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西城實驗小學 潘盈盈
文言文是小學語文重要教學內(nèi)容,涉及篇章不多,內(nèi)容相對比較簡單,但許多小學生反映“文言文太難學”“文言文真枯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文言文的語言表述習慣與今日有很大差異,增加了學生在文言文中的學習困難程度。教師在開展兒童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困難,為學生搭建文言文學習橋梁,從文化視閾上為學生由淺至深地講解文言文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由此可見,分析文化層面下的兒童文言文教學要點是十分必要的。
文言文是古代書面用語,同今日的現(xiàn)代漢語有較大不同,在數(shù)千年發(fā)展中承載了中國文化,有著較深的文化底蘊。直至今日,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保留了文言文用語習慣、詞語,說明了中國語言文化一脈傳承,具有較高的研究與學習價值。傳統(tǒng)兒童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忽略文言文文化背景,從文義本身入手,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掌握翻譯內(nèi)容,記住重點文言文字詞,但教學效果不佳,許多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感到十分吃力,甚至形成思維慣性,對于文言文學習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需要另辟蹊徑,從文化角度入手進行教學,一方面增加文言文教學深度,另一方面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教師利用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文化契合性。教師以文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選擇有趣的文化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但教師需要注意文化契合性,確保所選擇的文化內(nèi)容與文言文高度匹配,才能夠幫助學生從文化興趣轉移至文言文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第二,文化精簡性。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但小學生學習能力極為有限,教師在開展兒童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兼顧小學生的文化接受能力,精簡文化內(nèi)容,并以此為素材開展文言文教學,優(yōu)化兒童文言文教學效果,避免增加學生文言文學習負擔。
例如:在《守株待兔》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宋”“釋”“耕”等字,理解“走”“株”等字的文言文解釋。在進行正文教學前,教師先問學生有沒有聽過守株待兔的故事,為學生簡單講解“守株待兔”成語的由來以及比喻意義,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在聽到教師文化講解后感到非常新奇,急于想知道為什么有人會在樹下等著兔子到來,激發(fā)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守株待兔》一文之后,也能夠理解“守株待兔”成語的含義。
分析所舉案例,教師以“守株待兔”成語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學生對于文言文內(nèi)容生成好奇心理,主動探究文言文內(nèi)容,既增加了教學趣味性,也能夠延伸課堂教學價值。
文言文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發(fā)展歷史中的一部分,文章中蘊含了文化知識,字里行間均體現(xiàn)中國語言文化,因此教師進行兒童文言文教學就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學生在學習兒童文言文的過程中,由于語言能力有限,無法真正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內(nèi)容,只能夠理解淺層含義,并沒有真正把握文章主旨。教師在進行兒童文言文教學時,需要堅持多維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讓學生從有趣的文化知識入手,理解文章主旨。
教師在利用文化強化學生文言文探究過程時,可以采用兒童文言文小組探究模式,自主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化內(nèi)容,提升文言文教學效果。具體方法如下:第一,構建平臺。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構建文化挖掘平臺,讓學生自主探究文言文中的文化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主探究能力。第二,小組討論。文化與人的發(fā)展歷史相關,學生要想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內(nèi)容,則需要通過小組討論,加深人與文化之間關系的理解,真正領悟文章主旨內(nèi)容。第三,教師指導。學生在挖掘文化與文章主旨之間關系時會出現(xiàn)探究困難,教師要利用文化巧妙引導學生文言文思維,幫助學生解決探究困難。
例如:在講解《鷸蚌相爭》時,需要學生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并說一說為什么趙惠王接受了蘇代游說。許多學生并不理解趙國、秦國、燕國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很難將鷸蚌相爭關系套入其中。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中國歷史文化角度為學生講解燕、秦、趙三者關系,并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中國古代地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為什么蘇代能夠用鷸蚌相爭的故事說服趙惠王。
分析所舉案例,教師從文化層面上為學生介紹趙國、秦國、燕國當時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對于燕國所處危險境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趙國與秦國之間的微妙關系,也能夠理解燕國為蚌、秦國為鷸、趙國為漁翁的比喻,加深了學生對于文言文主旨內(nèi)容的理解。
文言文是小學教學重點,也是小學語文考試重要組成部分。整體來看,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內(nèi)容由少到多、由簡到難,教學地位逐漸提升。關注兒童文言文教學效果,是學習需求、教學目標、社會發(fā)展、教育政策等因素綜合作用所致,小學生文言文實踐機會也越來越多,但學生的文言文實踐水平卻不高。尤其在考試當中,學生沒有輔助工具,在文言文模塊中失分率較高??傮w來看,考試中所涉及的文言文內(nèi)容并沒有超出學生文化理解范圍,學生能夠從文化角度進行分析,文言文難題可以迎刃而解。
教師在用文化提升學生文言文實踐效果時,要多積累、多閱讀、多分析,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小型的文化知識庫,才能夠讓文化在文言文解題中發(fā)揮作用。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幫助學生夯實文化,鍛煉文化層面下的文言文解題能力。具體方法如下:第一,積累活動。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中國古文化知識積累學習活動,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第二,實踐活動。教師要定期選擇具有顯性文化的文言文素材,讓學生進行文言文實踐,強化學生文化層面下的文言文解題能力。
例如:首先,教師要制訂文化積累計劃,讓學生每日講一個中國古代文化故事;其次,教師選擇二十四史作為故事范圍,讓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從中選擇素材,明確學生文化積累方向;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所講的故事內(nèi)容,選擇對應文言文作為考查內(nèi)容,引導學生利用已經(jīng)積累的文化內(nèi)容進行文言文實踐。
分析所舉案例,二十四史是我國小學、初中、高中文言文主要出題范圍,學習相關文化知識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同時,教師配合文化積累計劃,組織學生以同題材文言文進行訓練,能夠真正發(fā)揮文化作用,提升學生實踐效果。
總之,文言文教學有法,但文化應用無法!語文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不能夠固化傳統(tǒng)文化教學思想,應該從文化層面出發(fā),為學生構建優(yōu)質(zhì)兒童文言文教學課堂,降低文言文教學難度,讓學生理解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真正形成文言文學習興趣,積累文化底蘊,提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