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第一實驗小學 蔡海蓉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與蘇教版教材相比,有許多明顯的不一樣,其中略讀課文有了明顯的增加。統(tǒng)編版語文三到六年級幾乎每個單元都是“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模式,而蘇教版教材直到五、六年級才在每冊書中設一篇略讀課文。由此可見,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更注重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實踐,而略讀課文就是這項實踐的陣地之一。
然而,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略讀課文的教學往往被扭曲,要么脫離單元,獨自為戰(zhàn);要么被精心雕琢,字斟句酌;要么輕描淡寫,走馬觀花。結(jié)果,教師“教而未教”,學生“讀而未懂”。
如何真正教好略讀課文?筆者基于對這一年教改實踐與反思,粗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并行”的形式組織單元,編排課文。同一單元的文章主題相關,內(nèi)容互為參照,篇與篇之間緊密聯(lián)系,語文知識點、能力點的訓練貫穿始終,構(gòu)建了周密的認知體系,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把握文本內(nèi)涵,使語文素養(yǎng)穩(wěn)步螺旋上升。如果依然把每篇課文都看作是獨立的個體,缺乏審視教材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語文教學就會出現(xiàn)“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從而造成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零散雜亂以及語文課堂的“耗時低效”。而自讀課文作為精讀課文的延續(xù),更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應該看成一個整體,一脈相承地進行教學。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神話單元,包含了3篇精讀課文《精衛(wèi)填?!贰侗P古開天地》《普羅米修斯》和1篇略讀課文《女媧補天》。在單元導語上很明確地提出了單元目標是:(1)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2)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
因此,本課的教學就應該是在前面精讀《精衛(wèi)填?!贰侗P古開天地》《普羅米修斯》這三篇課文,在學習把握主要內(nèi)容、感受神話神奇、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的基礎上,進入延伸文本環(huán)節(jié),再由點及面,從一篇文本走向一本名著,這樣,學習運用這種方法略讀《女媧補天》這篇神話就有了清晰的思路。
在教學時,筆者首先引領學生回憶學習前面三個神話時是怎樣把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感受神話神奇、感受人物形象的,對習得的方法進行回憶、總結(jié)、提升;然后讓學生在閱讀全文后,先用學到的“抓住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接著圈畫故事中的神奇之處進行品讀;最后從圈畫的句子中感受人物形象。至此,學生對前期所習得的方法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練兵。
略讀課文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是由課內(nèi)走向課外的一座橋梁。因此,教學到此為止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對方法的運用還局限在課堂之中,我們應該由此延伸到課外。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注重語文課向課外閱讀延伸,構(gòu)建了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讓學生多讀書。而統(tǒng)編版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建議在課堂中采取“1+X”的閱讀辦法,在充分用好教材的同時,也將課外閱讀納入進教學計劃,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積極性。教材中本單元最后的“快樂閱讀吧”推薦學生閱讀更多的中外神話故事。在學生課外閱讀其他神話故事的時候,筆者布置學生邊讀邊運用本單元習得的閱讀方法去閱讀名著《中國神話故事》。這樣,學以致用,聯(lián)通課內(nèi)外,方顯略讀課文價值所在。
葉圣陶先生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甭宰x課文,就是教材為學生運用閱讀方法、訓練閱讀能力、養(yǎng)成閱讀習慣所搭建的一個典型平臺。教師只有真正透徹理解統(tǒng)編版教材單元設計意圖,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加以操練,才能使其順利遷移到學生課外的自主閱讀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很多教師認為,略讀課文難教,難就難在教深了變成精讀課文,教淺了等于沒教。究其原因,在于教師沒有關注教材編排特點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效取舍。比較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如下兩個區(qū)別:(1)略讀課文對生字不要求會寫;(2)略讀課文沒有課后習題,但多了課文導語,而課文導語又兼有助讀和作業(yè)的雙重功能。抓住這兩點,教學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略讀課文是《故事二則》,一篇課文,兩個故事,一課時完成,教學內(nèi)容該如何確定?根據(jù)四年級學生的學情、文本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以及課文導語,我們進行合理取舍,可以將教學內(nèi)容確定為:(1)學習本課10個生字,會讀、會認、會理解;(2)根據(jù)故事發(fā)展順序理清故事脈絡,簡要復述故事;(3)品悟獲得道理。鑒于品讀語言、分析人物形象等不是本課、本單元的重點,可以略過。
確定了教學內(nèi)容,我們可以進行以下的教學。首先,通讀兩個故事,通過“學生自學—小組檢查—全班反饋”解決生字詞的認讀、理解,完成第一個教學內(nèi)容。其次,根據(jù)課文導語集體學習第一個故事,完成第二、三個教學內(nèi)容。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圈畫表示故事發(fā)展先后順序的詞語,簡單復述故事,討論明白道理,并在此基礎上集體交流,教師進行及時的點撥、完善,總結(jié)學法。最后,利用集體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步驟及方法,學生自主學習第二個故事,通過集體交流,反饋學習成果,完成整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布置學生合理使用自主學習的步驟去學習、閱讀其他的歷史故事,進一步提高了課堂上習得語文的實踐力。而我們的語文課堂借助關注教材文本特點,不斷朝向教材提供的有利資源,就能對課堂教學獲得深入延伸。
教學略讀課文理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指導作用可以相對弱化,但“略讀”絕不是教師對學生不管不問。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必須把握略讀教學的特點,通過導學有的放矢,才能為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遷移架構(gòu)合理平臺,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及實踐力。略讀課文相對于精讀課文內(nèi)容可能較簡單,但不乏一些值得好好品味的語段,如果放任學生自主學習,很有可能學生對語言的品讀是浮光掠影的。略讀課文的教學只有強化語文本體意識,才能讓學生親密接觸文本,在文字中暢然行走。
《繁星》是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略讀課文?!斗毙恰肥前徒鹣壬⑽牡拇碜鳌N恼峦ㄟ^對星空、繁星的細致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同時作者也通過寫景抒發(fā)了淡淡的離情。文章語言雋永清麗、自然親切,因此,課文導語中“根據(jù)課文描述想象畫面”這樣一個單元語文要素訓練點,對于學生來說,不是難事,教師完全可以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想象。課文導語中的第二個要求“說說自己欣賞夜空繁星時的感受”,是緊承文本中流淌的作者的情感而來的。巴金先生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淡淡的離情藏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間,耐人尋味。而這些,只有在教師指導學生細細品讀后方能領會,學生才能說出自己欣賞繁星時的感受,此時,教師“扶一把”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在三、四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誦讀時要“體驗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品味這些名家名作時,不能因為它是略讀課文而淺嘗輒止、蜻蜓點水,而要細細品味,將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教是為了不教”,這個過程要經(jīng)歷由“教”到“扶”再到“放”。精讀課文是“教”,課外閱讀是“放”,略讀課文就是從“教”到“放”之間起重要橋梁作用的“扶”。略讀不略教,實現(xiàn)課內(nèi)與課外的打通,才能讓學生的認識、思考、理解、實踐更加隨心自如,更具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