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進恒 郭玉生 劉立峰 (河南省漯河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 462000)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屬暖溫帶過渡性季風(fēng)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熱條件優(yōu)越,年平均氣溫為14.8 ℃,年平均降雨量為804.2 mm,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2 122.6 h,全年無霜期在210 d左右。漯河市吳城鎮(zhèn)、商橋鎮(zhèn)、保和鄉(xiāng)等地是傳統(tǒng)的馬鈴薯種植區(qū),常年馬鈴薯種植面積在8 000 hm2以上,其中采用早春拱棚種植的馬鈴薯面積達3 000~4 000 hm2,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當(dāng)?shù)胤N植戶在長期的馬鈴薯種植實踐中,摸索出了拱棚馬鈴薯-春花生-梅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該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產(chǎn)效益,顯著增加了農(nóng)民收入,極具推廣價值。為在漯河市進一步推廣該模式,筆者將該栽培模式總結(jié)介紹如下。
在拱棚馬鈴薯-春花生-梅菜高效栽培模式中,馬鈴薯的年生產(chǎn)總成本為35 283元/hm2,年凈利潤為14 217元/hm2[1];春花生的年生產(chǎn)總成本為9 384元/hm2,年凈利潤為9 950.4元/hm2;梅菜的年生產(chǎn)總成本為14 400元/hm2,年凈利潤為9 646.5元/hm2;三項合計的年生產(chǎn)總成本為59 067元/hm2,年凈利潤為33 813.9元/hm2。該模式的年凈利潤是傳統(tǒng)小麥-玉米栽培模式的3.9倍,經(jīng)濟效益十分顯著。
該高效栽培模式中,馬鈴薯可選用早熟鮮食品種如“荷蘭15”“中薯5號”等,于元旦前后播種,4月中下旬收獲。花生可選用漯河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選育的矮桿高油品種“漯花4016”“漯花4019”“漯花4087”等,于4月下旬種植,9月中下旬收獲。梅菜可選用“黑葉仔”“三聯(lián)種”[2]等品種,于立秋前后育苗,10月1日前后移栽,11月中下旬收獲。
種薯須選購脫毒種薯,挑選表皮光滑、薯形一致的薯塊作種薯,剔除爛薯、病薯、畸形薯。種薯切塊在播種前1~2 d進行,切塊要稍大些,單塊重以25~35 g為宜,且要保證每塊種薯上帶1~2個芽眼。切塊種薯要進行包衣,每100 kg切塊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高巧)25 mL+農(nóng)用鏈霉素35 g+25%咯菌腈懸浮液10 mL,兌水1 L進行噴灑,使藥液在切塊表面形成均勻的包衣膜。
播種前土壤需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35 cm。按照N∶P∶K為1∶0.5∶2的比例進行配方施肥,一般要求施腐熟有機肥30~45 m3/hm2+馬鈴薯專用復(fù)合肥2 500~3 000 kg/hm2,其中1 500 kg馬鈴薯專用復(fù)合肥隨腐熟有機肥一起施入,剩下的專用復(fù)合肥作種肥在播種時施入。有機肥施入后用旋耕機旋耕兩遍,旋耕深度為25 cm,以使肥料混合均勻。
采用機械播種,種植方式為大壟雙行播種。壟距為100~110 cm,壟上兩行行距種植密度為20~25 cm,株距為27~30 cm,種植深度為13~15 cm,種植密度60 000~62 000株/hm2。播種后壟上噴施封閉除草劑,并覆蓋黑色地膜,最后搭建拱棚。
出苗前適時查看種薯發(fā)芽情況,當(dāng)大部分芽長至5~10 cm即將出土?xí)r,用小型田園管理機將壟溝內(nèi)的土覆于壟頂,土厚2~3 cm,以壟面不見膜為宜,然后澆1次水,以溝內(nèi)存半溝水為宜。隨后地下莖將頂破地膜而出苗。當(dāng)苗高達20~30 cm時進行第2次覆土,并進一步加深壟溝,以疏松土壤,有利于薯塊膨大,同時增加壟面覆土厚度,可減少露頭發(fā)青的薯塊。在清明節(jié)前后拆除拱棚,此時已無霜凍,自然環(huán)境適宜馬鈴薯生長。
馬鈴薯是喜水喜肥作物,但灌溉及施肥要視土壤墑情和馬鈴薯生長情況而定。土壤濕度總體上應(yīng)保持在70%左右(這是馬鈴薯最適宜的生長濕度),判斷標(biāo)準(zhǔn)為土壤手握成團、落地自然散開。灌溉時切忌大水漫灌過壟,尤其是馬鈴薯生長中后期。另外,馬鈴薯生長中后期是鉀肥的需求高峰期,所以此時鉀肥供應(yīng)一定要跟上,應(yīng)追施硫酸鉀復(fù)合肥150~200 kg/hm2,并適時噴施磷酸二氫鉀1~2次。收獲前10 d停止?jié)菜?,以利于薯皮老化?/p>
3.3.1 地下害蟲防治
馬鈴薯收獲的是地下塊莖,若地下害蟲防治不力,將會對薯塊的商品性狀產(chǎn)生極大影響。可在馬鈴薯生長前期結(jié)合有機肥的施用進行藥劑防治,即使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25~30 kg/hm2,后期若蟲害發(fā)生嚴重,可再噴施溴氰菊酯1次進行防治。
3.3.2 真菌類病害防治
馬鈴薯真菌類病害主要是早疫病和晚疫病,這兩種病害都是重防不重治,尤其是晚疫病,當(dāng)病害發(fā)展到中后期幾乎是毀滅性打擊。可用阿米西達、金雷、銀法利、烯酰嗎啉、甲托等藥劑交替使用[3-4],每隔7 d噴施1次進行防治。若施藥期間降雨頻繁,可增加噴藥次數(shù),并縮短噴藥間隔天數(shù)。
3.3.3 雜草防除
在馬鈴薯播種結(jié)束后、覆膜前要噴施封閉除草劑,可用乙草胺或異丙甲草胺等藥劑進行封閉。兩次覆土具有一定的除草作用,馬鈴薯田間草害一般發(fā)生不嚴重,但若生長中后期田間草害發(fā)生嚴重,可噴灑馬鈴薯專用除草劑(主要成分為精喹禾靈或砜嘧磺?。┻M行防除[5-6]。
依據(jù)市場行情及薯塊成熟度決定收獲時期。無論是人工收獲還是機械收獲,采收時都應(yīng)避免碰破薯皮。挖出的薯塊要及時裝箱或裝袋,運至避光陰涼處儲存。
馬鈴薯收獲后及時整地,撒施硫酸鉀750 kg/hm2,于地表,然后深翻20~30 cm,旋耕兩遍,耙平待播。種子準(zhǔn)備好后,在陽光下曬種2~3 d,然后用辛硫磷或噻蟲嗪進行拌種(拌種藥劑劑量依據(jù)農(nóng)藥使用說明書),以防地下害蟲啃食。種子拌種后置于陰涼干燥處晾干(采用辛硫磷拌種的,務(wù)必將種子置于避光環(huán)境中晾干),待種皮干燥后即可播種。播種時,采用雙粒播種,行距25~30 cm,株距20~25 cm,深度5 cm,播種15萬株/hm2以上[7],同時土壤濕度要保持在70%左右,若土壤濕度不夠,可適當(dāng)噴水造墑,以保證順利出苗。
漯河地區(qū)一般在4月下旬播種,12 d后即可出苗。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苗,以達全苗。補種的種子要提前催芽,播種時要對苗穴澆水。
由于花生生長期處于雨季,一般不需澆水,若在下針期或果實充盈期遇干旱,則需及時澆水。在花生生長后期(尤其是成熟期)要注意防澇。
在花生株高長至15 cm時,應(yīng)中耕1次,以使花生植株易下針,兼具除草效果,但中耕深度不宜過深。在花生株高達25~30 cm時,噴施多效唑控旺促果[8]。在莢果膨大期,可結(jié)合降水追施硫酸鉀復(fù)合肥150 kg/hm2,也可適當(dāng)噴施葉面肥(如速效硼、磷酸二氫鉀等),以提高果實飽滿度。
花生蟲害以地下害蟲為主,病害以根腐病、葉斑病為主。地下害蟲的防治可參考馬鈴薯地下害蟲防治方法。根腐病可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9],葉斑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霧防治[10]。
于9月20日左右,在花生植株開始變黃和中部葉片脫落時,果實已基本成熟,此時莢果網(wǎng)紋清晰、籽粒飽滿、種皮有光澤,即可收獲,過早或過晚收獲都會降低果品品質(zhì)。
梅菜播種前,苗床需施適量的腐熟有機肥作基肥,且平整耙細作畦,一般畦寬1~1.5 m、長15~20 m,畦內(nèi)灌水,保持濕潤待播。在7月25日至8月13日之間進行播種,用種量為1.2~1.5 g/m2。播種前用細沙與種子按4∶1的比例混合,采用撒播方式進行播種,力求均勻。播后覆土0.2 cm厚,并保持畦面濕潤。
當(dāng)梅菜幼苗長至2葉1心和4葉1心時,各間苗1次,除去弱苗、雜苗、病殘苗,保留壯苗。在梅菜苗期可沖施尿素水1~2次,以促進幼苗生長。
梅菜苗齡達30~45 d(8月25日至9月15日)為適栽期,此時田間花生已收獲完畢,可搶時整地、適時移栽。整地時要把硬土打碎,然后耙平,以利于梅菜根系生長和吸水吸肥;若田面起伏過大,則可起畦,以利于后期均勻灌溉。梅菜移栽株距為40~50 cm,行距為20~30 cm,種植密度為85 000株/hm2。移栽最好選在晴天下午進行,雨天或大雨后移栽均不利于緩苗。梅菜起苗時宜帶土,并盡量避免傷根。
梅菜定植后澆1遍定苗水。移栽后5 d,幼苗基本成活,根系及葉片迅速伸展,進入需水關(guān)鍵期,宜每隔7 d澆1次水,使土壤濕度保持在60%~80%,但澆水時間應(yīng)視天氣及土壤濕度酌情決定。收獲前10 d停止灌水,以利于收割。
在整個梅菜生長期以施用氮肥為主,梅菜移入大田后可分3次進行追肥,用肥量逐次增加。具體為:第1次追肥在移栽后10 d進行,此時植株已經(jīng)成活,新葉開始長出,可施三元復(fù)合肥75 kg/hm2+尿素45 kg/hm2,隨水沖施;第2次追肥可在移栽后20 d進行,可施三元復(fù)合肥120 kg/hm2+碳酸氫銨180 kg/hm2,隨水沖施;第3次追肥在移栽后30 d進行,此時植株即將封壟,可施重肥,施三元復(fù)合肥150 kg/hm2+硫酸鉀200 kg/hm2,隨水沖施,以促進莖葉生長。此外,在梅菜生長中后期,可結(jié)合生長勢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2次,采收前15 d不再施肥。
在梅菜移栽后20 d,可進行1次中耕,以疏松土壤,防止板結(jié),便于植株根系生長和吸收養(yǎng)分,且兼具除草作用。
梅菜的主要病害為霜霉病,蟲害主要是菜青蟲、蚜蟲、白飛虱等。霜霉病可用72%霜脲· 錳鋅或47%烯酰·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蟲害可用氧化樂果、吡蟲啉、阿維菌素等藥劑交替防治[11]。
梅菜移栽后45 d左右為采收適期,此時植株花序已經(jīng)長出,但還未開花。應(yīng)于晴天進行采收,采收后就地晾曬1~2 d,以晾至莖稈折不斷為宜,然后出售或加工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