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散文是一種能夠自由靈活地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散文的閱讀教學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但是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從內容上看比較龐雜散亂。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很容易錯解文章要旨,更不用說走向深度閱讀了。因此,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讀通文章,更要讓他們進一步咀嚼文句、品味情感和探究內蘊。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下)的《燈籠》是吳伯簫先生早期的一篇敘事性散文,文中回顧了自己早年與燈籠相關的農(nóng)村生活和地方鄉(xiāng)俗,又結合當時的國運時事,表明要做抗日“馬前卒”的心愿。很多學生在學習這篇散文時,對文章的結構把握不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有偏差。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課堂中圍繞“讀”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實效。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一般來說,標題能夠反映文章的內容。因此,教師在開展敘事性散文閱讀教學時,首先應讓學生關注標題。一般散文的標題都是簡明扼要、清晰明了的,也有部分散文的標題采用了比喻、化用等手法,讓標題更加生動,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學生讀懂了標題,就為進一步把握散文的主體內容奠定了基礎。
比如,筆者在教學《燈籠》一文時,帶領學生體會作者的“燈籠緣”和“燈籠情”,讓他們明白文章運用了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這篇文章中,燈籠不僅是標題,也是線索。學生讀懂了文題,在接下來的文本教學中,他們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想要學生讀透敘事性散文,就要引導他們理清文中的“事”。散文中的“事”往往不止一件。比如《燈籠》中就包含了幾件事:夜歸的祖父一路上為我們帶來故事、元宵節(jié)奔走賞燈、族姊遠嫁時大送大迎等。這些事作者描寫得相對比較具體,但文中還有一些更瑣碎的細節(jié)也值得關注,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常在村頭高挑一掛紅燈、猜源亨油坊出的燈謎等。這些是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往事。作者還聯(lián)想到眾多史事,如《宋史》記載的輝煌燈事、處境可憫的漢獻帝孤燈做伴等。這一件件瑣碎的細節(jié)讓散文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帶領學生理清散文中的事情,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全面地把握文章內容。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不僅可以從中了解到與燈籠有關的生活與鄉(xiāng)俗,而且可以通過作者引用的詩句,伴隨他跨越時空,穿越古今。
敘事性散文在敘事的同時也在抒情,可以說文中的每一件小事都飽含深情,這些情往往是細微之情,不顯山、不露水地融入事或景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樸實無華的語言中體會深沉含蓄的情感。比如,“我”接晚歸的祖父回來后,看到院里燈籠還亮著,覺得“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這句話中蘊含的是“我”對安靜美好的家庭氛圍的無限眷戀。再如“母親的頭發(fā)也全白了”這句,流露的是對母親為“我”操勞而日漸衰老的嘆惜之情。敘事性散文中的事是零散的。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透過片言只語,仔細品味各種看似平淡的感情,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與散文“言簡而意豐”的魅力。
讀透散文不僅要能找出“事”,品出“情”,還要能抓住散文的主旨。散文的主旨一般需要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揣摩、理解,然后進行總結、歸納。有時,散文的主旨還可能是文章中的中心句或關鍵句。這簡短的一兩個句子可能是全文的中心,凝聚著作者在文中最深切的感悟。
比如《燈籠》的結尾一段:“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在前文一直談鄉(xiāng)俗,談親情,談歷史典故,至此,一下子把散文的境界由懷念親情上升到為國效命的豪邁情懷。而這種情感的升華沒有讓讀者感到很突兀,因為作者早就在文中進行了鋪墊:開篇寫“火”,引到自己“愛光明”“喜歡火”“喜歡亮光”;中間寫日常生活中的燈籠、鄉(xiāng)俗年節(jié)中的燈籠,進一步寫出“我”對燈火的真切感受和喜愛之情;結尾回顧歷史上的燈籠,贊嘆“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挑燈看劍”。這時燈籠已經(jīng)不足以言志,作者最終引出火把、探海燈和燎原烈火,表達自己投身抗日大業(yè)的激情與豪情。這才是作者真正的寫作主旨。教師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時,就是要抓住這樣的關鍵句,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美文如歌,且讀且回味。學生如果帶著情感誦讀散文,可能會在誦讀的過程中獲得新的感悟。因此,教師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時,需要關注三個方面:其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他們感知散文的音韻節(jié)奏之美;其二,要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大腦中與文本相匹配的畫面,將自己代入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中,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所思所感;其三,要帶領學生分析文中作者表情達意的方式,以此讓他們學以致用,優(yōu)化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站到散文閱讀教學的中央,立足文本,以標題為核心,“讀、品、誦”貫穿始終,條分縷析地為學生理清結構,讓他們讀懂內容,把握文章情感。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分析語言規(guī)律。這樣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關鍵能力,也有力地促進了散文閱讀教學的深入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