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華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反思習慣,作為眾多習慣中的重要一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是適應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和時代發(fā)展對學生的要求。本文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分析,探索培養(yǎng)小學生反思習慣的基本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反思習慣;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2-0146-02
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僅要在知識點上引導學生,還需要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反思習慣是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中問題并主動改正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素質提升的關鍵措施。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鼓勵學生在反思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糾正問題,繼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反思
部分數學教師會存在一個這樣的誤區(qū):他們認為只有文本類的科目需要提前預習,而像數學學科這種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的科目,無需進行預習。這種錯誤的思想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一定要認識到預習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在每一次授課之前,教師都需要為學生布置好預習任務,通過引導學生預習,幫助學生掌握需要了解的知識點,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數學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與此同時,學生也需要在預習階段加入反思環(huán)節(jié)。預習之后的總結與反思,是幫助學生了解預習狀態(tài)和效果的重要途徑,更是預習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在講解《三位數乘兩位數》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好預習學案。學案包含了關聯(lián)復習、新課探究、自我設問、總結反思幾個部分。在關聯(lián)復習部分,教師可以結合之前學過的三位數乘兩位數導入,在熟悉的知識引導下,更利于緩解部分學生對新課的抵觸情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在新課探究部分,教師需要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點羅列起來,引導學生思考其與復習部分知識點間的差異。在自我設問部分學生可以將看不明白或者存在疑惑的知識羅列出來,以便課堂中及時抓住教師講解的重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答疑解惑??偨Y反思部分是預習環(huán)節(jié)中的反思部分,也是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部分。在這一階段,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并在探索中了解知識點的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反思中,可以將與本章節(jié)內容有關的其他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水平,建立屬于個人的知識樹,繼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反思習慣
數學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精髓所在,也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反思習慣的重要場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需要教師結合多個角度分析,利用課堂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豐富教學的內涵。經實踐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結合問題解決進行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問題解決模式,不僅僅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還是在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思考、分析、猜測等思維活動之后,獲得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反思,更利于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分析問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得出結果之后,教師只需要結合誤區(qū)科學引導,就可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誤區(qū),提高學生的數學與分析能力。
例如,在講解《角的初步認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觀察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角可以劃分哪些類別?如何比較角的大小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開始反思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并一一對應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結合問題探究和回顧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學習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并結合教師的引導和自己的探索情況及時調整改進。學生回答老師提出問題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識和其他同學之間存在沖突的時候,是引導學生反思最好的時候。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回顧與角有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反思探索中獲得提升。在這種模式下,更利于糾正學生錯誤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新知識點的認識。
三、自我評價階段培養(yǎng)學生反思習慣
小學課堂教學中,適當組織自我評價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反思習慣。學生可以在自我評價中找到自身的優(yōu)勢,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結合評價反思情況及時調整自身的狀態(tài)。為幫助學生形成反思習慣,需要形成一定的規(guī)律,如課后反思、每個章節(jié)反思等。教師按照規(guī)律引導學生,在一次次實際引導中,在學生心里形成一個自我暗示,幫助學生定期反思。
例如,在講解《比例》部分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課后反思這一要求組織學生反思。其中,有一道題目并不是很困難,但是學生的解答情況并不是很理想。具體如下:據了解,某企業(yè)在2019年2月份的最后4天用水量為2.8噸,照此計算,該企業(yè)2月份用水量是多少噸?在解答這道題的時候,學生們出錯的情況多種多樣。教師在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的時候,不要急于批評,而是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并結合題目給出的要點進行反思。經過學生仔細審題反思后發(fā)現(xiàn),有的人錯誤地認為2019年2月份有30天,有的人在配比等式的時候左右并不平衡。在找到問題之后,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結合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糾正,其次提醒學生反思習慣的重要性,最后通過學生自我反思的方法,總結學生出錯的原因,指引學生朝著更加理想化的方向發(fā)展。
四、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助力課后反思
數學知識相對抽象,想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點,課后鞏固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課后學習中,學生受教師的影響比較少,或者認為課后學習就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因此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不是很理想。一旦學習不認真,作業(yè)出錯的概率就會大大加大。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反思習慣,教師可以融入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模式,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課后習題中出現(xiàn)的問題總結反思,將課后錯誤的習題資源合理利用,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自我糾錯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在講解完畢基礎知識點之后,結合教學目標需求,為學生布置了課下作業(yè)。學生們在完成作業(yè)后發(fā)現(xiàn),有些問題雖然被標注錯誤,但是仍舊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原因。于是,教師就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分析這名同學計算方法是否存在問題,并找出計算中誤區(qū)。其中有名同學錯誤地認為:“兩個分數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于是小組一同驗證這位學生提出的這一理論是否可行。經過驗證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個通用的定理。于是,這名學生開始回憶反思自己得出這一理論時的情境。教師結合學生得出的錯誤結論分析后發(fā)現(xiàn),這名同學提出的見解并不是完全錯誤的,當加上一個“分母互為質數”的前提條件,就可以使用這一結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學生自我反思結合的模式,更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思維碰撞中出現(xiàn)激烈的火花。學生們體會到反思和思維碰撞后的成果之后,反思的積極性會得到調動,綜合素質也在合作探究和課后反思中得到顯著提升。
總而言之,反思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僅涉及到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也關系到學生今后的成長。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結合課堂需求,利用一切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反思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可以在學習和反思中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師要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反思,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讓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提升,在鍛煉中不斷成長,在成長中收獲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王利國.知其所以然方可融會貫通——小學數學反思習慣的培養(yǎng)[J].讀天下(綜合),2017(20):122.
[2]李建樺.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7(14):188.
[3]石彥君.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反思習慣培養(yǎng)策略研究[J].魅力中國,2015(5):124.