次闡述,將兒童的思考引向深入。傾聽→串聯(lián)→反芻→傾聽,如此循環(huán)往復,促進學生及時記憶知識、構建知識體系以及深入思考,從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2.運用?!安灰寣W生的積累沉睡在筆記本上”,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知識不能停留在識記的層面上,更需要學會應用。只有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道德素養(yǎng)、法制意識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真正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例如:學習了《美,就這么簡單》這一課之后,學生學會了垃圾分類的方法,學生躍躍欲試的心情可想而知,課堂上的模擬活動讓學生感覺不夠“解渴”。此時,我及時安排了以下作業(yè):(1)做家庭小助手,幫助媽媽分類垃圾;(2)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想一想有哪些廢物再利用的好點子,動手做一做,開一個班級交流展示會。在這一系列的實踐中,學生對垃圾分類,變廢為寶這一知識點印象極為深刻,同時,學生的觀察力、比較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此項活動也對學生進行了不亂扔垃圾、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教育,實現(xiàn)了教知識與育人的同步。
總之,“不生長”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被生長”的課堂是僵化的課堂,“自生長”的課堂是綠色的課堂,“共生長”的課堂是理想的課堂?!兜赖屡c法治》課堂教學必須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以生為本”“以學促教”,推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革,讓我們的課堂有“生長力”,促進每個學生“向上長”,更充分地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